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第三更
长安城,金光门外。
红毯铺道,旌旗招展。
整个长安所有九品以上官员,全都肃穆恭敬的站在了城门两侧,目光好奇的看向前方。
四匹白色高头大马拉着的红篷马车,缓缓的停在黄盖之下。
一身明黄色蟒袍的李承乾上前,神色郑重的将身穿红绿翟衣的文成公主从马车上接了下来。
李道宗和禄东赞站在两侧。
黄盖之下,皇帝面色欣慰,又复杂的看着出嫁的女儿,哪怕是养女,那也是他的女儿。
“父皇!”文成公主眼中含泪的微微躬身。
冷风吹过,带起一缕青丝。
大礼在宫中的时候,已经行过了,如今只是稍稍躬身便可。
“难为你了。”皇帝轻叹一声,侧身看向一旁。
张阿难立刻端着托盘上走了上来。
李承乾拿起金壶,往金杯当中各倒了两杯,然后亲自捧上前。
李世民自己拿起一杯,然后看着李承乾将另外一杯递给小心翼翼的文成公主。
“岁月流年,言情何已!”李世民感慨一声,说道:“如今离别之际,痛心难抑,然而两者通好,信使数来,若能知汝所宜,朕心善慰。
关山廖远,父皇难以远足,今日以此酒杯,愿汝行做顺遂,遇彼良人,他日再归,血脉相传。”
“儿臣领旨。”文成公主听着皇帝真心诚意的一番话,眼泪忍不住的要流了下来,但还是强忍着将一杯酒,直接饮尽。
“国使。”李世民抬头看向禄东赞。
“臣在。”禄东赞立刻上前,沉沉躬身。
“异域路远,但朕心不舍,骨肉在爱,最是难忘。”皇帝看着禄东赞,面色逐渐的冷了下来:“然关山虽远,亦有信往来,公主此行吐蕃,不得有丝毫怠慢,否则……”
“公主亦是吐蕃王后,是吐蕃最尊贵之人,陛下放心,吐蕃上下礼遇,等同赞普。”禄东赞认真坚定的拱手,此时此刻,他绝对不敢有丝毫迟疑。
李世民的神色缓和了下来,他点点头道:“能有使者一月往来一次,让朕知吾女安善便可。”
“喏!”禄东赞顿时把握住了皇帝真正的意思。
让文成公主,每月往长安送一封信。
禄东赞的嘴里顿时满是苦涩。
这样的一封信,不知道会将多少吐蕃的事情透露给大唐,知己知彼,这样的道理他还是懂得的。
但如今在长安城下,他又能说什么。
只能先答应下来。
皇帝轻轻笑笑,目光看向西南方向,淡淡的说道:“卿说赞普情义,朕亦当赞可,吾女善执柔谦,赞普是事叶和,当永以为好。”
“大唐吐蕃,永以为好。”禄东赞神色认真的躬身,他这一趟长安之行,也算是领教了大唐的厉害。
尤其是皇权斗争的波云诡谲,甚至到现在,他也看不清楚里面的玄机。
或许离开长安之后,能够清醒一些。
……
皇帝微微侧身,李承乾躬身,然后上前,举着金杯,走到禄东赞身前:“国使。
“殿下!””禄东赞刚放下的心瞬间紧了起来。
李承乾眼中锐利深藏,看着一旁内侍将禄东赞酒杯里倒满酒,他这才淡笑着举杯道:“此番公主所行,佛像,珍宝,金玉,书橱,百卷经典,外加各种金玉饰物,各种锦缎垫被,卜筮经典百种,营造典籍凡三十种,药方百种,医著四部,各种粮食一千九百种,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两千余人……”
不知道为什么,李承乾每说一样东西,禄东赞就忍不住的躬腰一分。
“前后所有诸物,其中甚有违禁之例,但大唐一一允之,如此之下,吐蕃若是有别的心思……”李承乾靠近禄东赞耳边,冷声咬牙道:“他日,孤就亲自杀到逻些,将皇妹接回大唐,卿记住了吗?”
禄东赞猛然一个激灵,拱手道:“喏!”
“同饮!”李承乾举起酒杯,然后将一杯酒,直接饮尽。
禄东赞不敢怠慢,同样将金酒饮尽。
李承乾转身看向文成公主,想了想,还是将腰间的长剑解下,横着放在了文成公主的面前,然后轻声说道:“皇妹,到了吐蕃,不管是什么人,敢欺负你,你就用这把剑斩了他,孤还有父皇,还有整个大唐百万将士,都是你的后盾。”文成公主惊讶的看着眼前的长剑,又看了看一侧脸色苍白的禄东赞,随即,她满脸笑容的接过来的长剑,然后对着李承乾福身道:“多谢皇兄。”
“小心。”李承乾轻叹一声。
文成公主再度福身,然后朝着皇帝沉沉的躬身,然后才在皇帝满眼的泪中坐上马车。
身后鼓乐声再度响起。
……
庞大的车队缓缓的消失在地平线。
皇帝这才坐上御辇,朝皇宫而去。
李承乾今日难得的骑马,跟在皇帝的御辇之后。
长孙无忌和他并肩齐行。
“舅舅,外甥有件事情始终不明白。”李承乾看向长孙无忌,问道:“为何父皇始终不同意减少送入吐蕃的粮食种子,若是依照外甥的意思,总要将他们大部分都全部蒸一遍?”
这一次大唐给文成公主送入吐蕃的嫁妆,即便是李承乾已经砍了一半还好,但还是太多了。
尤其是粮食,工匠他砍下来一多半,而且以学徒居多,大匠很少,但粮食,他就连动手脚都很难。
长孙无忌看了一眼,平静言辞中带出毒辣手段的外甥,忍不住的摇摇头,说道:“有的时候,太子看问题,目光很敏锐,但有的时候,目光也很短浅。”
“请舅舅赐教。”李承乾拱手,认真的看向长孙无忌。
“大唐志在四方,不是你父皇,也会是你。”长孙无忌稍微提了一句,说道:“吐蕃,蛮荒之地,路途遥远不说,便是打下来了,也没有什么值得的。
看突厥和吐谷浑,你父皇打下来后,也一样是重立个国王或可汗,让其自己管理,吐蕃也是一样,如今的情况,就算是打下来了,也没有多少价值。”
“所以,父皇是在用吐蕃人来培育土地,种植粮食,等到将来大唐足够打下来的时候,这些土地和粮食,就正好为大唐所用。”李承乾惊讶的看着长孙无忌,然后又看向前面的御辇,一脸的佩服。
“你是太子,你应该知道,如今大唐,人口虽然一年比一年多,但相比于前隋时期,还差的很远,所以很多事情,都需要考虑。”长孙无忌看向前方,说道:“便是高昌,魏征,褚遂良,房玄龄他们几个的意思,都是重立一个高昌王,只有你父皇,以西域利益庞大,不可轻弃,才选择了驻兵。”
“是!”李承乾想了起来,当初他卧床养病期间,关于高昌的事情,朝中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讨论,最后才选择了驻兵,将高昌直接纳入大唐掌握。
其实不只是高昌,天下的任何一个地方,大唐的皇帝和群臣们,都想纳入治下。
但如今大唐的人口,只有不到一千五百万,而前隋,却有五千万的人口,还差的太远。
这种时候,肆意扩张并不是一件好事。
打突厥是因为要稳定边疆。
打高昌是因为要丝绸之路。
打高句丽,就是要掠夺人口。
吐蕃,打压削弱他的国势,怎么都可以,但是粮食,还是得让他先帮忙去种。
只有这样,等到大唐杀过去的时候,才能有充足的粮食补给。
这原本是李世民对李治的期望,但可惜,李治什么都没有做到。
如今,这一切落到了李承乾的肩头。
……
承天门下,皇帝微微抬手,御辇顿时停了下来。
“太子!”李世民平静的侧身。
李承乾立刻催马上前,躬身道:“父皇。”
皇帝抬头,看着李承乾,说道:“文成这一路之事,你多关心一些,尤其是吐谷浑高原上的迎亲之礼,要让吐谷浑,党项,羊同,苏毗,还有其他各国,看到大唐的威严,又看到吐蕃的虚弱,但吐蕃真正的弱点,只有大唐能够掌握。”
“儿臣领旨。”李承乾肃然拱手。
“传旨兵部,鸿胪寺,兰州刺史府,相关诸事,与太子汇报之后,再禀报于朕。”李世民说完,微微摆手,相关诸人立刻躬身领旨。
四周众人,目光惊讶,但又敬服的看着李承乾。
皇帝对于太子,对于其他的任何一个皇子,从来都没有这么放权过。
然而不少人心中疑问。
皇帝对太子,就真的这么放心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