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1]
现今他们已有惆怅。
丁宣给郑山辞敬酒,“郑大人恭喜您升官。”
郑山辞唇角含笑,端着酒杯一饮而尽。
江县丞瞧见郑山辞的官袍,已经知晓他的老上官从从五品官变成了正五品官了,郑大人果然非池中之物。三年未见了,江县丞又想起郑山辞离开新奉县的时候,他有些感伤的用袖子擦了擦眼睛。
他跟着郑大人,多是迎合上官,结果郑大人临走后还给他升了官,他以为他这辈子都只能做一个主簿了,其实郑大人什么事都看在眼里。
他们把饭吃完就要去驿站休息,丁宣忙不迭说道,“诸位大人今晚有没有时间,我想请大人们喝点小酒。”
几个随行的官员见状了然,他们在官场上都是人精,知晓这不是在请他们,这单是在请郑大人,这该是要说说私心话,这也正常,毕竟郑大人以前是这个县的县令,他们拒绝了丁宣,跟郑山辞请辞先回去了。
郑山辞应声,他们换了一个包厢,这个包厢只有糕点跟一壶酒,郑山辞说道,“酒我就不喝了,怕明天醒来头疼。”
丁宣从善如流。
除了丁宣外,还有江县丞跟谭和,还有朱典史,旺福在门外守着。
“郑大人,见到您太好了。”丁宣本来堆在肚子里的话很多,可是到了郑山辞跟前,他又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心里只剩下激动和感慨。
“郑大人,我们也没想到您是这次的钦差大臣。”江县丞忙不迭说道,他端着酒杯给郑山辞敬酒,“下官的官职低,不好意思在酒席上给您敬酒,这次只剩下我们几个,我想敬郑大人。郑大人明日有要事在身就不用喝酒了。”
江县丞把酒杯的酒喝完。
郑山辞拿着酒壶给自己倒了一杯酒,一饮而尽。
明明郑山辞都说了晚上不想再喝酒了,他还是喝了一杯。
谭和看见郑山辞心里也高兴,眼巴巴的瞧着他。他成为主簿后,还是战战兢兢的为县衙里做事。他跟戚少爷的事结束了,谭和这几年娶了一个新夫郎,日子过得安稳平静。主簿的俸禄足够他养活一家子,年前还有了一个孩子,把父母从乡下接到县城里来住了。
如今他是官身,父母在外边把他当做骄傲,他主持过修路,新奉县的人都知道他,对他感激着。他的这辈子就是因为遇见了郑大人才改变了,谭和一直心存感激。
“我来青州赈灾,知道你们没有向州府求助,心里很高兴。说明新奉县在这次雪灾中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有影响你们也能自己解决,这样我便放心多了。”
众人听了这话,心里都涌现出一股被认可的感受。
丁宣把自己的做法说给郑山辞听,“都是照搬了郑大人的做法,刚开始确实是有灾民,我们先是搭建了棚子,然后把县衙储备的粮食给灾民施粥,让工房的人帮着百姓一起建造房子。因为之前郑大人在时,冬日已经坍塌了不少房子,所以这次雪灾大,坍塌的房屋还好,我们用水泥做房子,这样都很牢靠了。”
丁宣说得简单,实则还是要县衙的人都配合才能做到。郑山辞没有戳破丁宣,他满意的点点头说道,“你做得很好。”
丁宣低头有些不好意思,他还说了一些其他的。
郑山辞跟他们说了一会儿话,临走前拍了拍朱典史的肩膀,“你做得一直很好。”
朱典史望着郑山辞离开,嘴角笑裂开了。
他回去的路上还在傻乐。他是典史本来就没有入流,而且他又没有功名在身,升不了官。
郑山辞回到驿站,旺福给他端来醒酒汤,郑山辞喝完后让旺福先去歇息,他也要休息了。
他想到新奉县,心里还是高兴的。郑山辞高兴的睡觉了。
翌日,郑山辞跟随行的官员在新奉县转了转,随行的官员看见这穷乡僻壤的地方,百姓脸上都是带着笑的,百姓的生活安稳幸福,他们心中称奇。
正是春耕的时候,百姓们都在田地里忙,丁宣带着他们走了走。邓老爹跟两个儿子在田地忙活,他们瞧见丁大人带着一行人在路上走,张望了几眼。
“瞧见一个穿绯色官袍的人,这该是从京城来的大官吧。”
离得太远了,他们看不清郑山辞的脸。
郑山辞在新奉县待了一上午就要准备回京了,这次他笑着说,“你们不必来送我了,回去好好做事吧。”
郑山辞这次是静悄悄来的,静悄悄的走。
他离开了新奉县,心里更加开阔了。
他还是要回到京城去。
郑山辞把奏折都写好了,等回到京城就可以呈给内阁,剩下的事就跟他们没有关系了。郑山辞从新奉县一路去京城还会途径赈灾过的地方,他还会停下来再多问几句,得知房屋还在修建,地方县衙没有偷懒这才放心。
“郑大人,这里的房屋已经修建了二十几座房子,剩下的材料已经买好了,我们还要在这里停留片刻。”
按理来说这些事交给地方县衙就好了,现在是随行的官员甘愿留在这里等所有的房屋都建好后再回京。
“好,我回京后会如实禀告陛下。”
……
京城中小平安正在学怎么走路,他的满岁酒也办了,抓周抓了一块玉佩,正如郑山辞给他取的名字一样,温泽如玉。
他一岁了就开始断奶,可以吃辅食了。虞澜意本想大展身手,结果被金云劝下来,只好让厨子大展身手给小平安做辅食。
虞澜意让工匠给小平安做了一个可以自己吃饭稳定的椅子,把他整个人固定在上面。虞澜意刚开始会给他喂米糊,现在小平安已经尝试着自己拿着勺子去戳饭碗了。小平安拿着勺子一直戳饭碗戳到一勺子就把勺子放进嘴里把米糊吃了。
吴氏在一侧照顾着。考虑到小平安还没有完全长大,吴氏照料他也尽心,虞澜意就把吴氏留下来了,以后等小平安长大后,吴氏还是可以跟着小平安。像是大家族的,都是有奶嬷嬷这类人,以后少主子长大成人后,这奶嬷嬷就是少主子信任的人。
吴氏知道虞澜意还留着她在府上,对小平安更加上心。
小平安戳着饭碗把米糊吃完后,吃完后他也不放下勺子还一直在戳碗,要么就是拿着勺子去敲碗,这碗勺就成了他的新玩具。
还好给他的碗勺都是用木头做的,戳也戳不烂,摔也摔不坏。
侍从把碗勺收走了,小平安的目光紧紧的追随侍从手里的碗勺,等到侍从走出正堂后,他还试图把身子撑起来垫着脚尖去看。
虞澜意觉得有点好笑,“什么玩具没有,还就喜欢那碗勺了。”
小平安听见虞澜意在说话,他也听不懂,只看着他喊,“阿叠!”
虞澜意应了一声,把小平安抱起来,最近这混小子体重一直在涨,不过虞澜意抱起来还是轻飘飘的。
“平安,你还记得你爹吗?”
小平安想吃手指,被虞澜意抓住了小手。他把小手背到后面,眨巴了一下眼睛,“叠!”
郑山辞这一去赈灾把小平安的满岁酒都错过了,虞澜意把满岁酒办了后又开始从虞夫郎那里支招,现今就教小平安说话。
虞澜意有点想郑山辞了,估计等他回来差不多就是夏天了。小平安都要一岁半了。
小平安被虞澜意放在地上,小平安欢呼一声去抱虞澜意的腿。
他的眼睛像虞澜意,鼻子跟嘴巴像郑山辞,整个人白白嫩嫩的。
“澜意,昨日我做了一些马蹄糕,味道不错,给你跟平安带了一些过来。”林哥儿牵着郑同初的手过来,郑同初松开林哥儿的手,去找弟弟玩。
“弟弟!”郑同初高兴喊道。
小平安见了郑同初松开抱着虞澜意大腿的手,去牵郑同初的手,他奶声奶气的喊了什么,听着含糊估计是没念对。
郑同初今年已经快四岁了,他比小平安大三岁,现在郑山成正想着给他找一个女夫子来教他认字。郑山成跟林哥儿经营着食肆,他们深知读书写字的重要,哪怕郑同初是一个哥儿,他们也想让人来教他。
“吴氏,你照看一下两个孩子。”
小平安拉着郑同初去自己的房间里玩。他屋子里有好多玩具,特别是他满一岁的时候,杜宁带来了一间精致的四合院,小小的,小平安最喜欢的就是这件礼物。
还做了三个小人,可以把院子打开,让三个小人进去生活。
郑同初也喜欢玩这个小屋子,他顺从的跟着小平安一块去他屋子里玩。
金云把一碟马蹄糕送到小公子的屋子去。
虞澜意让人给林哥儿一碗热茶,“我新得了毛尖,大嫂拿一些回去泡着喝。”
林哥儿应下来,这毛尖只有他跟阿爹喝,爹跟郑山成都是牛嚼牡丹,根本不知道这茶多好喝。
虞澜意问给多多的夫子找到了么。
林哥儿面上带了笑,“找到了,说来也是运气。是一个读过书的哥儿,家道中落了,我是在食肆里听人说的,等有空后就跟相公一块过去拜见。结果相看上了,对夫子挺满意的,瞧着就是一个读过书的人,这般我们就把人请过来,每五日教多多知识,然后再让多多休息两天,这般先把千字文学完。”
虞澜意说道,“这样就好,谅他也不敢骗人,若是真有事,大嫂说一声我一个人就能讨回公道。”
他挥动了一下拳头,自打郑山辞走后,他好久都没有出拳了,他的日子太平静了。
林哥儿听见虞澜意这般嚣张跋扈的话,笑道,“瞧着夫子是个顶好的人。”
郑山成听说给多多请了夫子,夜里还睡不着,满心担忧着,林哥儿还把人说了一顿,让有学问的哥儿来教多多认字本就是好事,郑山成这般担心着,要是多多以后嫁人了,他这个爹还不知道会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