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七夕诗词
张灯结彩的豪华楼船之上,一些侍女仆从脚步匆匆,撤下宾客席位上的饭食,奉上笔纸。
众人见状,知晓七夕文会最重要的环节要来了。
一些学子便是回到自己的位置,正襟危坐,等待接下来的文会比试。
县令见下方正在坐着准备,便也起身露面,悠悠开口道:“又是一年七夕佳节,今年的文会,本县令见到了不少新面孔,我安国当真是人才辈出……”
“话不多言,文会照旧,且请诸君以七夕为题,写些诗词出来,让大家品鉴学习一番……作诗词最佳者,可得文房一套、纹银百两!”
这样的奖励,对于在场参加文会的人而言,算不上丰厚。
这些学子来参加文会,最重要的其实是争取荣誉和名气。
哪怕只是一县的小小文会,但在场有其他州县的学子,甚至连丰城县主都来了。
如果在这次七夕文会上大放异彩,所得的好处,可不是能用银钱可以估量的。
县令又看向杨恒等人所在的位置,微笑道:“今日还来了吴国的客人,诸位亦可拿出诗词,与我们交流一番,若是写得好,我们安国自然是不吝啬奖励。”
县令知晓对方摆明了想来参与文会,之前还托人找过他要请帖,这种事情,他不好拒绝。
阻止吴国文人参与这样的文会,反而显得他们安国太小家子气。
县令现在也没有直说什么比试,反而说是诗词交流会。
这样一来,即便对方有备而来,安国学子比不过对方,输了也不会显得太丢人。
杨恒闻言起身,恭敬道:“多谢县令,不过杨某擅长经义,不太会写什么诗词,这诗词比试,便不参与了。”
众人闻言侧目,有些弄不懂杨恒要做什么。
李昭低声嘀咕道:“经义?他这是什么意思?咱们今晚的文会,可不比经义啊!”
朝堂科举,经义策论最为重要,诗词书数的分值都只占一小部分。
你若是擅长诗词,并不一定能中举人,但你擅长经义之学,考取进士也不难。
如果杨恒说的是实话,那他的七尺泛青文气,含金量就很足了。
但是今日的文会,并不会谈经义论经典。
杨恒见到众人的模样,又缓缓道:“不过我等远道而来,也不能扫了大家的兴致,这位玉儿姑娘平时喜好钻研诗词,便由她出面,替我们与诸君比试一番。”
杨恒旁边,一位之前露脸的佳人站了出来,朝着众人盈盈行礼。
不少学子闻言,皆是脸色一变。
李昭咬牙瞪眼道:“他还真敢啊!”
之前只是传言,现在吴国这些人真派出一个魁和他们比诗词,简直就是摆明了挑衅,目中无人。
县令听得此言,不禁皱了皱眉,终究还是点头道:“可。”
这要是拒绝了,岂不是说他们安国学子,害怕诗词一道比不过吴国的魁?
来者不善……不少学子心中都是冒出这个念头。
张勃坐在那里,琢磨了一番,选了自己的两首诗词,誊写到空白宣纸上,并在一角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让旁边的侍女拿上楼。
以往文会的诗词比试,都是学子们写了诗词,先给县令、先生们看过之后。
再由县令几人选出最佳的十首诗词,然后一一拿出来品鉴。
最后由文会的所有参与者投票,选出最佳的一首诗词。
李昭低声道:“那女人恐怕真有些水平啊,已经写了首诗,呈给县令他们了。”
他们没有怀疑那个叫玉儿的魁是让人代笔作了诗词。
这种事情做不得,很容易被人看出来,而且查实就是身败名裂的下场。
对方现在是代表吴国,更是不会做这种事情。
一篇篇诗词被送到三楼,又过了一阵,再无人呈上诗词。
县令和几位书院的先生看着眼前的这些诗词,不禁皆是眉头一皱。
一位先生忍不住道:“大人,这……”
县令淡淡道:“一切照旧,先选十首诗词出来!”
几人一番挑选,很快选了十首诗词。
接着,一位先生露面,念了一首诗,但没有念作诗之人。
楼下,众学子们安安静静,没有谁开口说话。
以往的文会,这个时候,大家都在踊跃讨论,赏析交流诗词了。
不过如今来了吴国魁,写了一首诗词呈上去,他们便不好立即开口评价了。
谁知道先生念的是谁的诗,万一拍手叫好的诗词出于那魁之手……
二楼之中,一学子轻轻肘了一下旁边的人。
那人顿时会意过来,连忙开口道:“这诗不错!写出了牛郎织女的……”
其他学子见状,亦是明白此诗出自他们安国学子,皆是开口品鉴一番。
等众人讨论一阵,楼上的先生这才开口评价讲解此诗,优点和不足之处皆是点了出来。
众学子听得认真,陆正和青婉亦在用心学习。
长川县的七夕文会,是各地学子难得交流学习的一次机会,可不是简单的比试个高低。
陆正觉得这样的文会就很不错,能够让大家都学到知识。
紧接着,楼上的先生又念了一首词。
李昭眨了眨眼,低声道:“张兄,这不是你……”
张勃表情平静,并没有说什么。“咳咳,我觉得这首词不错!”李昭开口道。
又是一阵讨论声响起。
文会继续进行下去,其中有两首诗词无人“认领”,以至于大家的评价都不高,也一时无法猜出来那魁所作的诗词。
“这是最后一首诗……”念诗词的先生开口道。
众人闻言皆是侧耳倾听。
先生缓缓道:“三春怨离泣,九秋欣期歌。驾鸾行日时,月明济长河。”
不少学子闻言眉头一皱,此诗写得很不错,细品之下,比之前面那九首诗词都高了一些水平。
此诗以织女的角度,诉说牛郎织女长久分离之苦,期望织女可以驾驭鸾车,能每晚跨越银河去见良人,该多美好。
平常的学子,很少会站在织女的角度写七夕诗词,还写得这么怨。
这首诗的风格,都明显和之前的七夕诗词不太一样。
不少学子你看我,我看你,都没有一个人开口说话,似乎皆是认定此诗出于吴国魁手笔。
陆正开口道:“这首诗不错,就是怨了点。”
旁边的李昭不禁看向陆正,有点不理解,这个时候第一个说话,可不明智啊。
要真是吴国魁所作,很难不让人以为陆正是在为其说话。
张勃见此,也不得不承认道:“确实有些水平。”
见有人开了口,其他学子也开始讨论起来。
李昭压低声音道:“你们干嘛开这个口,此诗很可能是那个女人所写啊!”
“但此诗确实不错啊,反正我写不出来。”陆正微笑说道。
陆正并不在意此诗是何人所写,确实有学习之处就好。
张勃苦笑道:“恐怕,这一次我们真比不过了。”
李昭愤愤道:“他们就是故意来恶心人的,我们安国又不是没有会作诗词的……陆兄,你能不能掀桌子?可不能袖手旁观啊,至少得帮我们、帮你自己挽回一点颜面啊!”
陆正侧目看向不远处,见到杨恒和几位魁有说有笑,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
“陆兄……”李昭眼巴巴看着陆正。
想让陆正像之前在明月楼的时候那样大展威风。
陆正淡然道:“不急,听听先生怎么评价这首诗。”
等众人议论了一阵,楼上的先生同样评价了一番。
然后他又道:“今年七夕文会选出来的这十首诗词,比之往几年好了不少,诸位有很大进步!”
先生顿了顿,继续道:“当然,这十首诗词,还要选出最佳的一首,诸位可举手投票表决……”
“啪!”
有人拍案,发出一声脆响。
众人循声看去,目光投向陆正几人所在的位置。
李昭捂着手,对着陆正挤眉弄眼。
陆正不禁无奈笑了笑,随即起身道:“我有一言……”
楼上的先生微微低头,看向陆正,“这位年轻人是?”
陆正拱手道:“安国,开阳县,陆正。”
先生脸带笑意,“哦?开阳县那位天地秀才?”
“正是晚辈。”陆正点头回道。
先生笑容和蔼道:“不知陆秀才,有什么话要说?”
陆正开口道:“陆某第一次来长川县,也是第一次参加七夕文会,刚才听得先生讲解诗词,收获不小,心中感慨不已。”
“既然是品赏诗词的文会,陆某曾偶见过一首七夕词,应是一位不显世的文人所作,如今难得有此文会,想拿出来分享给大家。”
众学子闻言,不禁皆是露出好奇之色。
杨恒看向陆正,眼眸微眯,心中隐隐有一丝不好的感觉。
他之所以带人来参加七夕文会,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陆正之前传扬出去的《泊秦淮,颇有讽刺他们吴国的意味。
杨恒曾翻阅典籍,未曾找到其诗的作者杜牧这号人物,以至于他们吴国都怀疑,诗就是陆正或者安国的哪个文人写的,用来讽刺吴国。
添一个本章说解释一下吧。
在此说一下,诗词比试算吴国魁赢。
主角拿再好的诗词,也赢不了,只是为了降低诗词比试的影响,然后在其它比试赢对面。
有的大佬好像误会了主角拿诗词出来,就会赢这场诗词比试……
后面的剧情,奖品都送给魁了。
可能剧情安排的表述不太准确,让大家误以为主角要拿别人的诗赢诗词比试,实在抱歉!
能看到这里的大佬都是了时间和金钱的。
我一个小写手,承蒙大家的关注,还不至于写这么逆天剧毒的剧情恶心大家。
最后,再次感谢诸位大佬的支持,拜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