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李承乾:卿可为宰相第一更
阳光温煦,水渠流淌。
李承乾一身黑底金丝蟒袍,站在渠岸边上,目光抬起,远处的玄武门清晰可见。
仅仅是看了一眼,李承乾就收回了目光,低头看向四方。
密密麻麻的田野之中,不少军卒,还有他们的家人在辛勤的劳作着。
这里是皇宫禁苑。
然而这里虽然是皇宫禁苑,但这里并非没人。
甚至于这里面有大片大片十几万亩的良田在其中,数万人在这里面耕作生活。
这里就是北门禁军的所在。
北门禁卫,屯驻皇宫北面,守卫整个皇宫禁军所在,整整两万精锐军卒,还有他们的家人,全部都生活在整个皇城北苑之中。
从玄武门往北,一直到渭水边缘,全部都是禁苑的所在。
皇帝自然用不了这么大的地方去游玩打猎,所以,这一片渭水南侧最肥沃的土地,便是北门禁军的耕种之地。
每年有着极好的收成,而且还不用交税。
田野农舍,乡村阡陌。
婚约往来,联姻互通。
禁军家属的生活,就在这片土地上。
他们也不进长安城内,所有的一切都在彼此之间,从而也保证了对皇帝的绝对忠诚。
……
李承乾收回目光,李安俨,还有太子舍人张大象,司农寺卿赵元楷,带着一名六旬年纪、一身绿袍的魁梧老人,来到了李承乾的身前,众人拱手道:“见过太子殿下。”
“平身吧。”李承乾温和的点头,看向老人说道:“父皇有旨,让孤在禁苑选一块土地,施行对农事的种种改进,有劳宋卿。”
宋集,北门禁军屯田校尉,从隋末太原起兵,到武德年间,再到贞观的老将,如今致仕,做了北门的屯田校尉。
“老臣领旨。”宋集立刻松了一口气。
太子出现在禁苑,这不是什么稀奇事,但太子接触北门校尉,不远处还有大量的禁军家眷,这就是犯忌讳的事情了。
当然,有皇帝的圣旨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李承乾也弄不明白,皇帝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竟然让他介入到北门之中。
司农寺有自己的田,长安城四周也有无数的农田可以用,皇帝却偏偏让他在北门弄块地,
“孤有三个要求。”李承乾看向宋集,认真的说道:“首先,地不能太好,中等便可。”
“喏!”宋集立刻拱手,这事好安排。
“取用三亩,全部由东宫和司农寺的官员前来耕种。”稍微停顿,李承乾认真说道:“不管所用谁家,东宫按照去年田地收成的两倍补偿……不必多言,便如此。”
宋集原本还想要拒绝,但却被李承乾直接摆手阻止。
“其次。”李承乾依旧看着宋集,说道:“孤要用人,去年整个北门,谁家收成最好,请其长者,来教司农寺和东宫的官员种田之术……”
站在一旁的赵元楷刚想要说什么,却被李承乾冷眼直接瞪了回去。
“虽然天下人都知道,谷物种植需要间隔,但多少间隔最为恰当,施肥施多少,什么时候施最为恰当,浇水,浇多少最为恰当,这些东西,司农寺怕也不敢说一定就是最对的吧?”李承乾目光幽深的看着赵元楷。
“喏!”赵元楷立刻拱手认错。
李承乾这才看向宋集,说道:“孤知道,各家长者,都有不传之秘,故而孤希望诸长者能够尽力传授,除了他们自己能够获得他人的秘术之外,同样的,一旦所言有用,孤会亲自向父皇请奏,赐封爵位。”
一句爵位,宋集顿时郑重了起来,这一句话,不知道多少人家会动心。
“其他各家人家,若有方法以教孤,司农寺和东宫属官鉴定有用之后,亦比照处理。”李承乾看向李安俨,说道:“安排东宫诸舍人,郎中,司马,主簿,诸事,认真记载,不得有丝毫枉纵贪墨之事,若有,即刻赶出东宫。”
“喏!”李安俨拱手领命。
“其三。”李承乾神色肃然起来,说道:“北门孤不会常来,诸事由太子家令寺全面负责,司农寺亦派专人盯着,还有北门……”
“老臣无他事,老臣亲自盯着。”宋集认真拱手。
“如此甚是妥当。”李承乾点点头,然后感慨的说道:“今年诸事先铺展开来,人员事务熟练上手,明年才是真正大动手脚的时候,诸卿明白吗?”
“喏!”众人齐齐拱手。
……宫道之上,李承乾和赵元楷并肩骑行。
李承乾说道:“父皇虽然说是主用北门之地,但在孤看来,光用北门之地是不够的,所以孤打算在武功,还有长安万年二县,各择取三亩田地,还是用同样办法,请教当地农户,学习他们历年经验,集合成册,然后具体施行,一年底来看成果。”
“喏!”赵元楷点点头,这才是他们最初的计划。
“武功县,孤会让武功苏氏协助,长安万年二县,就劳烦司农寺多处置吧,孤偶尔也会去看看。”李承乾有些抱歉的笑笑,北门他还能够随便而去,其他地方就不一定了。
“是!”赵元楷能够理解太子的难处。
“还是那句话,今年先铺展开,积攒一定的经验之后,再在岐州,眉州和华州施行,先十亩再百亩。”李承乾目光看向承天门的方向,轻声说道:“各地地理不同,水质不同,土质不同,诸方法要因地制宜。”
“是!”赵元楷顿时不停的点头赞同,太子这话,是说的最对的。
“这两年先关中,过两年再河南,河北,齐鲁,江淮,乃至于江南,岭南,注意天下地形,气候,土质,请教天下百姓,最后成一本农册,然后颁行天下。”
稍微停顿,李承乾看向赵元楷,认真的说道:“赵卿,若是三五年后,天下百姓秋收能够增长一成,天下赋税能够增长一成,那么爱卿别说是尚书之位,便是宰相之位,也是唾手可得啊!”
赵元楷一愣,随即眼眶顿时就发红起来。
如今的大唐,天下税收不过七八百万贯,若是几年之后,能够增长到一千万贯,而他赵元楷和太子如今做的这些事情能够让占的其中的一百万贯,别说是六部尚书了,宰相之位,皇帝也得给他。
“殿下放心,臣于此事,必定效死。”赵元楷认真的点头。
“呵呵!”李承乾笑着摆摆手,说道:“我等都是在为大唐效死,为父皇效死而已。”
“是!”
……
东宫,崇教殿。
李承乾坐下,拿起热茶,喝了一口,然后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抬起头,李承乾看向神色迟疑的李安俨,问道:“怎么了,有什么话说?”
“是!”李安俨拱手,说道:“殿下,如此做,真的能让粮食丰产吗?”
“能。”李承乾点头,说道:“天下人都知道要让粮食合理种植,然后施肥,灌溉,如此便能丰收,但是具体该怎么做,做到多少,知道的人却并没有多少,而绝大多数,都被天下世家当成了不传之秘。”
李承乾抬头看向李安俨,眼神幽微。
“殿下!”李安俨顿时明白了过来,李承乾今日所做的,就是要将天下世家知道的东西,全部公布天下。
这才是今日之事的真正原因。
“若是没有北门的那三亩地,你信不信,东宫在其他地方的田地,会在突然的某一天,被人彻底的毁掉。”李承乾轻轻冷笑,皇帝让他在北门种地,这一点是最主要的原因。
当然,皇帝也会想看一看,李承乾和北门禁军的接触,看他有没有去拉拢北门军士。
说不定刚才的那位北门屯田校尉,现在已经在两仪殿汇报李承乾在北门的一切言行了。
这就是一些难以避免的阴暗想法了。
“也就是说,殿下一旦做出成果,陛下一定会千方百计的保住殿下的。”李安俨突然间明白了什么。
李承乾摆摆手,说道:“这不是什么太大的事情,便是孤真的做出了什么,下面也有很多手段可以阻碍,州县胥吏,地方乡绅,到了百姓手中的东西很少。”
便是好的政策,到了田间地头,也是经过一层层阉割的。
“是!”李安俨认真点头。
李承乾从桌案之下拿出一张纸,然后快速的在上面写了密密麻麻一页纸。
吹干,折好,装入信封,递给李安俨,说道:“这封信,用你的名义发往交州,给交州都督杜正伦,这一次司农寺之事,想要出成果,真正要靠的,是杜都督。”
前中书侍郎,太子左庶子,如今的交州都督杜正伦。
“喏!”李安俨立刻拱手。
“不用太隐蔽,正常就好。”稍微停顿,李承乾轻轻冷笑,说道:“顺带看一看,有没有什么人,在盯着这封信。”
“是!”李安俨神色严肃了起来。
就在这个时候,太子通事舍人高真行脚步匆匆的出现在了门前,对着李承乾,面色急促的拱手道:“殿下,陛下有旨,令殿下即刻觐见。”
“哦?”李承乾眉头紧紧的皱了起来。
怎么突然就召见他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