第89章 天灾人祸,袁术妄图称帝!
袁营立刻对“汉帝油炸蝗虫”之事进行大肆宣传,鼓吹蝗虫可以食用,陛下以身作则,御笔诏令云云。
这令百姓们顿时为之激动起来了!
因为蝗虫席卷多个州郡,影响天下数州、近百郡,蝗虫所过之处,赤地千里、寸草不生。
就如冀州,地处华北平原,有海河水系和黄河水系供养,土地肥沃,粮草富足。
但在蝗灾爆发之下,短短时间就赤地千里,蝗虫所过之处,寸草不生。
整个冀州,看不到一点植物色了!
世家大族家中还有存粮,但是黔首百姓们,他们属于月光族,根本没有太多存粮。
原本秋收将至,本是辛劳一年大丰收的时刻,家家户户,每一位黔首百姓都有了盼头。
但谁知道,蝗虫来了!
这种绝望,是无法想象的!
然而。
绝望之中却意外出现了希望!
蝗虫,竟然可以食用?!
陛下以身作则,亲自在京师进行“油炸蝗虫”演示,那么绝对是铁证如山了!
因为蝗虫啃食而寸草不生,土地中粮食断绝的百姓们,立刻全家出动,去捕食蝗虫!
遮天蔽日、铺天盖地的蝗虫,成为了他们的“粮食”,这令不少家家户户的黔首百姓们,大丰收!
蝗虫可是肉质蛋白。
哪怕蚊子腿再小也是肉,因此这些黔首百姓们,捕食蝗虫后,向来只有逢年过节吃顿肉食的他们,立刻食指大动起来。
虽然蝗虫体内散发出一种古怪的气味,可是他们穷困的时候,连树皮草根都吃过,还会在乎吗?
别看冀州土地肥沃、粮草富足,但在土豪劣绅土地兼并、巧取豪夺之下,肥的是土豪、富的是劣绅。
而黔首百姓依旧穷困。
贫富差距依旧很大!
在辛苦耕种一年的粮食被蝗虫吞吃后,他们得知蝗虫可以食用,且又是肉质蛋白。
就好像发泄似得,化悲愤为食欲!
百姓们如同狂欢似得,开始频繁使用蝗虫,且望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蝗虫,宛如看着一座金山!
据说短短时间,遮天蔽日、铺天盖地的蝗虫,密集程度呈指数下降!
而这,逐渐出了问题!
因为群居蝗虫有毒,而这则消息,故意被袁绍上下隐瞒,甚至故意推波助澜,宣传蝗虫可以食用。
袁绍想要利用百姓们之死,令民怨沸腾,以裹挟圣意,以反抗皇权和朝廷!
冀州逐渐出现中毒身亡的百姓,都是吞食蝗虫引起的!
随着死亡人数增加,很多人看不下去,暗中向京师奏报此事。
且锦衣卫已经渗透冀州,调查清楚此事后,同样快马加鞭将此事上报京师。
闻讯后,刘辩震怒!
这不就是扛着红旗反红旗,利用断章取义玩扩大化的招数吗?!
只是让刘辩无法忍受的是,袁绍竟然利用无辜百姓来当棋子!
这些都是刘辩的子民!
刘辩立刻下诏,散居蝗虫可以食用、群居蝗虫不可以使用,群居蝗虫是有毒的!
百姓们不识字,刘辩利用当地官府、锦衣卫、东厂等势力,敲锣打鼓进行宣传。
但冀州是袁绍的势力范围,朝廷的势力很难推广开来。
甚至在袁绍等世家大族的推波助澜、造谣中伤下,越来越多的百姓中招了。
因为捕食蝗虫而中毒身亡的百姓,从数百到数千,到数万……
而这大面积的死亡,如果尸体处理不及时,是会引发瘟疫的!
这些民怨的最后,都会被指向汉帝刘辩!
因为刘辩亲自演示了“油炸蝗虫”,亲自以身作则表态“蝗虫可以食用”!
百姓们不会进行逻辑思考,是袁绍断章取义,将最重要的“但是!群居蝗虫有毒!”这个消息封锁!
百姓们还没有这个民智,他们只会倒向“罪魁祸首”,宣传蝗虫可以食用的汉帝!
甚至在袁绍势力推波助澜下,刘辩成为了“罪魁祸首”!
…
“为什么捕食蝗虫会中毒?陛下不是说蝗虫可以食用吗?!”
“我家小最近都没有吃其他东西,一直吃蝗虫、蝗虫、蝗虫,最后……吃的家中只剩下我一个人了?”
“陛下不是说蝗虫可以食用吗?为何我们吃了就会出问题?难道是冀州的蝗虫跟京师的蝗虫不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哪里出现问题了?!我感觉头晕脑胀……整个人昏昏欲睡……”
…
一开始百姓们还只是惊疑不定,不明白到底哪一步出现了问题。
还在淳朴的怀疑,是不是京师的蝗虫与冀州的蝗虫不一样,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为枳吗?!
但很快,在袁绍势力的推波助澜、煽风点火下,百姓们渐渐被引导了想法。
“蝗虫就是从兖州爆发的,都是一个品种,都一样的!”
“难道是陛下在欺骗我们吗?陛下想要利用百姓们以命换命,用生命去灭蝗?!”
“陛下在拿天下百姓的性命来灭蝗啊!”
“……”
当这个思想被引导后,这一个个死亡的例子,很难不让人联想。
甚至很多百姓们家中就有家小被蝗虫毒死,自己也因为服用蝗虫而重病在身。
这就是铁证如山!
这股怨气,渐渐被袁绍的舆论,引导到汉帝刘辩的身上。
“陛下为何要如此?!陛下不应该如此啊!”
“我们都是大汉子民,都是陛下的子民,陛下为何要厚此薄彼呢?!”
“我全家死光光了,都怪陛下!!!”
“……”
这时候,袁绍故意放纵朝廷势力进行宣传。
当初刘辩得知冀州百姓蒙在鼓中,立刻派人到冀州宣传,却被袁氏势力阻扰。
而如今畅通无阻后,立刻进行了宣传。
“大家不要吃蝗虫,群居蝗虫有毒,散居蝗虫才无毒啊!要吃散居蝗虫啊!”
“你们可以从气味上面分辨,如果有臭味的蝗虫,那就是散发毒素的群居蝗虫,绝对不可以食用的!”
“不可以盲目的捕食蝗虫啊……”
“……”
这时候,袁绍暗中集结流民,混杂着他的细作间谍围住了官府和朝廷人马。
“为何朝廷不早说?为何陛下以身作则,油炸蝗虫时不早说?我全家都死光光了才说?!”
“说了,陛下说了,只是……有人断章取义啊……”
啪嗒!!!
一个臭泥巴被扔出来,旋即是一堆的臭泥巴被扔过去。
朝廷官员想要解释,但却只能“哎呦喂”,“别扔了、别扔了”,“陛下早说了”……
百口莫辩!
这时候群情汹涌,百姓们都是家中死了人,愤怒压垮了理智。
且这时候,还有袁绍的水军从中作梗、浑水摸鱼,令朝廷官员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
甚至,袁绍势力故意派人杀手!
“我全家死光光了,纳命来!!!”
竟直接将朝廷的宣传官员给当场砍了,鲜血溅了一地,这一下子,反倒是令群情汹涌的百姓们震撼住了!
不过这时候,这人立刻蛊惑人心:
“兄弟们,都怪陛下宣传蝗虫可以食用,以至于我们家中死的死、伤的伤,我们要向朝廷讨一个公道、要向陛下讨一个公道啊!”
“讨公道!!!”
袁绍水军立刻附和,这一声声附和,再次激起了这些愚民百姓的怒火。
旋即在袁绍细作的故意怂恿下,他们对冀州官府、朝廷势力、官营盐铺等机构,进行了烧杀劫掠。
当宣泄爆发的时候,就是一场场暴动!
如果让这股暴动气势,就将形成一股叛乱,或者说起义了!
而这,反而是袁绍乐见其成的!
袁绍甚至将蛊惑人心、推波助澜的方法,传授给了自己的盟友,如幽州的公孙瓒、如淮南袁术。袁绍想要推动一场农民起义,如同黄巾起义似得,裹挟朝廷!
……
幽州。
公孙瓒得到袁绍的传授后,立刻在幽州展开行动。蛊惑人心、煽风点火,试图卷起叛乱。
但袁绍及其世家大族掌控冀州,可是公孙瓒却没有掌控幽州。
幽州牧刘虞在幽州,有着绝对的威望!
这个消息第一时间传到了刘虞眼中,他顿时拍案而起,震怒道:
“拿黎民百姓当棋子,非人哉!”
刘虞麾下也是能臣干将云集。
且汉帝刘辩知道刘虞和公孙瓒之争,也知道刘虞太过妇人之仁,因此派遣干将辅佐。
如田豫、牵招、鲜于辅等将,如今都在刘虞麾下。
“明公,此事必须镇压!”
刘虞深以为然,他对公孙瓒已经忍无可忍了。
公孙瓒原本是右北平太守,后被朝廷任命魏郡太守。但在与袁绍争锋中败退回幽州。
如今在右北平兴风作浪。
真当刘虞不知道公孙瓒的野心,以及他与袁绍沆瀣一气的事情吗?!
刘虞本来不想擅动兵戈,避免影响到百姓们的生活。
但如今已经到了不动不行的地步!
公孙瓒竟敢蛊惑百姓们食用蝗虫,明明朝廷的诏令是“群居蝗虫有毒、散居蝗虫无毒可以食用”,他们就是断章取义、造谣中伤!
事关百姓们的生死存亡,刘虞绝对痛下杀手了!
“调集兵马,挥兵北平,征讨公孙瓒!”
“诺!!!”
刘虞的威望和号召力有多恐怖?!
短短时间,十万大军调集完成!
这可不是算上后勤民夫的夸大其词,而是真的十万大军、可战兵力整整十万!
虽说幽州地处边关,本就是民风彪悍,很多人都是弓马娴熟。
但这也足以证明刘虞的名望之高,超乎想象!
……
淮南。
袁术也收到了袁绍的信件,包括购粮,利用战马交换粮草,以及利用蝗虫做文章。
然而袁术对袁绍的计策,不以为然,甚至有些不屑!
“婢养子就是婢养子,目光短浅。这么一个天赐良机,他竟然只是想要利用民怨沸腾、裹挟圣意?
“就算陛下降下罪己诏又如何?我们终究还是臣子,还是需要遵从三纲五常,还需要表面上臣服于他。”
袁术看到大汉动荡不安,接连有天灾人祸爆发,他看到的可不是什么利用民怨裹挟圣意,什么逼迫陛下降下罪己诏,而是——
汉室倾颓,时机已到了!
是的!
仲氏之主袁术,感受到了天命的召唤!
如今天下世家大族都在暗中相助他们袁氏,如今天灾人祸,不都是证明刘氏江山衰微,人心尽失了吗?!
袁术心下蠢蠢欲动,这一次的蝗灾,坚定了他的想法,他立刻召集麾下文臣武将议事。
袁术说道:
“陛下杀戮深重,大动干戈、四处开战,战火摧残、生灵涂炭,以至于天怒人怨。
“这一次蝗灾就是上天的警示,昭示着刘氏天下衰微,人神共怒!
“如同秦失其鹿,群雄争霸,有德者居之!
“我们袁家四代都是朝中重臣,百姓们都愿归附于我。我想秉承天意,顺应民心,现在就登基称帝,不知诸君意下如何?”
袁术一脸志得意满,在他看来,如今他应该是一呼百应才对!
世家大族暗中支持袁氏,而他就是袁氏如今的继承人,不就等于他顺应天意,登基称帝吗?!
到时候给袁绍那婢养子一个诸侯王当当就是了。
而如今的民怨沸腾,正是一个王朝末期的表现,就好像史料中记载的秦末!
汉高祖刘邦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都可以一步登天成为一国之君。
他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没道理不行吧?!
袁术是这么想着,但他麾下的文臣武将,却宛如晴天霹雳一般,宛如看傻子一般看着他!
袁术匆匆召集文武议事,他们还以为发生什么大事,谁知道竟然就是这件事情?!
众人神色古怪,满肚子牢骚想要发泄,但最后还是没有说出口。
汉室倾颓?!如秦失其鹿?!
你那里看出来了?!
陛下杀戮深重,大动干戈、四处开战,战火摧残、生灵涂炭……
这不都证明陛下掌控兵马大权吗?!
这不都证明陛下四处开战,还能保障后勤粮草的力量吗?!
而且。
陛下麾下一个东郡太守曹操、陈王刘宠,就追杀他们六百多里。
袁术好意思称帝吗?!
众人听了,没有说什么,但不少人已经起了离开的心思了!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袁术显然不是一位值得侍奉终生的明主啊!
若非他们世家大族出身,而陛下又极力推行摊丁入亩,他们还不如投降朝廷,弃暗投明算了!
不过谋臣阎象倒是忠心,他劝道:
“当年周人自其始祖后稷直到文王,积德累功,三分天下可说有他们的两分,可他们还是小心翼翼地做殷商王朝的臣子。
明公您虽然累世高官厚禄,但恐怕还比不上姬氏家族那样昌盛;眼下汉室虽然衰微,似乎也不能与残暴无道的殷纣王相提并论吧!”
这令袁术志得意满的表情一愣!
宛如一头冷水当头浇下!
看着阎象,以及看着文臣武将神色古怪的样子,竟没有一个人反驳阎象,附和自己?!
袁术这时候惊醒过来,他自认为的“时机已到”,似乎有些“自作多情”了!
袁术面上不动声色,心中却愤怒不已,他又道:
“过去周王室衰颓,就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的霸业;秦朝政治失败,汉朝就接替利用其势而兴起。
现在我凭借土地广阔、士民众多的优势,打算求取齐桓公那样的福分,追随汉高祖的足迹,难道不行吗?”
…
“这事在于德行而不在强力。如果谁能推行德政,以此来统一天下人的愿望,即使只凭着匹夫的资历,而去成就称霸称王的功业,也是不难的。
假如有超越本分的追求,冒犯天时而轻举妄动,那众人就会抛弃他,谁还能使他兴旺呢?”
…
这个回答,令袁术很不高兴。
匹夫的资历……
这是说不管是刘邦泗水亭长出身,还是他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出身,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德政嘛。
而德政……
自从袁术掌控淮南后,因为接连攻城掠寨、战火摧残,以至于江淮一带民不聊生。
甚至兵过如篦,袁术麾下将士都有劫掠百姓的现象。不少郡县还爆发饥荒,出现人吃人现象。
这哪里像是德政的样子。
“这些文人就是歹毒,骂人都不带脏字!”
袁术心中无奈,但只能无疾而终了。
不过这不是他放弃了,而是积蓄力量,等待再次登基称帝的时机!
既然称帝做不到,那只能呼应袁绍哪个婢养子,利用蝗虫做做文章了。
不过江淮地区,空气湿度很大,蝗虫不喜欢这个环境,影响不是很大。
这令袁术有些苦恼!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