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章 皇帝,独掌生杀大权第一更
雨下的很大。
声似裂帛。
李承乾一身生麻丧服,静静的站在两仪殿的门槛内。
眼前的雨幕一层层不停落下,浓重的几乎遮住了所有的视线。
李承乾的目光落在前方大雨中隐约的太极殿上。
先帝的棺椁已经被移到了太极殿,会在那里停灵七日。
七日之后,移送到千秋殿。
等到八月二十三,归葬昭陵。
大雨倾盆,不少人都被得淋湿,所以在诸人行礼之后,便各去两侧偏殿更衣擦拭。
李承乾这才带着诸王和诸臣来到了两仪殿,商议事务。
李恪被李承乾留在了太极殿守灵。
先帝的灵前,总得留个年纪大点的儿子不是。
“这雨这么大,若持续下去,难免会对今年秋收造成影响。”李承乾轻轻侧身,看向身后的长孙无忌道:“舅舅,需下令关中诸州加挖沟渠,加快排水,同时,也要下令黄河下游诸州,即刻开始加固堤坝,避免洪水冲垮堤坝。”
“臣领旨。”长孙无忌肃然拱手。
黄河泛滥是每年夏天都让人心惊肉跳的一件事。
李承乾侧过身,看向殿中群臣。
房玄龄,长孙无忌,唐俭,于志宁,李勣,马周,来济,杨师道等人都在。
站在另外一侧,除了程知节和尉迟敬德诸多武将之外,还有荆王李元景,汉王李元昌,韩王李元嘉,霍王李元轨诸王。
李神符和窦诞被送回府休息去了。
他们两个年纪大,身体又不好。
李承乾可不想他们两个出什么事情。
至于李慎和李恪这些先帝之子,接下来商议诸事,与他们无关。
李承乾转身,群臣退到两侧站立。
李承乾走到了丹陛之上,然后在御榻上坐下。
目光抬起,看向群臣。
群臣齐齐郑重的行礼道:“臣等参见陛下,陛下万寿无疆。”
李承乾目光扫过所有人。
他们对李承乾的郑重,还要超过之前。
先帝不在了,李承乾独自一人掌握生杀大权。
他如果起了杀心,再没有任何人能够回缓,不由得他们不小心。
“众卿平身吧。”李承乾肃然抬头,道:“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再次行文诸州县,今日秋收不得延误,有违者重惩。”
“臣等领旨。”群臣凛然。
“另外,吐蕃的黄金,从今日开始,就不用催的,告诉卫国公,派人前往苏毗,寻找当年苏毗女王的后人,声势做的大一些。”李承乾轻声冷笑。
群臣各自有些恍惚。
稍微一想,他们才想起来。
吐蕃的黄金,到现在还没有送到长安来。
如今太上皇病逝,说不得他们会因此而观望起来。
正常情况下,皇帝应该下旨让李靖开始动作,甚至频频调兵,以震慑吐蕃人。
但这样的动作,很难瞒过有心人。
可是一旦他们开始寻找苏毗女王的后人,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大唐开始将吞并苏毗,苏毗从吐蕃身上撕下来,列为下一步的战略方向,正式开启行动。
苏毗和羊同,虽然都是吐蕃的属国,但因为有唐古拉山脉的阻隔,他们和吐蕃之间的联系受限极大。
苏毗早年是女儿国,女王当家,后来身为宰相的丈夫谋反,勾连吐蕃,最后使得苏毗成了吐蕃属国。
一旦大唐找到了当年女王的后人,再加上凌厉的兵锋,吐蕃在苏毗的统治立刻就会动摇起来。
甚至都不需要多说什么,只要相关的消息清晰的传到逻些,吐蕃立刻就能明白皇帝的愤怒。
这样,黄金,他们才不敢迟疑的送到长安来。
“臣等领旨。”群臣凛然拱手,皇帝的手段天马行空,但总直指要害,令人敬畏。
“传令郭孝恪,让他西出巡边,西域这几年,务必给朕安静下来。”李承乾轻轻抬头,说道:“大唐这几年军中用兵的主要方向,要在高句丽,那里的事情不能永远拖着,粮草不停消耗,影响太大。”
“喏!”群臣再度拱手。
李承乾叹了口气,看向群臣道:“诸卿,父皇临终之时,嘴里念叨最多的就是大唐。
大唐鼎盛,大唐万年!”
群臣齐齐拱手,眼中都闪过一丝泪光。
先帝病逝的时候,他们都在跟前。
先帝临终前留下的每一句话,他们都听的很清晰。
“朕的永惟年间,要延续贞观盛世,一个重要的目标,便是人口。”李承乾看了一侧的长孙无忌一眼,道:“朕当年和父皇说过,想要封禅泰山,天下人口需超过六千万,如此才能以人心撼动天意,让上苍同意封禅,而不至降下种种灾难阻隔。”
长孙无忌下意识的点头。
这件事情,他听先帝说过。皇帝当年的确是以这个理由劝阻先帝封禅泰山的,同时也建议先帝先封禅嵩山,最后先帝也的确封禅了嵩山。
殿中群臣多数都参与过当年之事,甚至很多人都上奏过劝先帝封禅泰山的奏本。
仔细深入想想,当年先帝要封禅泰山,随后立刻便是旱灾,瘟疫,蝗灾,还有战事,甚至有在温泉宫箭射先帝寝宫。
先帝是何等人,三代以来,英明神武无过先帝。
之所以会有种种阻碍,怕也的确是上苍不许。
群臣当中,不少人下意识的拱手。
李承乾点点头,然后认真说道:“从今日起,诸州府县要以人口增加为执政之首,吏部考核官员政绩,也要以此为主。若是能有惊人突破,有超常非凡的谏言,朕不吝啬超擢封赏。”
“臣等领命。”群臣齐齐拱手,脑海中已经开始在想增加人口的方略了。
人口六千万,这可不是个简单的数字。
“另外,六千万人口,想要养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诸州县要以增加粮食产量为重要目标……”李承乾稍微停顿,随即,他自己笑了:“朕这些年做的不就是这些事情吗,寻找改良种植之法,寻找海外高产作物。”
“陛下英明仁孝。”长孙无忌站出认真拱手,他现在终于看出了李承乾之前那些做法的雄心所在。
李承乾对着长孙无忌微微颔首,然后才又看向唐俭说道:“唐卿,中书省起草诏书,将父皇的遗诏,还有朕的诏书,全部发布天下,同时发求贤令,寻增加人家,改良种植和海外高产作物,若有所得,公侯可赐。”
“臣领旨。”唐俭肃然拱手。
李承乾轻轻抬头,目光扫视殿下群臣,开口道:“人口六千万,仓廪充足,那么自然兵锋锐利,横扫四方。
诸卿,与朕一起奋力,共铸煌煌大唐盛世。”
“愿与陛下一起奋力,共铸煌煌大唐盛世!”群臣全部抬手躬身,神色激昂振奋。
先帝病逝,天下混沌。
如今,皇帝一句话,在整个混沌的迷雾中直接劈开了一条前路。
大唐整艘庞然巨舰,立刻就会沿着李承乾划下的这条路,劈荆斩浪,勇猛前行。
李承乾,就是站在大唐这艘庞然军舰的船头,引领方向的那个人。
……
坐在丹陛之上,李承乾能够感受到,整个大殿之中的气氛,一下子清澈了许多。
即便外面依旧是磅礴大雨,但之前的那种迷茫,彻底消失不见了。
稍微收拾心绪,李承乾继续说道:“再有便是高句丽的事情了,父皇离世,有了去年的教训,盖苏文应该也不敢乱动什么了,军中也不便大动。
所以朕打算在鸭绿江和大同江之间,设置高句丽江北都护府。”
高句丽江北都护府?
群臣不由得微微诧异。
“立高宝藏的使者金上泉为江北都护,尊高宝藏为高丽王。”稍微停顿,李承乾说道:“金上泉掌江北政事,大唐掌江北军事,每年由金上泉提供驻军所用的粮草补给。”
“陛下是觉得,鸭绿江和大同江那么一大片良田,荒废的可惜了?”房玄龄有些恍然的站出拱手。
“鸭绿江每年大量驻军,撤兵不可能,要说全力支持,一两年内,朕看也难。”李承乾神色肃穆,说道:“让金上泉整合地方,提供补给,同时迷惑高句丽的一部分人,还有新罗百济,让他们以为大唐的目的真的仅仅是要帮高宝藏复位。”
大唐的目的是要吞并整个高句丽。
但若是这样,能够瓦解高句丽的反抗力量,绝对是划算的。
“只是这样一来,高宝藏就容易死了?”长孙无忌沉吟着抬头。
“这样不正好吗,找个高宝藏的私生子,立为新的高句丽王。”李承乾似笑非笑的看向了长孙无忌。
“陛下英明。”长孙无忌顿时恍然,这样高句丽的一切就都落入了大唐之手。
长孙无忌有些明白李承乾的手法了,他在吐谷浑也是类似的手段,架空吐谷浑和高句丽王族,实际掌握军权,又不用担负后勤。
太划算了。
“舅舅,找个时间和金上泉聊聊,他不是代表高宝藏来的,到时候,找高宝藏儿子的事情,还需要他帮忙。”
“喏!”长孙无忌拱手,将来江北都护府就靠金上泉来治理地方征缴粮草,同时认定高宝藏儿子的身份了。
“最后一件事情。”李承乾看着群臣,轻叹一声,说道:“父皇病逝,他的庙号和谥号,也该定下来,礼部怎么说?”
李袭志站了出来,认真拱手道:“启奏陛下,臣等议定先帝庙号为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
礼部,太常寺,弘文馆都没有异议。
“陛下,臣以为不妥!”尉迟敬德突然站了出来,瞪了李袭志一眼,然后拱手道:“臣以为,先帝庙号可定为太祖。”
唐太祖李世民。
李承乾满脸好笑的看着尉迟敬德,说道:“鄂国公,平日里多读些书,大唐已经有太祖皇帝,祖父当年曾经追封高祖父为太祖景皇帝,这个庙号,如何能再用到父皇身上。”
唐高祖李渊,唐世祖李昞,唐太祖李虎,唐懿祖李天锡,唐献祖李熙
“不是太祖,也可以是别的祖。”尉迟敬德有些倔强的拱手,说道:“比如烈祖皇帝,始祖皇帝,这是史有明载的。”
魏烈祖明皇帝曹叡。
吴始祖武烈皇帝孙坚。
这是汉魏,而类似的用法,在五胡十六国的时候,并不少见。
更别说,还有隋高祖文皇帝杨坚,隋世祖炀皇帝杨广。
这些距离如今可都不远。
尉迟敬德死死的抓住一个祖字,就是不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