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朕已经没有了换太子的想法第二更
太极殿门口,内侍省典仪高声道:“陛下驾到!”
太极殿中,百官立刻躬身垂首,持笏肃立。
一身黑色金边九龙九章衮龙袍,头戴白玉十二旒,腰挎黑鞘长剑,一脸冷肃的皇帝李世民,缓步的走入殿中。
太子李承乾,晋王李治,分别随在皇帝身后两侧,李治又落后李承乾半步。
跟着皇帝一路走上丹陛,李治在丹陛上一阶停步,李承乾在丹陛上三阶停步,然后转身对向御榻之上,躬身垂首。
皇帝走到了御榻之上,然后缓缓坐了下来。
……
大殿左侧,内侍省典议上前一步,高声道:“皇帝至,众臣行礼,趋。”
喊声落下,殿中群臣齐齐向前半步,然后单膝跪在地上。
“脱舄!”
众臣同时将双足上的厚靴脱掉,便是李承乾也不例外。
“解剑!”
李承乾和殿中其他携带佩剑的官员和武将,一起解下佩剑,然后放在一侧。
“俛伏!”
群臣立刻双膝跪倒在地,行大礼叩拜,同时齐声呼道:“臣等拜见陛下,恭祝陛下万寿无疆。”
李世民坐在御榻之上,左手轻轻抬起,内侍省典仪再度高呼道:“兴!”
“谢陛下!”众臣叩首起身,然后持笏肃立,双目低垂。
特进,参知政事,知门下省事,郑国公魏征,依旧如同往常一样,神色肃穆的从群臣之中走出。
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杨师道,侯君集,唐俭,张亮等一众从贞观初年走过来的朝中重臣,全部神色复杂的看着魏征。
这么多年的老伙计,今日就要致仕了。
然而更多的朝臣对此却一无所知,只把今日当成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正旦大朝。
魏征戴着黑色的三梁冠,两鬓斑白,一身紫色官袍,腰挎金玉带,配金饰鱼袋,走到大殿中央,持象笏躬身道:“臣,知门下省事魏征,启奏陛下,贞观十五年,风调雨顺,百姓安乐,诸业顺畅,天下安定,臣以天下臣民,启祝陛下万寿无疆。”
李世民深深的看了魏征一眼,然后点头道:“一年丰收,诸位爱卿辛苦了!魏卿也辛苦了!”
群臣下意识的俯首,这个时候,不少人猛然抬手,面色惊讶。
皇帝微微闭上眼睛,看向一侧,点头道:“太子!”
“遵旨!”李承乾神色肃穆的拱手,然后从一旁内侍捧着的托盘里熟练的取过圣旨,走下丹陛,站在群臣左上,然后展开圣旨,高声道:“有旨意!”
“臣魏征领旨。”魏征这一次彻底的跪拜了下来。
李承乾看了魏征一眼,然后高声道:“惟贞观十六年,岁次壬寅,正月乙丑,朔初一乙酉日,皇帝若曰:
於戏!
方藉嘉猷,养老乞言,实怀虚想。
六十致仕,本为常人。
至若吕尚以期颐佐周,张苍以华皓相汉,高才命世,不拘恒礼,迟得此心,留情规训。
特进、参知政事、知门下省事、金紫光禄大夫、郑国公魏征,公,年既耆旧,筋力难烦,今勒所司,敬蠲朝集。
多年辛劳,今允荣归。
特授太子太师之爵,实封八百户。
如有大事,须共谋谟。
别遣侍臣,就第询访。
钦此!”
……
李承乾话音刚落,瞬间,整个大殿,无数群臣,顿时一片哗然起来。
绝大多数人都不敢相信,魏征就这么致仕了?
这么多年以来,不停的诤谏,不停的规劝皇帝的一代贤相魏征,就这么致仕了?
柴令武站在群臣后侧顿时忍不住的握紧了手里的笏板,该死的魏王,你之前不该乱来的,若是你不乱来,魏相如今致仕,朝中对太子支持的力量就会少了一大半。
当然,魏征虽然致仕,但也还有太子太师的荣爵,另外皇帝如果有事,还会派人到魏征府中,随时征询意见。
甚至于很多时候,正旦大朝,也少不了魏征的参与。
就比如李靖,今日也在殿中。
但这也足够柴令武后悔的了,如果李泰和齐知玄之前不搞那些幺蛾子,现在正是他们大踏步进取,大踏步拉拢朝臣最好的机会,何至于现在这样。
不过现在也不是没有办法,或许可以从别的方面想办法。
“臣魏征,叩谢陛下大恩!”魏征高喝一声,沉沉的叩首在地,柴令武的思绪也被突然打断。
“魏卿平身吧。”李世民抬手,然后继续说道:“朝政诸事,太子会定期前往府中请教,就劳烦魏卿了。”
“臣领命,多谢陛下。”魏征再度躬身,然后起身退至一旁。
皇帝转头看向李承乾,说道:“太子继续吧。”
“喏!”李承乾再度躬身,然后拿起又一封圣旨,高声道:“有旨意,黄门侍郎刘洎听旨。”
殿中群臣顿时肃静起来,魏征致仕,门下省立刻就空缺出主持出来。
要知道,这些年,门下侍中一直是空着的,只有一个前侍中魏征,以特进,知门下省事,在参知政事。
魏征一致仕,中书省就等于没有了宰相。
那么现在必然要有人在门下省成为宰相,这个人就是刘洎。
许多人兴奋着,许多人也在冷眼旁观。
譬如侯君集。
“臣刘洎,接旨。”刘洎跪入殿中,然后沉沉叩首。
李承乾手握圣旨,高声道:“惟贞观十六年,岁次壬寅,正月乙丑,朔初一乙酉日,皇帝若曰:
於戏!
致君惟善,辅德在和。
必俟三台之明,用增九鼎之重。银青光禄大夫,黄门侍郎刘洎,体凝精粹,理畅黄中,学奥全经,词深大雅……
可黄门侍郎,参知政事,散官勋封如故。
钦此!”
“臣领旨,叩谢陛下隆恩!”刘洎沉沉的叩首在地,虽然说他没有成为侍中,但参知政事成为宰相,已经足够了。
又是一个人封拜宰相,群臣心中激动的同时,也有一人在含眼冷笑,这个人就是侯君集。
侯君集从只差一步,就是三省正相,到如今以吏部尚书,行雍州长史,可是一年过去了,他还没有丝毫封拜宰相的机会。
他的心中早已经是一片冰凉。
李承乾将两封圣旨递入到刘洎手里,然后后退一步,退入到丹陛之上。
刘洎对着李承乾微微躬身,然后转身面对群臣,打开其中一封圣旨高声道:“有制!”
李承乾,李治,还有殿中群臣,全部跪拜在地:“臣等聆听圣训!”
刘洎高声道:“今夕岁首,时会四海升平之运,八方宁靖之德,功德贤均,内外恩并……所以王者至仁则见,盖太平之符也。
天有历数,钟我皇朝;威恩并隆,远人宾服,今履新之庆,与公等同贺。”
“履新之庆,与陛下同贺。”众臣齐齐口拜,同时齐声朝贺:“臣等恭祝陛下万寿无疆,祈愿大唐万年无期。”
“大唐万年,众位爱卿平身。”皇帝的声音再度响起,众臣这才重新站立而起。
“来人,舞!”皇帝话音刚落,四十九名千牛卫便已经从门外而入。
瞬间,秦王破阵舞起,已是刀光凌厉,杀机密布。
殿中群臣已经开始思量起了魏征致仕,刘洎执掌门下省以后,朝局的变化。
李承乾平静的看着,如今别看他在朝中已经拥有了不少的话语权,但是在真正的朝政运行当中,他也只有听话的份。
……
千牛献舞,诸州贺瑞。
诸蕃进贡,天下祥和。
刘洎跪倒在太极殿中央,双手捧一本上记今日大朝一切细节详情的奏章,高声说道:“启奏陛下,贺献瑞讫,大礼已毕!”
御榻之上,李世民看向群臣,开口道:“去岁诸事,有劳众卿辛苦,刘卿!”
“喏!”刘洎抬头,张阿难已经捧着一托盘的圣旨站在一侧。
刘洎拱手,然后从托盘上拿起一封圣旨,然后继续宣读:“有旨意!”
“臣等恭听圣谕!”群臣齐齐叩首。
“惟贞观十六年,岁次壬寅,正月乙丑,朔初一乙酉日,皇帝若曰:
於戏!
成万方之化,通天下之志。
缉熙帝载,昭畅元猷。
股肱之臣,共凝理本。
银青光禄大夫,黄门侍郎岑文本,粹密由道,端庄保和,本清明之上才,体博厚之重德,学贯通儒之业,词含大雅之风……
可中书侍郎,专知机密,散官勋赐如故。”
岑文本惊讶的抬头,随即赶紧站出,然后沉沉的叩首在地:“臣,岑文本,叩谢陛下隆恩,陛下万寿无疆!”
皇帝平静的点头,刘洎站在一侧,继续宣读圣旨:“惟贞观十六年,岁次壬寅,正月乙丑,朔初一乙酉日,皇帝若曰:
於戏!
……
凉州总管李袭誉,可同州刺史。
左骁卫将军郭孝恪,可凉州都督。
……”
皇帝圣旨之下,群臣一一站出叩首。
一番动作之下,已经有十几名刺史都督,调任新职。
李承乾在一旁平静的看着,这些调动和他没有关系。
和他亲近的多是宗室郡王,公主子弟,或者驸马一类的地方官员。
其他的地方刺史一级,他还接触不上。
等到所有人都被封赏完毕之后,皇帝这才满意的点点头,抬手道:“众卿平身!”
“多谢陛下。”群臣这才起身,然后退入到班列之中。
“新年佳节,朕亦有喜庆之事。”皇帝笑笑,然后说道:“太子,赵王。”
李承乾,还有李福,同时站出,然后跪倒在殿中。
“礼有谨于初,义亦重其本:凡是姻媾,且犹正于人伦;况在元良,更将承于宗祀。”
皇帝笑呵呵的看向群臣,然后说道:“今以太子太师,郑国公魏征之女魏薇为太子良悌,以郢国公宇文士及之女宇文修多罗为赵王妃,望以子嗣延续,宗脉长久。”
李承乾有些发愣,魏薇,是那天在郑国公府邸见到了明媚少女吗?
魏征,宇文士及同时走出跪倒,和李承乾,李福一起叩首道:“臣等领旨,谢陛下隆恩!”
群臣肃穆,宇文士及的女儿嫁给赵王做找赵王妃,这是之前就知道的事情,魏征的女儿嫁给太子做太子良悌,这又是怎么回事?
柴令武站在后侧,终于彻底的明白了过来。
魏征致仕,魏征的那一脉人手,不会打散,反而会彻底的靠拢在太子身边。
皇帝这是在昭告群臣,太子的事情,以后他在护着。
如今的他,已经没有了换太子的想法。
起码是现在,起码不是魏王。
柴令武轻轻低头,若是这样的话,岂不是更合他的计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