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奉县自打上任县令突发恶疾而死,就跟朝廷递呈了折子,朝廷回批已经安排官员来了。
戚县丞不敢怠慢,每日都派了人到城门口候着,只等县令来了,出城迎接。
县丞是正八品官,是县令的辅佐官,主管全县的文书档案、仓库、粮马、征税等。戚县丞已有四十岁,他自二十六岁授官后便一直在新奉县做县丞,其家族也是新奉县的大族之一。
江主簿拿了文书过来,他瞅着戚县丞的脸色说道:“戚大人,郑大人还没有来,还是太年轻了,这般耽误行程,县里的秋收可耽误不得。”
主簿负责主管全县的户籍、文书办理等事务,还需负责审核签发文书,比如通关文牒和商号发行,是一个油水很足的官职。官职位于正九品。
戚县丞代领县令的职务,这些日子春风得意。上任县令死得突然,戚县丞想着朝廷会不会让自己做了县令,直到朝廷的任命书发到新奉县,戚县丞才死了心。
大燕的恩科开了不少,许多进士都等着官位,哪还轮得上他。不过要说他真没点小心思,那是不可能的。
新来的进士老爷不通俗务,他们稍稍使点手段,让新县令对县衙的事力不从心,久而久之,就会心生颓废,不理俗务。这些俗务就到了他的手中,这跟他当县令又有甚区别。对新县令表面上要礼遇有加,实则不让他接触到半点县衙里重要的事务。
戚县丞听了江主簿的话,轻斥道:“这是说的什么话,盛京到新奉县的路途遥远,郑大人到得晚些也能谅解,他是我们的上官,你说这话太无状了。亏你还当了几年的主簿,怎么心眼还这般浅。”
江主簿喏喏的应声,耸拉着低头认错。
拿着文书出了大门,心中一阵冷笑,他说这话不是趁了戚县丞的心,还摆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真真是戴了一张假面。
自打这姓戚的当了县丞,这衙门塞了多少人,随便使唤个人还要去请了戚县丞的意,怎地,戚县丞升官啦,变成戚县令了。
江主簿心中腹诽,面上却还是和气着,不敢同戚县丞翻脸。
“江大人刚从戚大人处回来了?”有同僚笑着说道。
江主簿笑:“这不是职责所在,刚把一些文书给戚大人批复了。”
“我原以为江大人要私下跟戚大人说说话呢。”
“我们都是同僚,为了全县的生计奔波,哪有什么私下的话要说,说的也是县里的事。”江主簿打哈哈,话锋一转:“我还有文书要处理,先走一步了。”
“江大人慢走。”
江主簿知晓县衙里的人在站队呢,他是装傻充愣,这新县令还未来,没见识过新县令的手段前就站队了,显得不明智。虽说戚县丞在新奉县早已扎根,但官大一级压死人。在官场上混的人怎地还不知道这个道理,只要新县令是个狠角色,戚县丞所想的种种都不能实现。
在未看见新县令人来时,他是不肯淌这趟浑水。
但临到头了,新县令若扶不起来,他也要站队的,不然受到排挤了,还不知道怎么活。他只是一个小人物,改变不了就随着大众。
这般想着江主簿心中松快许多,他反而哼着小曲儿来。
“您那人间千古事,俺只松下一盘棋,把富贵做浮云可比……”[1]
“江大人,新县令到城门了!”有衙役跑进来喘着气说。
“什么?!”江主簿瞪大了眼睛了,曲儿也不唱了。
……
郑山辞一行人的马车停在城门口,虞澜意下了马车一眼望去,风沙满天,空气中干燥异常。城门口来来往往的人用余光打量着他们。
“这料子看着真舒服,不知要几两银子?”有妇人羡慕的说道。
“瞧着不像是我们县城里的人,倒像是从别处来的贵人。”
“这带着全身的家当来的吧,瞧这马车,多高啊。”
虞澜意拢了拢披风,他看见城门口的上方写着新奉县这三个大字,这里果真是新奉县,他又看了看风沙,只想把自己缩进披风里。
两个月余了,虞澜意自认也涨了一些见识,见过许多小城,但独独没见过新奉县这样的。守城的士兵不敢看他们,只说了县丞和主簿马上来接新县令。
余下的百姓不知郑山辞的身份,好奇的目光直往他们身上使。虞澜意吓得够呛。
“郑山辞,这就是新奉县?”虞澜意的语气中还含着一丝不确定。
郑山辞点头:“这就是新奉县,往后我们要在这里生活三年。”
虞澜意:“……”
他突然觉得成亲不是一件快活的事。
他脸上的神色变了又变,看向郑山辞的目光都变得不善起来。他好想回家!
郑山辞瞧见了虞澜意的神色变化,心中好笑,只能安抚道:“城里条件比外边好一些,没这么大的风沙。”
虞澜意着急:“我、我不习惯!”
郑山辞突然靠近,压低了声音:“有人来了。”
虞澜意哦了一声,看见打城里出来几个穿着官袍的中年男人,还有一个武官样式的年轻男人,长得很是匪气。
戚县丞跟江主簿见了郑山辞,忙不迭过来行礼问好,“郑大人舟车劳顿,还请先进城休整片刻。县衙的事太忙了,郑大人又迟迟不来,我们有所怠慢,还请郑大人原谅则个。”
郑山辞上前一步,戚县丞跟江主簿,还有那长得很匪气的年轻男人自发的落后郑山辞一步,亦步亦趋的跟着郑山辞。
郑山辞眯了眯眼,笑道:“哪里的话,是我们在盛京耽误的时间太长了,县衙的事自然比我这个县令更重要了。”
此言一出,还没人敢接了。
戚县丞面上的尴尬之色一闪而过,江主簿心中暗爽。
“郑大人县衙后院已经打扫出来了,有一家子是我聘来为郑大人做些粗使活的,若是郑大人用得顺心,那就可以留在府邸伺候。”
“不用了,我夫郎从家里带了侍从来,都是家里知根知底的人,知晓我们的脾性,这般的人用着才顺手。”郑山辞拒绝了。
戚县丞听了郑山辞的话,免不得要想多,他点头应是,心里暗自琢磨郑山辞。
“你在前面带路。”戚县丞跟江主簿光知道礼让郑山辞,不能走到上官的前面,却忘记了郑山辞根本就不认识去县衙的路。
郑山辞指了指那个一身匪气的年轻男人。
朱典史一愣,连忙抱拳应了一声是,到前面来为新县令带路。
他本还觉无聊,不曾想被新县令点了名,顿时一个激灵。
典史未入流,但实权很大。主要负责抓捕、稽查狱囚、治安等事宜。
戚县丞跟江主簿见郑山辞点了朱典史,两个人对视一眼,不知心里在想甚。
虞澜意跟着郑山辞一块进了新奉县,进了城门景象大不一样。新奉县几代县令,有励精图治者、有崇尚无为而治者、亦有欺男霸女,荼害百姓者、几代人都投身在这块西北偏僻之地。
大燕立国以来,重视边境治安、小民生存,对县城的事务比以往朝廷更为重视。新奉县在几任县令手中虽还未变得富裕起来,已比之前的景象好多了。
燕太祖出身贫寒,以小民之身走上高位,他更加注重小民的生活,大燕皇族在少时就要独自耕种田地,以记生民之苦。正是燕太祖的言传身教,历来大燕的皇帝出过昏庸、无能之君,可每当到了大厦将倾时,总有忠臣扶着江山、以至出现又一代明主,大燕的统治延续至今。
虞澜意在城门外见过风沙满天的场景,一进了城池,商贩还是挑着担子在叫卖,有商铺挂着商号,虽不如他沿途看的其余小城,进了城,还是有几分人气。
他跟着郑山辞走,好歹是侯府的哥儿,他知晓这样的场景要给郑山辞面子,不曾说出什么失礼的话。
戚县丞:"县衙已经到了,郑大人请。"
郑山辞颔首,跟虞澜意一同踏进县衙。
虞澜意瞧见县衙里竟还栽种了几颗石榴树,眼中亮了亮:“这院中竟还有石榴树。”
戚县丞对虞澜意的身份早有猜测,虞澜意看向他们时,并无畏惧和诚惶诚恐之态,反而稀疏平常的移开了眼神。
虞澜意身上穿的一看就是好料子,又跟郑山辞同进同出。
戚县丞笑着接话道:“回夫郎的话,这是县衙里的老树了,到了季节还能摘石榴来尝尝。这石榴树在我们这个地界存活不易,也是县衙里的风水树呢。”
虞澜意点点头。
这是一个三进三出的小院子里,打扫得干净,屋内一应俱全。
“郑大人若还有缺的便告诉我,我差人去买。”
郑山辞:“现在已经很好了。”
戚县丞把留下的粗使婆子叫了过来,既郑山辞不要,他也不好塞进郑山辞的院子里。
“郑大人舟车劳顿还请先休息,今晚我们在千味楼为郑大人接风洗尘。”
郑山辞拱手:“劳烦诸位同僚了。”
戚县丞:“郑大人客气了。”
一行人跟在戚县丞后面跟郑山辞问好就离开了。
虞澜意吐出一口气,“这院子真小,还没甚景致,只有几棵石榴树。”
金云跟旺福带着人搬着行李进来了,周遭都是自己人,虞澜意也不去伪装了。他一脸沮丧看向郑山辞,“我们要在这儿待三年?”
郑山辞轻轻点头。
虞澜意接受不了,他在院子里走来走去,肉眼可见的焦虑起来。金云正待上前安慰虞澜意,郑山辞对着金云摇摇头,金云只好继续去整理物件。
郑山辞去问:“你对这里有何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