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4章 烦恼转移【33】(1 / 1)江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94章 烦恼转移33】

次日,三岔河边。

只见平原旷野,芦荻连天,望之如海,蔚为壮观。

然而太史慈的脸色此刻却像是吃了大便一般难看。

因为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知道,这一切的诗情画意都是假象。

比如看似朦胧的雾气,其实是无数蚊虻汇聚在一起漫天飞舞,一旦靠近便会发现其声大如闷雷,稍有疏忽,骡马被吸血而死都是常事。

至于望之如海的水面,更是最大的陷阱,因为没人知道哪里是湖泊,哪里是沼泽。

准确来说这片东西二百余里,南北也近二百里的辽泽就是一个大杂烩。

其间有河流、有湖泊、有沼泽、有沙地、也有草原。

浅处不通车马,深处不载舟船。

地形地貌之复杂堪称天险……不对,辽泽本就是天险!

毫不客气的说,辽泽的存在就是辽东之地最好的防线!

一想到未来几年自己要频繁穿越辽泽,太史慈就止不住的想念秽貊诸部。

没办法,秽貊二十八城虽然荒凉了一点,但至少称得上海东草原。

早知道他就留在秽貊打猎了,也省得来辽东属国喂蚊子。

但来都来了,他也只能认命了!

幸好先险渎令为了讨好他这个顶头上司做足了准备,除了一干常备的物资外,更是派了几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引路。

于是很快太史慈便按照向导的指点做好防范,论人马他们皆用麻布帷幔包裹,然后没有半点犹豫便朝着辽泽走去。

可即便休息时便用蒿草薰烟,驱赶蚊虫,但这一趟下来太史慈依旧被折磨的欲仙欲死,苦不堪言。

任太史慈在沙场上如何勇猛,面对蚊虻这种小东西也无可奈何。

直到三天后,太史慈一行人方才风尘仆仆的赶到了无虑县,好好洗个澡,休息一天后,这才换一身干净衣服,赶往昌黎县。

昌黎县,旧时也被称为昌辽县。

此县乃是辽东属国治下人口最多的一个县,足足有五千三百余人。

毕竟整个辽东属国六县加起来,也不过才两万余人而已。

当然,这只是辽东属国治下汉民的数量。

如果算上在辽东属国境内游牧的乌桓人,那么恐怕人口就要翻几倍了。

要知道在张纯未曾勾结乌桓人叛乱之前,辽东属国境内的辽东乌桓已发展到“千余落”的规模,其大人苏仆延更是自称“峭王”。

而右北平乌桓大人乌延有众八百余落,自称汗鲁王。上谷乌桓大人难楼的麾下亦有众九千余落,辽西乌桓大人丘力居之部则有众五千余落,皆自称王。

正是靠这数万幽州乌桓骑兵,张纯才能屡杀州郡太守,寇掠青冀二州。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张纯算是幽州乌桓人推出的代表。

就像凉州乱军明明都已经起兵造反,却依旧要推边章、韩约当首领一样,幽州乌桓也不想直接把后路堵死。

所以幽州各部乌桓共推张纯为帅,其实就是在找一个背锅的。

只可惜张纯并没有韩遂那么高超的手段,可以反客为主。

但饶是如此,幽州的这场叛乱已然是一个十分危险的现象了。

这说明汉室在草原上的威慑力已经逐渐衰落,北边胡部已经蠢蠢欲动了。

……

翌日,昌黎县外。

太史慈率百余骑过城不入,反而朝着东边的一处木寨行去。

片刻之后,只见太史慈面色复杂的坐在帅帐中。

“扶黎营就剩这么多人了吗?”

一名面上有伤的中年文士闻言当即躬身道:“禀都尉,全营兄弟都在这里了。”

明明是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但此刻却忍不住眼圈泛红。

此人便是扶黎营从事史严朗,秩百石,铜印黄绶,本只是寻常军吏。

但此刻,他却是整个扶黎营职位最高的军吏了。

因为整个扶黎营都死的差不多了,仅有数十个后勤人员幸存下来。

话说扶黎营与辽东的郡县不同,乃是朝堂设置在边地的常备屯兵。

因屯驻昌黎县附近,故名扶黎营。

建光元年121冬,方才初置营兵千人,以防鲜卑,羁縻乌桓。由皇帝直接调遣及任命将帅,为洛阳直接掌握的常备军。至于兵员主要为应募的军士、囚犯,以及徙边的流民。

不过等到桓帝在位时扶黎营便不再设置校尉,而由辽东属国都尉兼管。毕竟随着辽东乌桓日渐滋长,辽东属国都尉再没有一点底牌,就真要成为一个空架子了。

实际上在边郡设“营”并不只有辽东这一处个例。

比如汉安帝延光三年124九月乙巳日,朝堂便下诏,令诸郡国中死罪及以下囚徒减罪一等,诣敦煌、陇西及度辽营。

在刑徒减刑戍边定居的政策中,边境地区接受刑徒的机构就是“军营”。

诸如黎阳营、虎牙营、雍营、乌桓营、渔阳营、敦煌营、度辽营、扶黎营等常备军,便相当于朝堂安置在天下各地的爪牙。

由于此类营兵与北军类似,只需操练武艺即可,故此战力多强于郡兵。

然而朝堂最初的设想是好的,但如今大多都已经变样了。

乌桓营早就名存实亡,而渔阳营更是随着张纯一同叛乱。

毕竟驻扎地方多年,很难不被地方势力所侵染。

至于扶黎营就更惨了,由于张纯预谋已久,并且深知朝堂要害,故此在起兵之初他便令万余乌桓骑兵奔袭扶黎营,拔掉了幽州的这个朝堂爪牙。

至于寇略辽东,杀辽东太守等人,不过是乌桓人顺便劫掠一把罢了。

而在了解了缘由之后,太史慈一时间也不知该说些什么。

不过念及严朗乃是扶黎营老人,父辈便在辽东属国生活,太史慈略做沉吟便开口道:“既如此,某便向朝堂表举足下为辽东属国长史,切莫忘此大仇!”

然而让太史慈没有想到的是,严朗竟然摇头拒绝了。

只见此人面容悲戚的长拜在地道:“吾乃庸人,实不敢当此大任。”

严朗倒不是怕死,而是怕因为自己的无能导致无法报仇。

故此他不待太史慈追问便眼神坚定道:“吾知一人,定能助都尉一臂之力!”

闻听此言,倒是让太史慈有些好奇。

送上门的辽东属国长史不要,宁愿让给别人,看来此人确实非同凡响。

于是太史慈当即好奇道:“何人?”

“辽东豪侠——阎柔!”

只见严朗一脸认真的介绍道:“此人年少时曾先后被乌桓、鲜卑俘虏,故习得一身骑射本领,勇武过人,为乌桓、鲜卑佩服。故此人后虽借机逃离,但乌桓各部却始终未曾追杀,反而敬重如故。”

实际上阎柔与年轻时的董卓类似,都是以勇武闻名。

董卓与凉州诸羌首领颇有交情,阎柔也在乌桓、鲜卑中有熟人。

久而久之,阎柔便成为了这一带的游侠头目,庇护了不少汉人。

当然,大局如此,面对乌桓叛乱这种大事儿他也做不了什么。

不过太史慈听罢严朗的介绍,顿时面色一正。

因为对于眼前的乱局来说,阎柔还真能派上大用场。

念及此处,太史慈当即伏案写起信来。

没办法,以他现在的权力举荐严朗还好说,他毕竟是属国军吏。

但如果想要破格征辟阎柔这样的边郡豪侠,那么就不是他能做到的了。

别看天子刘宏任命张燕这个黑山贼酋为平难中郎将,就以为当官轻松。

实际上没有门路,白身想要当官已经比登天还难。

不过写着写着,太史慈忽然又有了主意,索性请求魏哲调一营军屯过来,填补扶黎营的空缺。

没办法,谁让他有个好兄长呢。

这般想着,本来还有些头疼的太史慈心情顿时轻松多了……

抱歉,退烧了,不过有点虚,今天先三章】

ps:另外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原来不止百度百科有谬误,史料也一样。

《后汉书·志第二十三·郡国五记载:

辽东属国别领六城,雒阳东北三千二百六十里,有昌辽…宾徒…徒河…无虑…险渎…房……六县。

结果同样是这一篇记载:

辽东郡,雒阳东北三千六百里。十一城,户六万四千一百五十八,口八万一千七百一十四。

有:襄平、新昌、无虑……

o(nn)o哈哈又冒出了一个无虑县,看来就算是史料也需要辩证去看,不能闷头全信。

谭其骧老师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关于辽东郡县的地图这一块,显然是采用了后一条记载,被《后汉书给误导了,难怪我对照的时候总感觉不对劲。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