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7章 老天爷喂饭【33】(1 / 1)江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97章 老天爷喂饭33】

要打仗,先种地。

这是魏哲来到此世之后最深刻的认识。

故此无论是在带方县,还是在乐浪郡他都无一不在践行着这句话。

可即便魏哲自认为对农事已经足够关切,但还是有疏忽之处。

究其根本,还是因为他来到大汉朝之后没有真正种过地!

别看他在乐浪开荒屯田、大兴水利,劝课农桑,但亲自下地种田还真没有过。

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对农事依旧不够重视。

幸好,这次辽东郡的困局逼得魏哲不得不想尽办法,这才让他得以发现那些被自己疏忽的地方!

……

话说在大汉朝若论农书,则不得不提《氾胜之书与《四民月令。

虽然耕作讲究一个因地制宜,但这两本书还是很有参考意义的。

尤其是《四民月令,对辽东的参考价值最高!

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还是因为此书作者崔寔比较特殊!

崔寔,字元始,涿郡安平人,名儒崔瑗之子。

对了,他这个崔可不是清河崔,而是博陵崔。

实际上在两汉之际提起崔氏,各地士族一般都默认为涿郡崔氏,至于清河崔氏压根无人知晓。后安平县归属博陵郡,涿郡崔氏方才变成了博陵崔氏。

与寂寂无名四百余年的清河崔不同,博陵崔氏在两汉可以说十分兴旺。

自前汉开始博陵崔氏便屡有子弟出任两千石,及至本朝亦是如此。

崔寔之父便曾为济北相,而出身名门的崔寔年纪轻轻便曾任大将军梁冀司马,与边韶、延笃等著作东观,会诸儒博士共定《五经。

虽然梁冀伏诛之后他身为故吏而遭禁锢,但数年后依旧被起复了。

此人曾历任五原太守、辽东太守。而《四民月令,便是崔寔在辽东太守任上撰写的农书。

崔寔在《政论中曾提到:

“今辽东耕犁,辕长四尺,迥转相妨。既用两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一人下种,二人挽楼。凡用两牛六人,一日才种二十五亩!”

他所说的其实就是一种“二牛抬杠”的老式耕作办法,在前汉时期十分普遍。

但能让崔寔发出“一日才种二十五亩”的感慨,自然是因为彼时已有更好的耕作技术。

当时在中原郡县,尤其是兖州豫州等地,一牛拉犁的技术早已成熟。

实际上两汉的农耕技术发展,是逐渐走向高效的。

从最开始的二牛三人演变为二牛二人、二牛一人最后到一牛一人。

这其中的反映出来的耕种效率,何止倍增!

因为落后的耕作技术,带来的只能是落后的生产力。

而如今崔寔去世快十五年了,辽东之地的耕作技术其实还是老样子。

即便他在辽东太守任上曾试图推广新技术,但显然收效甚微。

究其根本,或许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

当魏哲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曾在平郭县就地询问了一位老农。

有意思的是这位老翁竟然还见过崔寔,也记得当初的往事。

当魏哲问起此事时,老翁也道出实情。

“崔府君心善,老朽与乡人都知道,然则家中无力置办铁犁呀!”

当说出这句话时,老翁沟壑纵横的脸上满是无奈。

不是农夫太顽固,也不是他们太蠢。

只是他们没有那个条件,才继续用着老办法。

因为二牛三人演变至一牛一人,改变的不仅仅是人畜,还有农具。

若用一牛拉犁之法,原来的木犁必然会因为无法承受而断裂。

而重新打造一个符合一牛拉犁之法的铁犁,只有豪强才能换得起。

崔寔也正是知道这里面的关键所在,才没有盲目的推行。

毕竟辽东之地足有几十万的农夫,若要推行本地铁官必然无法承担。

说来说去,其实还是耕作技术落后。

没有足够的粮食,导致辽东无法承担更多的脱产人口。

没有足够的脱产人口,便没有足够的铁匠、矿工、樵夫。

如此一来,铁官的产量也就无法提升。

于是就这样形成了一个无解的死循环。

并且随着大汉的局势每况愈下,这种死结只会越难解开。

祈木为耜,揉木为耒。

想必这也是为什么神农氏发明的农具,至今却依旧有地方在使用的缘故。……

“民生之事,果然不能轻忽!”

翌日,下午。

当戏志才办妥诸事回到太守府,魏哲忍不住发出如此感慨。

戏志才闻言倒是不奇怪,反而颔首附和道:“农桑之事本来就是国之根本,自然要万分小心才是!”

要知道《四民月令与《氾胜之书可不是什么贵比千金的儒家经义,若是有心各地太守基本上都能弄到一本。

但真正照着农书上来的,实际上少之又少。

除了愿意与否之外,没那个能力推广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其实这段时间戏志才也一直在思考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不过他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尽善尽美的办法,只能无奈的建议道:“明公,不如让东明郡暂缓移民如何?先……”

然而他话未说完,便被魏哲毫不犹豫的打断了。

只见魏哲一脸严肃道:“此事休要再提!”

毕竟三韩刚灭,汉军的威慑正处于最巅峰,眼下正是最好的同化时机。

崇拜也好,恐惧也罢,这个时候的三韩绝对是最软弱和服从的。

如果现在不下手同化,那么一旦等他们缓过劲来就需要多费百倍的力气。

魏哲宁愿承受天子的不满,也不想为了满足他的私欲而前功尽弃。

见魏哲如此果决,戏志才轻叹一声也就不再说提起此事。

不过魏哲倒是有了一个大概的想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见魏哲目光炯炯道:“丁口的事情暂且不谈,若是能提高耕作之效,于辽东亦是大有补益。”

说着魏哲当即笑着将几枚钱币放在案几上。

当看见那几枚带方铁钱之后,戏志才顿时瞪大了双眼。

“此物……不是废铁吗?”

“哈哈哈哪有无用之物,只不过未得其法罢了!”

看着此物,魏哲亦是有些感慨万千。

由于深知材料科学有多么难搞,魏哲其实早早就放弃了这些废铁。

然而这次当魏哲研究该如何提高耕种效率时,却忽然发现此物竟有用。

诚然,煤炭冶炼出的铁料含硫较高,导致生铁热脆,使之无法接受锻造,常常几锤子下去就会碎裂一地,貌似冶炼出的铁料再多也只是一堆废品。

毕竟当下无论是刀剑盔甲,还是菜刀剪子,全部都是锻造而成的。

但凡事皆有例外,比如鼎钟造像之类的大件就都是浇铸而成。

最关键的是眼下的全铁所制的耕犁也是通过浇铸所制。

当然,由于农户财力不同,还有大量的铁包木,甚至是木犁、石犁存在。

不过这不重要,关键在于魏哲终于找到了变废为宝的法子了。

与此同时,戏志才很快便意识到关键所在。

若是煤炭所冶炼的铁料可以用来浇铸铁犁的话,那这个死结算是打开了。

首先相比于木炭而言,煤炭实在省下了太多人力。

其次,浇铸比一锤一锤的锻造速度更快,也更节省人工。

如此一来,辽东铁犁的产量必然能实现一个飞升。

念及此处,戏志才高兴之余也忍不住惭愧道:“都怪我不知农事,竟错将珍宝当顽石。唉果然学无止境呐!”

魏哲闻言却摇头轻叹道:“无妨,我亦是今日方知农事之难!”

……

且不说魏哲与戏志才如何感慨。

当发现了“废铁”的新用处之后,接下来自然就简单了。

抛开埋藏较深的本溪铁矿不谈,光是鞍山铁矿就足矣满足辽东所需了。

要知道绝大部分辽东铁矿虽然都以贫矿为主,但是鞍山铁矿却是例外。

此处铁矿石质量极好,有些含铁量甚至高达七成,并且埋藏不深,不少矿床都可供露天开采,且矿床的分布又比较集中。

可以说这简直是老天爷主动送上门的福利。

最关键的是,后世的鞍山市境域绝大部就在如今的襄平县境内。

啧啧老天爷都把饭喂到嘴边了,魏哲自然不能不吃!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