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1章 给我三千精骑(1 / 1)木子蓝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91章 给我三千精骑

金光门外大营,

李逸看着那些高级将领们的明光甲,羡慕的流口水。刘黑子和陈良二人,更是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

那明光锃亮的两个大圆护啊,都能当镜子用,还有超强有防箭能力。

“无逸,”

许洛仁笑着过来,

“许将军。”

“跟我来,”许洛仁一副神神秘秘的样子,让李逸挺好奇的。

很快他被带到军营一角,那里辎重堆积如山,

“苏典签、杨参军,”许洛仁跟两个绿袍官员打了个招呼,“秦王让我带李参军来领物资。”

“都已经准备好了。”

苏勖带他们过去。

“犀牛皮甲一具,铁兜鍪一顶,战袍两件,战马一匹,驮马一匹,角弓一把,弓弦两条,箭三十支,胡禄一个······”

东西很多,既有铠甲战马,也有弓箭横刀,还有住的帐篷,吃饭的铁马盂,生火的打火镰,睡觉的毯子、遮阳的毡帽、磨刀的石头,

甚至还有一口小铜锅和一个舂米的石碓,装水的水囊。

最后麦饭、粟米、盐、酱、药,

他是文职,还领了纸墨笔砚。

一大堆的东西,着实让李逸震惊了不少。

不过做为文职,也没有长矛大盾马槊这些。

李逸带了两家丁两仗身,也领了一些装备,仗身是自带了弓箭横刀马匹的,黑子、陈良两家丁也各骑了匹马来,李世民特批给他们四个,每人一匹驮马。

两家丁还一人发了一把横刀一张弓和三十支箭还有一个木盾一把长枪。

还领了不少粮食。

清点交接,签名按手印,

许洛仁带着李逸五人来到一处大营一处地方,说是他们就在这扎营便可。

“军营中不得喧哗,不得奔走,更不得随意进出,你的两个仗身是府兵,知晓这些军规,你的两家丁初来,多听仗身的。”

“谢许将军关照。”

刘黑子平时虽然挺胆大,但进了这军营后感觉老实了许多。

到处都是披甲执锐的士兵,他那能放倒一头牛的力量,也就不足为奇了。

两仗身都不是头回入营,便张罗着开始搭帐篷,这是十人一伙的那种帐篷,不算大,但野外行军安营也是必备的,尤其是要遇到雨雪,更不可或缺。

帐篷刚扎好,

李靖也见完李世民后过来了,

他爷三带着的十五个家兵,直接扎了三个帐篷,他们五个家丁随从守护一人,李逸是四人护他一个。

“李公没有带仗身么?”

“我之前在秦王幕府也没个职事,所以并没配仗身。”李靖笑着道。

上面已经通知,要后天才出发,但李逸他们现在已经是正式入营,不能再随意离开了。

哪怕他们就在长安城外,李逸也是不能再回家了。

两人都顶着个行营参军的名头,但跟其它忙碌的文职们相比,他们俩就有点无所事事。

“这晚饭是要自己做吗?”李逸问。

“嗯,领了粮食,就得自己做了,”

军营生活李逸觉得还挺新奇的,而李靖以前虽没入军伍,但人家将门出身,对行军打仗,甚至是安营扎寨都是门清,

两人在平康坊是邻居,现在军营里也是帐篷挨着帐篷,有他在,李逸倒是有不懂的就直接问,很是方便。

帐篷扎好,天色也近黄昏,

于是各自开始做饭,

挖个坑,埋锅造饭,打水、烧火,李逸感觉自己在野炊。

军营的第一顿饭非常简单,他们领的麦饭,那都是反复蒸晒的,先用热水泡发,然后再水煮,吃的时候加点酱、盐,开吃。

做为军官,李逸的待遇还是不错的,而且现在还没正式开拨,条件较好。

等真的行军打仗的时候,经常没时间开火煮饭,要么饿肚子,要么随便嚼点硬的跟铁粒一样的麦饭。

一般是没有菜吃的,除非在城市周边扎营,后勤能买点菜来,要不然只能路上随便扯点野菜扔麦饭里煮一煮。

许多普通的士兵,甚至连酱、盐都没,只能发点醋布。

煮粥的时候,剪一小块在里面煮,就算有盐有味了。

饭后,

李靖和李逸都不需要自己洗饭盆啥的,都是带着家丁来的,两人拿出个小马扎坐在帐篷前聊天,

“两位参军,殿下召集议事,请立即前往。”

一名秦王府执乘亲事过来通知二人。

“这个时候还议事,莫非又有突发情况?”李靖皱眉,

两人便往帅帐赶去。

等到了后,发现果然气氛有点凝重。

行营在京的高级将领们都在,还有几个陌生面孔,但穿着紫袍。等人到齐,李世民起身先介绍了那几人。

一个大胡子是现兵部尚书、蒋国公屈突通,当初率领隋军阻挡李渊入关中,也是让李渊吃了不少苦头,但后来击败他后李渊还是很大度的重用了他。

此次他是来担任行营长史的。

另一位紫袍长的英俊帅气,也很年轻,但却是皇帝女婿、宰相窦抗之子,安丰郡公、窦诞,此时任殿中监,这次是来任行营司马的。

此前李世民已经奏请让刘文静、殷开山仍任长史、司马,可现在又派了两人来,这是双长史双司马,而且这两人一个兵部尚书一个殿中监,

李逸都感觉好像有些不太对劲。

但新加入的不止他们两个,

还有右武候大将军庞玉、左卫大将军义安王李孝常,民部尚书窦琎,

甚至还有在朝中任宰相之职纳言的窦抗,他兼任左武候大将军,也临时加入了此次行营。

还有右监门将军樊兴,他跟他爹樊方原本是隋朝官员,后因罪没为奴,赏赐给了李渊,成了李渊家奴,太原起兵后,樊兴跟钱九陇这两李渊家奴,带兵打仗表现悍勇,一个封郡公一个封国公。

李逸心里默默整理了一下,

泾州有个长乐王李叔良,现在又派了个义安王李孝常。

已经有个前宰相刘文静,又来个现宰相窦抗,

然后兵部尚书屈突通、民部尚书窦琎,前吏部侍郎殷开山,

又有右武候大将军庞玉,李孝常和窦抗也都兼着一个大将军,还有柴绍是左翊卫大将军,刘弘基是右骁卫大将军。

这阵容,太过于豪华了吧,两宰相两尚书,五个大将军,两王爷两驸马。

薛举上次还没死的时候,也没这待遇啊。

“刚接到两个不好的消息,”

李世民一脸严肃,“泾州刺史、骠骑将军刘感,出兵折墌城,兵败身死,三千人马全军覆没。”

帐中不少高级军官们明显也都是知晓这消息的,可其它头次听到的人都不由的惊呼出声。

李逸疑惑,这李世民马上要出兵了,刘感怎么还出城做战送人头?

“第二个坏消息,陇州刺史常达,此前薛将仵士政以数百人投降,常达纳降。数日前,仵士政伺机劫持常达,拥城中二千人而叛。”

还没出兵,

就接连两个坏消息,没了两个刺史,

泾州虽还在李叔良手中,可一下子没了三千兵,陇州情况更坏,仵士政伪降,现在突然发难,不仅劫了刺史常达,还鼓动陇州两千兵反了,陇州城都丢了。

李逸也不得不感叹真是战场形势,瞬息万变。

本来以为陇右秦军,已经是条板上死鱼,谁知道人家随便甩两下尾巴,居然还就干翻了两个刺史,

“泾州城十分危险,随时有可能失守,陛下有旨,须立即出兵,尤其是得火速增援泾州,泾州不容有失,长平王不容有失。”

刘弘基站了出来,

他也是开国元勋,早年为避辽东之役,就跑到太原投李渊父子,起兵后,也是屡立功勋。

及破长安,功居第一,封河间郡公。

就是上次浅水原大败,

八大总管里,也只有刘弘基一军独自殿后,要不是他们拼死血战,只怕当时就全军覆没了。

“末将愿率精锐,星夜驰援泾州城,”

上次浅水塬兵败被俘,刘弘基深以为耻,好在当时李世民迅速打了个翻身仗,夺回高墌城,将他救出。

虽然俘虏也才当了两天,但刘弘基心里一直记着。

“泾州还有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缺粮,薛仁杲据守长墌城,兵围安定,泾州七县,有六座县城都被薛贼所破,

我们不但要派一军增援,还得带上粮食。”

可想快速增援,就不便于带很多粮食辎重,带多了不仅拖缓速度,还容易被薛军攻击抢夺。

刘弘基拍着胸脯道:“给臣三千精骑,一人三马,一马骑乘,一马换乘,一马驮粮草,日夜兼程,三日便可达泾州城。”

“不需要另带辎重营和民夫等,我三千人可携带六千石粮至泾州,足够先解了泾州燃眉之急。实在不行,这九千匹马,也够一城人坚持许久了。”

李靖站起来提醒刘弘基,一匹战马一天得吃四升豆粟,还得吃十五六斤干草,而每名骑兵一天也至少得两升米。

这么算下来,就算行军三天,路上也得吃四百多石粮食,十几斤万草。

刘弘基带的粮草,到了泾州城,也剩不下多少。所以最好是只带粟米,这三天路上,人马都只吃粮食,不要带草。

如此带六千石粮,路上吃掉一千来石,还能剩下近五千石粟米入城。

泾州军民省一点,每人每天一升米,泾州城中两万余人,则能再坚持二十来天。

再加上带去的九千匹马做储备粮,那再坚守两个月都没问题。

民部尚书窦琎冷哼了一声,“九千匹马,你知道多珍贵吗,朝廷现在十分缺马,哪能这样浪费,长武城不是储有很多粮食吗?

根本不需从长安这里调骑兵急行军去泾州,可直接在长武组织民夫运粮,从长武、高墌派兵护送粮食到泾州,这样泾州粮也有了,援兵也有了。”

李逸看着这位窦尚书,挺威武高大,窦氏自称是扶风窦氏,但听姬素君说窦家其实是鲜卑胡人,祖上是鲜卑纥豆陵氏,北魏孝文帝汉化时赐姓窦氏,后来他们就说自己是汉朝的窦氏之后,其实都是给自己脸上贴金。

这位窦尚书,正是姬素君哥哥姬温的老丈人。

李逸心想,也不知道那个姬温会不会也在行营军中。

李逸开着小差,那边也很快有了结果,李世民最后决定,刘弘基从这里率三千精骑北上,一人双马,

这样就能最快速度赶到高墌城,在那里再更换马匹。

高墌到泾州,也就百里左右,从高墌城押运一批粮草增援泾州,甚至可以让长武、高墌那边派兵策应一下刘弘基,掩护他入泾州。

但李世民也有要求,不要跟薛军纠缠战斗。

若是刘弘基成功增援泾州城,那他就驻防坚守就行,绝不许出战。

“敢有轻浮浪战者,斩!”

李靖起身:“殿下,属下愿随河间公同往。”

李世民却一口拒绝了,“药师你留本帅身边参谋赞画军务便好。”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