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7章 终回京(1 / 1)端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长阳侯嘴上谦虚,“这都是陛下赏识。”

等官员们各自散去,长阳侯回到自己的办公处,挑眉笑起来。

郑山辞的事传到朝中各处,翰林院的翰林也知道了。状元是从六品修撰,榜眼跟探花是正七品编修,他们要在翰林院历练三年。在这三年内他们修国史和起草一些文书,到六部观政,等着三年后进入六部任职。

萧高阳听见很多翰林都在谈论郑山辞,他也听了一耳。

“这郑山辞是三甲进士,连跨三个官阶变成户部员外郎了,听说是治瘟疫有功,再加上自身政绩过硬,让陛下直接下旨升官。”

“郑山辞是何许人,这般厉害。”

“这晋升的速度比前三甲还要顺。”一个翰林语气泛着酸意。他是二甲进士,已经在翰林这个位置困了八年了,一直没有受到提拔。翰林院是清水衙门,官员的日子过得清贫,京城的物价高,房价更高,很多出身寒门,哪怕是乡绅跟书香门第的家里,在京城连房子都买不起。翰林表面上看着光鲜亮丽,实则生活拮据。

“可不兴说这话,郑山辞是有真本事的人,现在他的官阶还比在坐的诸位高一些,往后见了他,还要拱手说郑大人好。”一个翰林淡淡道。

“萧大人,你怎么看?”有人看见萧高阳眼中一亮,萧高阳是跟郑山辞同届的,还是状元。

“我还要向郑大人学习。”萧高阳不露声色的笑了笑。

众人见状元郎说话不露风,心中只觉没意思。萧高阳只拿着文书回到自己的工位上,整理文书,没去掺合这件事。

下值后,萧高阳回到家中,父亲还为郑山辞的事安慰他。萧高阳淡笑,“父亲,我们在京城没有经历过蝗灾跟瘟疫,郑大人能保护这么多人,我只会觉得敬佩。但另一方面我也并不觉自己比他低微,若是我为地方官,也会拼尽全力护佑一方百姓。”

萧大人听见自家儿子这般通透,挼着胡子笑,“不愧是我们萧家的麒麟儿。”

待萧高阳走后,萧夫人看自家老爷还是笑着,她打趣说道,“你之前还说什么,怕阳儿心性不稳。你太小瞧他了。”

萧高阳这边心绪平静,有很多人心绪都不平。比如庶常馆里的进士们。庶常馆是新进士学习深造的地方,被视为朝廷储才之地。每科进士殿试后,由翰林院开列新进士引见简选,每科进士择二十名左右,进馆学习三年。选中的进士被称为庶吉士,三年期满考试,优秀者留在翰林院或是朝廷做官,称为留馆;次者出为州县官,称之散馆。

留在翰林院做庶吉士的一般是二甲进士,他们听闻郑山辞的事,神色不一。

等教习下课后,几个人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说话,本是说着其他的话,但还是忍不住把话题绕到了郑山辞身上。

“郑山辞这个名字好熟悉。”

“他不就是跟长阳侯那个……”

这么一说他们就想起来了。

“他被陛下下旨褒奖了,还跨了三个官阶,一下子变成户部员外郎了。我们要说去六部任职也是正六品或是从六品这样的官职,还有可能在京城留不住。”

“留不住怕甚,你也跟郑山辞一样把政绩做好,到时候回到京城。”

那位庶吉士苦笑,“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我家世不显,本事该是没那么大。”

“到时候等郑山辞进京后便知是人是鬼了。”

有人对郑山辞产生恶意,说他都是靠岳家庇护混政绩的,还有人酸言酸语说,要是他有这么一个岳家,他也能做到。

这边武明帝下旨后,这圣旨要从京城出发到新奉县去,足足要两个月余。这时的新奉县开始春种了,他们今年是种植药材,但由于去年遭灾后,他们还留了一半的地种植小麦。家家户户都有储粮的习惯,就连城中大户也让侍从们储备粮食,为了以防万一。他们新奉县没有遭多大的灾,岚县的下场历历在目,他们还是多做准备比较好。

范平把药材的种子和一些花种运过来了,郑山辞招待的他。

“郑大人,这是你们县衙要的东西。”范平一手交货。

郑山辞让户房的人清点货物,没有出错便给范平银票。

范平把银票又用来买香水、辣酱跟烈酒。范平跟郑山辞闲聊几句,郑山辞说道,“以后范东家跟县衙里的人交易可以找丁大人或江大人。”

范平应下来。

只有政绩平平的县令才会在一个地方不挪动,范平去客栈休息了。等下属把货物买好,他在新奉县待三日后就带着货回青州。

范平带来的药材种子都是好种,郑山辞按照原价卖给百姓们。

郑山辞回到县衙处理公务,处理完后在里面锻炼了一下。今年只要天气不坏,百姓们就又能挣一笔钱了。他算了算账本还剩很多的钱。他做了规划,有大部分钱是不能动的,还有一小部分钱,郑山辞打算建学堂。

新奉县位于偏远的地方,四个大镇都没有镇学,只有私人的书院或是请私塾先生教学。在一些经济富庶的地方,经济好的乡镇上会有镇学。郑山辞不贪多,他只想修一个镇学。

他对四个大镇的了解还是不如江主簿跟谭和,郑山辞让旺福去把这两个人请过来。

江主簿跟谭和进来后忙不迭见礼。

“我想修一个镇学,你们认为修在哪个镇比较好?”

江主簿找文吏拿了地图过来,他想了想,“修到吴镇吧,吴镇在津兴镇跟东安镇的中间,距离花镇上有点远,不过谭和已经把水泥路修好,从华镇去一趟吴镇大约一个时辰左右。”

那就是两个小时了。

谭和得知郑山辞想修镇学后,心里已经是大为震动。

“郑大人,镇学跟县学是一样的性质,那就是县衙办的书院了。”

郑山辞点点头,“镇学主要是教一些基础的学识,学费跟食堂方面我还在想,还有我想修宿舍。有的孩子离家太远了,可以住在宿舍里。要是勤奋一点,镇学放假时还能自己去打点零工。”

郑山辞不是一拍脑袋的想法,他早在去县学后就有这样的想法了,只是当时县衙账本上的银子还不够。现在修路已经修好了,水渠也修好了,被工房的人命名为月渠。现在县衙不需要再支出水渠跟修路的钱了,他可以用这些钱来修一座镇学。

郑山辞一直觉得读书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不管能不能考取功名,多读一点书能认识县衙的告示,能明白做人的道理,学习认字写字,学习简单的计算可以去做账房,也可以去给别人写信赚钱。如果是因为没有读书的途径断绝了他们读书的可能,郑山辞想把这座桥架起来。

以后读书怎么样是他们自己的事,但修镇学让他们能读书,是县衙的事。

翌日郑山辞就让工房去吴镇选地动工。

郑山辞还把刘教谕请了过来,询问他的建议把学费和膳堂的费用定为多少才合适。

刘教谕冲着郑山辞拱手,“敢问郑大人县衙的府库是否充盈?”

郑山辞点头。

刘教谕:“那请郑大人把学费定为一两银子,膳堂的定价我不敢置喙。”

郑山辞应下来。

膳堂的价格,郑山辞也往低的定,最低的价格是一碗白饭加一碗素菜需要两文钱。郑山辞还设了奖学学子的规则,这样可以更加鼓励他们读书,也能在生活上更好的帮助他们。

晌午郑山辞在膳堂用完饭就回内室休息了。

衙役们谈论起来,“看见工房的人又走了。”

“听说是去修镇学。”

“真的,我们县要有镇学了?”一个衙役惊喜的说。

“我看见他们朝吴镇的方向去了,这镇学修在吴镇。”

有几个吴镇出身的衙役面露喜色。

“我记得你家的孩子才三四岁,到时候可以送到镇学上去读书了。镇学是官学,这学费比去私塾便宜多了。”

“我晚上回去就跟媳妇商量。”衙役这般说,还盘算着以后要少花点钱,多攒点钱给家里的孩子读书用。这读书除了学费,还有其余的地方要花钱,不多攒点钱供不起。

郑山辞下值后回到家里,虞澜意在屋子里换衣裳,他推开门进去,听见卧室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郑山辞也是要去换衣裳的。

等虞澜意换好后,郑山辞才去里间换衣。

虞澜意:“听见推门声了,你进来了又不出声。”

郑山辞去换官袍,说道:“我怕把你吓到了。”

“这就能把我吓到,那我胆子也忒小了。”虞澜意在里间磨磨蹭蹭看着郑山辞换衣裳。

郑山辞:“……”

两个人从里间出来,虞澜意跷二郎腿看账本,郑山辞见了说,“跷二郎腿对腿不好。”

郑山辞出去找金云要了一个小板凳,放在虞澜意的腿下来,“要是按捺不住就把腿放在上面搭着。”

虞澜意不跷二郎腿了,他把腿放在小板凳上,斜了郑山辞一眼,“你太贴心了,郑山辞你是不是对所有人都是这样。”

郑山辞:“怎么这么说。”

虞澜意一脚踩在板凳上,“我今天去酒肆,有几个哥儿说,你跟我成亲这么久了,还没有孩子。他们着急,如果你愿意纳他们为妾的话,他们很愿意给你生孩子。”

说起来虞澜意就气得牙痒痒。

郑山辞:“我们县衙没什么哥儿可以接触。”

他的目光落在虞澜意的肚子上,“有你一个就够了。”

虞澜意耳尖一红。

晚上,郑山辞把虞澜意的腿架在肩上。

虞澜意的腿又长又白,他捂住自己的肚子。

……

新奉县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百姓们上县衙买了种子种药材,开春后忙忙碌碌的,到了夏天,有汉子回到家里拿着瓢从家里的水缸里舀水喝,他刚从田地里回来还是打着赤膊,穿着一件薄背心,裤子挽起来,裤脚还有泥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