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1章 回县(1 / 1)端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现在他们还饿着不能吃太多的粮食,不然对胃口不好,一人先喝一碗粥,先住进棚子里抵御风寒。这里的情况比青州府城的情况要糟糕,他要江县多停留几日,把诸位事宜都安排好后,留一个官员在这里主持大局,这里的县令让他信不过。

“去买一些菜叶,做菜粥,他们已经有很长的时间没有吃过菜了。”郑山辞把这一层都考虑到了。

他还是找了户部跟着他过来的吏官,“你去买造屋子的材料,另外多买三个大锅,这里只有两个锅根本不够。”

吏官应声去喊了几个衙役跟在身后去办事。郑山辞看见衙役去给百姓们发棉被,心里这才松了一口气,这一口气松下来,他觉察到寒风的冷,打了一个寒颤。

一件披风披到郑山辞的身上,很快就带来了暖意。旺福说道,“大人答应过少爷要保重身体,大人可不要再这么做了,可以把棉衣给灾民们。”

身上的披风还是虞澜意给他买的披风,郑山辞拢了拢披风,“当时没想那么多,以后我会注意的。”

这个局势,郑山辞确实还不能生病。

衙役们从推车里拿了棉被掀开棚子,把棉被发给他们,一个棚子里发了五六条,这样下去还有十几个棚子没有棉被。

另外的官员已经去别家去买去了。

“你们放心,等会儿就有人把棉被买回来了。”郑山辞安抚他们。

郑山辞招人先把炭火放在棚子里,让他们取暖。

“大锅里烧了药,驱寒的,你们若是冷了便去喝一碗暖暖身子。”

灾民们听了这话,拿着碗去外边排队。他们以为他们等不到朝廷的帮助,已经撑了两个月了,差点就要熬不过去了,幸好他们熬过去了,幸好他们遇见了一个好官。这个官一点都不嫌弃他们,眼神中也不像是在看脏东西一样。其余人都对他们嫌恶得很。遭遇雪灾并非他们能控制的,遭灾之后却是被万人唾弃。

穿上了棉衣,喝了一碗浓稠的粥,再喝一碗热气腾腾的药,药喝下去是苦的,余味却有甘甜。

吏官把新的棉被买回来让衙役去发了,还有几推车的棉鞋。

“我瞧见那边还有棉鞋,一并就买了,就是这个尺寸还不知道合不合适,多买了几个码数。”吏官说道。

郑山辞颔首,眼中有赞同之色。

吏官得了郑山辞的肯定,心里越发有干劲了。

刘老汉喝了一碗药躺在大棚里,身子过了半晌就开始生热了,连胃都是暖呼呼的,他舒服的哼了几声。有衙役掀开大棚,数人头把棉鞋递给一个人,“朝廷发的棉鞋,你们自己先穿上。”

衙役们对他们的态度也好上许多,以前说话都是不耐烦,凶神恶煞的,现在平和多了。

“谢谢大人。”

刘老汉得了一双鞋子,他高兴的穿上鞋子,动了动脚,他的脚趾已经冻出了冻疮,红通通的一片,现在穿上棉鞋脚底暖和了。他瞧见披着披风的女人还没有醒,他推了推人的肩膀,“姑娘,发棉鞋了,你粥都不喝,这棉鞋要穿啊,多好的棉鞋。”

刘老汉得劲的踩了踩棉鞋。

女子没有动静,刘老汉突然止了话语。他颤颤巍巍的伸出手去探女子的鼻息,已经没有气了。刘老汉神色恍惚一屁股坐在地上。

衙役把女子的尸体拖走了,披风留在原地。

棚子里静悄悄的,以前在他们旁边睡着的人已经会被拖出去,都是因为尸体已经冻僵了,要么冻死要么饿死,他们都已经习惯了。只是这次看见女子被拖出去他们心里有些惆怅,他们已经等到了朝廷的救助,可她偏偏死在这一天,太可惜了。

至少她在最后的片刻感受到了温暖。

刘老汉拿着披风披在身上,他本不觉冷,身上还是不由自主的抖起来。他吐出一口浊气,紧紧的攥着披风睡过去。

其余的灾民叹息一声也就把这件事抛之脑后了,他们说起钦差大臣的事。

“听说钦差大人以前是新奉县的县令。”有灾民消息灵通,听见有几个衙役凑在一起说话,便入了耳。

“从我们青州出去的官,难怪对我们青州的灾民这般好。”有灾民眼中一亮,心里更有念想了。

他们说话没一会儿便盖着棉被,棉衣跟棉鞋也未脱下就这样睡下。两个月以来只是他们睡得最温暖的一天。郑山辞等人也没顾及去接风洗尘,到了此处,郑山辞倒是请跟着他来的这些简单吃了五菜一汤,他也不跟他们一起吃,免得拘谨。

这五个菜有两个硬菜,三个素的,汤便是酸萝卜汤最开胃。吃完饭菜后,他们各自回到厢房睡觉,明早还要起来忙。

跟着郑山辞出来的人,有户部的人,这还是郑山辞挑选的,余下的便是吏部指定了几个官跟着郑山辞一块去。

赈灾这事做得好就是功绩,吏部选定人跟着郑山辞一同去,这些人还能混点政绩,混点政绩以后的路更好走。

郑山辞晚上不喝茶怕睡不着,他喝了一杯热水就睡下了。其实他们到了青州并未花费多少银两,光是大棚、棉衣跟棉鞋、棉被,大量去找老板买便可以砍价,这样下来只几百两银子。只是这风雪大,建筑房屋要费些功夫,郑山辞还是打算以工代赈,让灾民们建造屋子勤快的就先住。

脑子里过着这些事,郑山辞又想到京城里的印刷坊,应该把笔记印刷好了,他说了半个月就可以上架,他在来青州的路上已经上架了。

他临走前特意交代了不必等他回来再上架,等他从青州回来那都猴年马月了。

……

郑山辞走后,户部年底的事基本上已经做完了,月底的俸禄交给玉风来发。印刷坊的于管事按照郑山辞的吩咐,把状元、榜眼、探花笔记摆在书架上,还有他们书铺的保障四书五经跟二十四史。

伙计听了掌柜的话摆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状元榜眼探花的笔记,科举云云。伙计吆喝了几声,见没人来,在书铺外面的跺跺脚。

这么冷的天他还是要在外边吆喝几声才能回屋烤火,伙计叹气又吆喝了几声。

街道上的行人零散,有几个年轻的学子听见什么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个词耳朵敏感的动了动,一行人皆是去了书铺,掌柜的倒是热情立马几句迎上来,“各位公子看看,这是本店新上的书册,榜眼跟探花的笔记,加起来有六册,状元的笔记有五册,我看诸位公子都是要下场的人,买几本去看看也不亏。毕竟啊,这谁不想当一甲呢。”

掌柜笑吟吟的说。

一个书生闻言首先就拿了一本状元笔记,一看著作人是萧高阳,眼皮跳了跳,“你这是正经人写的书么?”

掌柜忙不迭解释,“公子这是说的什么话,这就是萧大人亲手写的,本店印刷成册,我们再怎么也是户部名下的书铺,怎地还会盗用朝中大臣的名字来给自己贴金。若有熟悉萧大人字迹的,可以来认认。”

几个书生顿时不说话,他们还不认识萧高阳呢。书生不跟掌柜的搭话,他翻看了一册书籍,越看越痴迷,当下就把状元的五册书买了。他想有了状元,谁还看榜眼跟探花。

余下的书生可不这么想,全部买回去看,万一还有什么知识漏了,万一别人全买了,我只买了几册,想到此处,他们还是全买下了。

开头去结账的书生一看他们全都买了,心下后悔,忙不迭把榜眼跟探花的笔记也买下来。虽说有些贵,这厢来一趟书铺就花销了十一两银子。

“诸位公子把这三套书全买了,原价是十一两银子,我们现在只收十两银子。”掌柜笑眯眯的说。

他们刚从书铺出去,手里拿着一叠书,这般吸引了众人的注意。这一行书生有六个人,这一下子就进账六十两银子了。以前他们这个书铺两个月都凑不出六十两银子,现在一下子就卖出去了。

伙计出门吆喝得更有劲了。

街上的人见书生买了这么多书,又听了状元榜眼探花这类的话,零零散散的几个读书人也走进书铺,掌柜瞧见他们进来脸上笑容越甚。

真金不怕火炼,只要他们翻看了笔记,这就知道这笔记是真材实料的,对他们读书人来说如获至宝。每个读书人走进书铺免不得要花十两银子买个全册,全册还少一两银子,这般想来商家已是让价了。

冬日里读书人不爱出门,但有时他们喜欢围炉煮茶,所以便出门了。出门的书生皆是看到了书铺面前的牌子,便走进去探个究竟,然后一进去就花十两银子高高兴兴的出来了。

时哥儿在家本想让萧高阳同他一起去看看,萧高阳心中羞赧,到了书铺一侧的门口,他说道,“你去吧,我就坐在马车上。”

时哥儿见状只好自己一个人进去。

刚一进去就撞见几个书生在看笔记。

“妙哉,这句话还能这么解,果然是状元啊。”

“是也是也,瞧探花郎这句话也解得好。”

“梅榜眼对《尚书的解释深得我意,越看他们的书,越觉得我们之间的差距,真真是难于青天。不过在这里能窥探到他们对于书籍的理解,俨然已是满足。”

一个清俊书生拱手说道,“兄台这句话就有失公允了,每个人对书籍的理解不同,三位大人的见解很深,但也不要忘记要有我们的见解。”

众人皆是点头称妙,那位被驳斥的书生不见愤怒,反而面上露出一丝喜意,郑重拱手,“是我着相了,敢问兄台姓名,在下想与兄台成为知己好友。”

“在下何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