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8章 崇祯:皇太极可以亲征,朕也可以!(1 / 1)请叫我小九哥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48章 崇祯:皇太极可以亲征,朕也可以!

就这样,一些商人的内心已然发生了些许变化。

相比这些小商人们,京城的几家大粮商这会儿却是如坐针毡,一个个差点没哭晕过去。

因为他们看到了大明日报上关于海外运粮的消息,并且这些粮食下个月就要运到大明来了。

这对于他们的打击简直是致命的!

因为他们的粮仓里到现在还储存着五百多万石粮食呢!

这些粮食既有之前就囤积的,还有从夏德武手里买的。

他们本来以为将来一定能大赚一笔,结果没想到还没赚钱,就先掏了一大笔营业税。

现在海外的粮食又要运到大明来了,等这些粮食到了,他们手里的这些粮食还能卖得出去吗?

而且再过两个月,今年的夏粮也要到了,如此一来,肯定会对他们的粮食造成更大的冲击。

眼下亏本已经是注定的了,就是亏多亏少的问题了。

几个大粮商商议之后,最终决定割肉卖粮。

现在市场上的粮价是每石三两银子,他们就降价卖,每石降价两百文钱或者更低。

总之,这些粮食可不能砸在他们手里。

就这样,仅仅一天的时间,整个京城内百姓生活所需的物资价格全部都或多或少地下降了一些。

百姓们纷纷感到新奇不已。

毕竟京城的物价可是好几十年都没有降过价了。

至于那些之前因为担心粮食危机而囤粮的人,现在反而有些懊恼了,因为他们囤的粮食太多了,吃都吃不完。

与此同时,看着锦衣卫传回来的各种消息,朱慈烺会心一笑。

看吧,其实想要控制物价并没有那么难,只要动动脑筋,就能轻松搞定。

“在笑什么呢?笑得这么开心。”

就在这时,一道声音突然在朱慈烺耳边响起。

说话的不是别人,正是坐在他对面的崇祯。

没错,此时此刻,朱慈烺又和崇祯在一起了。

不过,父子俩并不是在坤宁宫,而是在御马监。

崇祯刚刚运动完,此刻正坐在桌边喝茶。

朱慈烺直接将手中的密信递了过去,崇祯大概看了两眼,神色也有些惊讶起来。

其实,关于大明国营商店的事情,他今天早上在大明日报上已经看过了,只是他没有想到仅仅半天的时间,居然会造成如此大的影响。

毕竟,京城的物价高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他之前也曾想过办法稳定物价,但效果都不太好。

可是现在,朱慈烺只是开了一家商铺,居然就成功达到了这个目的,这真是让他感到有些意外。

“不管怎么说,这总归是一件好事,物价下降,受益的是老百姓,这件事情你做得不错。”

崇祯点了点头说道。

接着,他突然话锋一转。

“对了,之前朕跟你说的事情,你考虑得怎么样了?”

朱慈烺笑着问道:

“父皇说的是哪件事?”

崇祯瞪了他一眼,说道:

“不要装傻,你知道朕说的是什么事情。”

朱慈烺摸了摸鼻子,有些犹豫的说道:

“父皇,您可要考虑清楚了,这次的御驾亲征和之前两次不一样,可能要直面建奴的主力大军,会很危险的。”

崇祯冷哼一声,说道:

“怎么?之前不是说皇太极都亲临战场了吗?他能去,朕就不能去?朕难道比他差吗?”

朱慈烺假装思考了一下,然后继续说道:

“如果父皇真想去的话,也不是不可以,不过您得答应儿臣一件事情,那就是去了之后,咱们得约法三章。”

崇祯白了朱慈烺一眼。

“就目前这个局势,朕说话还管用吗?”

朱慈烺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他知道崇祯是在嘲讽他造反的事情。

说实话,他还以为这件事情已经翻篇了呢。

不过紧接着,他还是继续说道:

“第一,到了辽东之后,您绝对不能随便发号施令。”

毕竟到了战场上,皇帝的任何一道命令都有可能会决定一场战争的成败,所以朱慈烺不希望崇祯随便发号施令。

崇祯听后,没有说话,只是冷哼了一声。

朱慈烺没有在意,只当崇祯已经答应了,接着说:

“第二件事情,无论如何您都必须待在城内,绝对不能出城,儿臣可不想您当第二个明英宗。”

崇祯听到这话,差点气吐血,怒斥道:

“你这逆子,竟敢如此嘲讽祖宗!英宗虽然有错,但他毕竟是你的先祖,你怎么这般不孝?”

面对崇祯的斥责,朱慈烺却压根都不在乎。

最终,崇祯虽然生气,但还是点了点头,算是答应了。

朱慈烺继续说道: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等到这次战争结束并且胜利之后,儿臣可能会册封一大堆的爵位,您得做好心理准备。”

崇祯有些无语。

“逆子,你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大明的爵位虽然都是以战功论的,但也不能一场战争就册封一堆爵位吧,这样一来,爵位也太不值钱了。”

崇祯心中虽然有很多不满,但看着朱慈烺认真的样子,他知道这个时候他反对也没用,最后只能答应道:

“朕答应你便是。”

眼看着崇祯答应了自己的约法三章,朱慈烺这才笑着点头道:

“既然这样的话,那么儿臣决定,这次就支持父皇御驾亲征。”

如果还是以前的崇祯,那么这次御驾亲征非但不会给军队带来好处,反而会带来无法预料的灾难。

毕竟以前的崇祯刚愎自用,猜忌心极重,并且不信任任何人,这样的性格注定会在战场上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最终导致战争失败。

虽然现在这些毛病依旧存在,不过却已经不算是什么问题了。

因为真正在幕后操纵一切的根本不是崇祯这个皇帝,而是身为太子的朱慈烺。

崇祯在战场上的作用就相当于一个可以振奋士气的吉祥物罢了!

从这点来说,崇祯的存在还是很有必要的。

毕竟只要崇祯往那一站,所有的将士都会知道大明皇帝就在后面看着他们,到时候哪个士兵还敢不卖命?

到时候这场战争获胜的希望也会更大!

而且这次不同于前面两次偷偷摸摸出城,这次一定要昭告天下,让大明所有人都知道,崇祯要御驾亲征,和建奴决一死战!

不过这样的举动可能会引发大臣们的强烈反对。

毕竟之前的两次御驾亲征,都算是在大明的国土范围内,而且都没遇到什么危险。

但这次可是要亲临战场和建奴作战,文武百官们肯定会强烈反对的,因为这种事情很容易让他们联想到土木堡之变。

毕竟在他们看来,如果这个时候皇帝真的被建奴抓走了,那这大明可是真的要完了。

所以怎么劝住这些大臣们,也就成了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而且现在不同以往了,该杀的人朱慈烺都已经杀完了。

朝中不说都是忠臣良将,也都是一些能办实事的人,总不能人家反对皇帝亲征,朱慈烺就把他们都杀掉吧?

这也太残暴了!

不过这件事情暂时得缓两天,毕竟大明水师那边暂时还没有消息传来。

对此,朱慈烺并不着急,他对于自己的岳父大人还是很有信心的。

而且他也知道,海上的战争和陆地的战争是完全不一样的。

不是说两支军队拼在一起打一架就完事了。

海上的天气变化莫测,海域又十分广阔,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很多,他不太懂,所以他也不会去随意指点,完全交由郑芝龙和黄蜚全权指挥。

晚上的时候,东宫又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内阁首辅薛国观。

此时此刻,朱慈烺刚吃完晚饭,正和郑小妹东宫在园里聊天。

听到是薛国观来了,朱慈烺有些不满。

这老家伙,来得真不是时候。

然后拍了拍郑小妹的手说道:

“小妹,你先回去休息吧,本宫去见见这个老家伙。”

郑小妹莞尔一笑。

“那妾身先告退了,殿下忙完正事也早点休息。”

说完,还轻轻挠了一下朱慈烺的手心,随后这才离开了。

朱慈烺心中一阵荡漾,但也只能无奈地摇了摇头,压下心中的邪念,随后整理了一下衣服,这才走向正厅。

而薛国观早就在那里等候多时了,手中还捧着一份奏折。

见到朱慈烺,薛国观赶忙行礼:

“老臣参见太子殿下。”

朱慈烺挥挥手示意他起身,随后问道:

“大晚上的,可是有什么要事?”

薛国观连忙道:

“臣确实有要事要禀报太子殿下。”

说完,薛国观便将手中的奏折呈给了朱慈烺。朱慈烺接过奏折打开一看,发现上面写的是关于盐税和其他各种商税的改革方案。

其中,盐税的改革方案是由他提出来的,剩下的改革方案都是户部尚书和内阁几位大臣商议出来的。

朱慈烺大概查看了一下,还是满意地点了点头。

或许是受到了自己的影响,其他商税的税率也定得比较高,基本上都在百分之二十左右。

看来,内阁也已经猜到了他的心思,索性直接把商税提高到了统一标准。

按照这个标准估计下来的话,以后大明的整体商税绝对超过了四千万两以上。

这对于大明而言,绝对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而薛国观之所以晚上赶来拜见朱慈烺,主要是想让他审阅一下这份商税改革方案,看看是否有需要调整和补充之处。

倘若朱慈烺觉得没什么问题的话,那第二天早朝就可以正式向大臣们宣布,接着下达圣旨了。

要知道,这两天户部和内阁为了这商税改革的事儿,那可真是煞费苦心了。

双方反复研讨、权衡,才总算确定了具体的税收额度。

而做出这样的决定,户部和内阁将要面临的压力都不小。

虽说这商税改革势在必行,可一下子将太祖时期的三十税一全部改成十税二这可不是一件容易得事儿。

毕竟范围涉及货物税、营业税、盐税、茶税、矿税、市舶税、通过税。

如此一来,必然会触动不少人的利益,引发他们的强烈不满。

好在之前崇祯给文武百官的俸禄加倍了,这才稍稍缓解了官员们的抵触情绪。

然而,还是有部分官员,尤其是南方的那群官员们肯定还是会强烈抵触的。

在这几百年的时间里,南方的官员与当地商人相互勾结,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如同一张紧密的大网交织在一起。

他们才不在乎崇祯是不是给他们长了俸禄,因为他们压根就不靠俸禄生活。

他们满心只想着怎么能少交点税,或者不交税。

而这次朝廷推行商税改革,对他们而言,简直是割肉之痛,尤其是食盐方面的改革,更是让南方盐商们瞬间破产。

以前他们凭借食盐垄断,一个个的赚得盆满钵满、富得流油,简直可以用富可敌国来形容了。

如今朝廷要彻底改革盐税,瞬间就打破了他们的垄断局面,往后只要符合条件的人都有机会涉足食盐生意,这让他们怎能甘心接受?

到时候,他们肯定会勾结当地的官员闹事儿。

不过,这已经超出内阁的职责范围了,也不是他们该管的事儿。

而是朱慈烺需要去应对的难题。

当然,朱慈烺现在也无暇顾及这些,因为他正忙着全力对付建奴和李自成的威胁,只能等局势平稳之后,再好好整治这些南方的官商。

毕竟这么多年来,这些南方的官员通过走私等非法手段谋取了巨额的不义之财,绝不能轻易放过他们。

好不容易收拢心神之后,朱慈烺这才将奏折合上,然后道:

“这份改革方案没什么问题,本宫很是满意,明日早朝时便向朝臣宣布吧!然后即刻发往全国各处!”

薛国观听到这话,暗自松了口气。

紧接着,正当他准备告辞离开的时候,朱慈烺突然又开口道:

“对了,还有一件事情要交代你一下,你得提前做好准备!”

薛国观闻此言,赶忙正色道:

“太子殿下请说!”

朱慈烺直接开口道:

“再过一些时日,父皇要再次御驾亲征,到时候你要帮忙应对一下朝臣们!”

啥?

又要御驾亲征?

薛国观听到这话,脑子差点都要炸了。

不是

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啊?

咱好端端的待在京城不行吗?为啥总想着往外面跑啊?

崇祯还真把自己当太祖、成祖了啊?

当然,这些话薛国观也只敢在心里吐槽下,可不敢说出来。

稍微平复了一下心情之后,薛国观这才问道:

“敢问太子殿下,陛下这次又要去哪里御驾亲征?”

朱慈烺神色淡然的吐出了两个字:

“辽东!”

薛国观顿时就被震撼到了,刚才好不容易平复的心情再次掀起了惊涛骇浪。

他本来以为这次又会和之前一样,最多也就是在大明境内折腾一下,他甚至连亲征李自成都想到了,可唯独没有想到亲征辽东!

崇祯这是不要命了吗?

辽东是什么地方?

那是塞外苦寒之力,是大明和建奴的交战之地,稍有不慎,就会再来一次土木堡之变,这是能开玩笑的事情吗?

想到这里,薛国观当下挥动衣袍,就准备下跪。

可没等他跪下,朱慈烺的声音就想了起来。

“别跪!跪也没用,此战涉及大明安危,父皇非去不可,没有任何人劝得了他!”

薛国观听到这话,身子顿时呆愣在了原地,片刻之后只能僵硬的站了起来。

但紧接着,他还是开口道:

“虽是如此,但为人臣子,老臣还是要劝殿下几句,此事万万不可啊!”

“辽东乃是大明和建奴交战之处,若是真出了什么差错,这.这可如何是好?”

此时此刻,薛国观真是后悔今晚来找朱慈烺了,让他知道了这么一个要命的事儿。

而且朱慈烺之所以要把这件事情提前告诉他,就是让他想办法让文武百官们同意这件事。

这不是要了他的老命吗?

以往皇帝要做什么,他都可以无脑支持。

但现在这可是御驾亲征啊!去的地方还是辽东,他要是在无脑支持的话,那些官员不得把他的脊梁骨戳断啊!

朱慈烺自然也明白薛国观在担心什么,但他却依旧毫不在意,反而开玩笑似的说道:

“本宫知道你在担心什么,不过你且放宽心,事情不会走到那一步的。”

“父皇之所以要御驾亲征,只是为了表明对此战的决心!而且此战本宫早已计划周全,不会出现任何差错!”

“退一万步说,就算父皇真的被建奴捉了,到时候他也不会和英宗那般贪生怕死,他一定会以身殉国的!”

“如此一来,本宫也会立刻继承大统!”

薛国观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整个人顿时呆愣在了原地,一时间身体都忍不住颤抖了起来。

因为这些话说严重点,简直跟造反没什么区别了

不是

这真是太子能说出来的话?

这真是他能听的话?

正想着,朱慈烺突然起身走了下来,一直走到了薛国观面前,然后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

“薛阁老,你是一个聪明人,有些事情你应该也已经看出来了些许端倪,所以本宫也就不瞒你了。”

“这大明,早就已经不是父皇说了算了。”

“整个京城,也早已不在父王的掌握之中了。”

“所以.你应该知道怎么做吧?”

朱慈烺这话,就差明着告诉薛国观,自己已经造反成功了.

薛国观不是一个蠢货,相反的,他是一个很精明的聪明人!

再加上之前的各种猜测,他瞬间就明白了所有的事情

这一刻,他只觉得汗流浃背。

要不是他的承受能力够强,现在恐怕早就被吓死了!

过了好一会儿,薛国观这才强行挤出了一丝笑容,然后颤抖的说道:

“殿下放心.臣.臣知道该怎么做了,臣一定会想办法让其他大臣们都支持陛下御驾亲征一事!”

朱慈烺这才满意的点了点头。

“既如此,那本宫就放心了!”

“果然,大明有薛阁老,实乃大明之幸!”

薛国观嘴角抽了抽,但还是拱手道:

“此乃臣分内之事,殿下廖赞了!”

紧接着,朱慈烺又交代了一些其他事情,这才让薛国观离开了。

离开东宫的时候,薛国观这才发现自己后背都湿透了

次日清晨,朱慈烺依旧没有上朝。

因为他心里清楚,今日早朝肯定会因为商税改革之事吵得翻天覆地,他不想招惹这个麻烦,所以明智地选择了回避。

果不其然,朝堂之上,当内阁刚把商税改革的详细内容一公布,文武百官顿时就像炸开了锅一样,议论纷纷。

虽说他们明白这商税改革与自己的俸禄息息相关,但猛地一下子提高这么多商税,还是让不少官员忧心忡忡。

一时间,大臣们迅速分成了两个阵营。

一派认为商税确实需要改革,但步子不能迈得太大,一下子将所有的商税提升到十税二的高度,这对商人来说负担过重,恐怕会引发诸多不良后果。

另一派则觉得商人在过去的两百多年里都未曾足额缴纳税款,如今对他们征收高额的商税乃是天经地义之事。

两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争论得面红耳赤,热火朝天。

不过,这争吵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

因为这些大臣们很快就回过味儿来,意识到这事儿户部和内阁肯定早就商议好了,而且皇帝也必然是点头同意了的,不然内阁的大臣们不会如此镇定自若。

一个个跟看好戏似的盯着他们。

既然如此,再继续争论下去也只是徒劳无功,平白的还让人看了笑话。

于是乎,场面也就慢慢的渐渐安静了下来。

眼看着没人吵了,身为内阁首辅的薛国观这才站了出来。

“关于此事,户部和内阁已经商议完毕,也已经交由陛下审阅了,陛下那边也已经同意了,圣旨等会儿就会下发下去。”

“所以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了,任何人不得抗旨!”

百官们听到这话,心中简直跟吃了一只苍蝇一样难受。

不是,户部和内阁都商议好了,皇帝也都同意了,这种事情你特么的还让我们讨论个屁啊?

直接宣读圣旨不就行了?

非要等整这么一出.

一时间,大臣们看向内阁的眼神都变了!

或许在以前,内阁还能对皇权造成些许制约,但是在朱慈烺这里,内阁其实也是用来背锅的.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