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08章 说到底,还是当年玄武门的事情(第二更)(1 / 1)太清妖道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508章 说到底,还是当年玄武门的事情第二更

“鄂国公。”长孙无忌神色严肃的看向尉迟敬德,认真说道:“唐依汉制,以开国皇帝为祖,是为高祖太武皇帝,先帝为大唐第二位皇帝,是以称宗,是为太宗皇帝。”

“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魏烈祖明皇帝曹叡,隋世祖炀皇帝杨广。”程知节跟着站了出来,躬身拱手,都不是开国皇帝。

李承乾微微一愣,目光轻轻地在尉迟敬德和程知节的身上扫过,他有些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汉光武皇帝刘秀之所以是世祖,是因为前汉被王莽所篡,而刘秀是后汉的开国皇帝。”长孙无忌咬牙看着程知节,说道:“难道卢国公是想要说,先帝是后唐的开国皇帝不成吗?”

程知节也不看他,直接抬头看向李承乾。

长孙无忌顿时心口一股怒火不停升腾,但他还是强压着愤怒说道:“魏明帝曹叡,他是在活着的时候,自己给自己定的庙号,为后世数百年耻笑;还有杨广,他是亡国之君,卢国公,你是要大唐也亡国吗?”

“这是两回事,我等只要先帝称一个祖就可以了,其他什么祖,烈祖,显祖,成祖都行,我们不管。”尉迟敬德一脸的蛮横。

程知节拉了拉尉迟敬德,然后对御榻上的李承乾拱手道:“陛下,大唐开国,虽有诸人奋力,但这天下,泰半都是先帝打下来了,为什么先帝不能称一声祖?”

一旁的长孙无忌,还有殿中群臣全都愣住了。

原来,他们这些武将,还是在为先帝的军功在争。

以先帝的军功,称一声祖,过分吗?

群臣全部忍不住的抬头看向御榻上的皇帝。

“唉!”李承乾看着程知节和尉迟敬德,轻轻摇头道:“说到底,还是当年玄武门的事情。”

殿中群臣脸色不由得一变。

玄武门事变,涉及到了先帝登基的正统行。

先帝在的时候,没人敢说半句,但先帝离世,这些玄武门的旧事,难免会沉渣泛起。

程知节和尉迟敬德并不是在否定玄武门,但是,他们今日说这番话,还是有当年玄武门的影响。

“当年大唐灭隋,父皇的确功劳卓著,但祖父的功劳便能够抹杀吗?”李承乾抬头,看向礼部尚书李袭志:“始安郡公!”

“臣在!”李袭志站出,拱手。

“禁卫中郎将李玄嗣!”李承乾再度点名。

“臣在!”一身红衣金甲的李玄嗣站了出来。

“当年岭南六十余州郡归顺大唐,尽是你父子的功劳,你们说说吧,当年是谁主导的这件事情?”李承乾淡淡抬头。

李袭志拱手道:“是高祖皇帝,臣接到了高祖皇帝的亲笔手信。”

李玄嗣跟着拱手:“回陛下,是臣奉高祖皇帝圣旨,将手信送到了岭南,交到了父亲手里。”

“隋末乱世,父子相隔。”李承乾点点头,问道:“李玄嗣你为何出现在高祖皇帝身边,始安郡公,你又为何会接受高祖皇帝诏命。”

“臣父子出身陇西李氏,虽不是宗室,但也是高祖皇帝族人。”李袭志认真拱手。

“卢国公,鄂国公。”李承乾看着尉迟敬德和程知节,问道:“朕问你们,高祖皇帝攻克洛阳,招抚四方,整个武德年间何人不认,更别说,大唐本就是高祖皇帝建立,他称一声高祖,过分吗?”

尉迟敬德和程知节嘴角微微颤动,但话,他们说不出来。

因为高祖这个庙号,是先帝定的。

而当年,大唐之所以能够立国,高祖皇帝以陇西李氏的身份,招揽关中世家,他是凭自己一个人的威望,定下来关中根基的。

那个时候,先帝还没有真正为人注意。

这一点在场的所有人心里都清楚。

……

“唐依汉制,祖父为高祖,父皇自然不能再称祖。”李承乾彻底定下基调,看着忍不住要说什么的尉迟敬德和程知节二人,他摆摆手道:“至于当年的玄武门,二位爱卿忘了吗,朕也算半个当事人的。”

尉迟敬德和程知节微微一愣,随即齐齐低头。

当年玄武门的时候,李承乾已经七岁了。

他能记事了。

李承乾看着两个人,说道:“当年事情,在你们眼里是一个角度,但在朕眼里,是另外一个角度。”

“请陛下教诲!”长孙无忌转身,对着李承乾认真拱手。

殿中群臣都是一样的态度,他们大多数都是当年玄武门的一员,李承乾这个新皇帝对玄武门的态度关系到他对他们的认可。

“朕时常在想,若是父皇当年玄武门失败,隐太子成功,那么手握重兵的他,在拿下了父皇之后,他会做什么?”李承乾看向群臣,轻声问道:“他会将父皇交给祖父,然后散去手中的兵权吗?”

殿中群臣猛然抬头,满脸愕然。

不少人的眼底忍不住的带起一丝惊喜。

“不会。”李承乾摇摇头,神色淡淡的说道:“隐太子会冲进玄武门,然后直接逼迫祖父退位,甚至是弑君杀父,所以,父皇凌厉果断的行玄武门之事,实际上,是在救驾,是在救国。”

功莫大于救驾。

不少人诧异欣喜的同时,也有一丝茫然,事情还能这么解释吗?

“虽然有人会心存疑虑,但事实上就是如此。”李承乾轻叹一声,说道:“当年玄武门后,父皇成为了太子,并没有更进一步,后来之所以登基,也是祖父主动禅位,众卿都是当年事情的亲历者,朕说的应该没错。”

是没错,但是……

但高祖皇帝那个时候,还有其他别的选择吗?

程知节和尉迟敬德默默的不说话。

“既然父皇的皇位,来自于祖父的主动禅让,那么以祖父为高祖,父皇为太宗,又有何不可。”李承乾转身看向了程知节和尉迟敬德,开口道:“朕有些话不想说的很难听,但如今也不得不说,父皇今日庙号为祖,那么朕,他日朕百年之后,是不是也可称祖?”程知节和尉迟敬德猛然抬头,随即赶紧拱手道:“臣等有错。”

李世民因为当年的功勋而称祖,强行灭了高祖皇帝在大唐建国过程中的功勋,那么他日,李承乾一旦称祖,李世民的功勋也会因此而被抹杀。

这个头一旦开了,那么将会永无休止。

一旦所有人都称祖,祖也就会没有意义了。

“遍观史册,太宗是仅次于开国皇祖的名号,朕觉得很好。”稍微停顿,李承乾轻声叹道:“朕将来百年之后,希望也能够稍微比拟父皇,也称一声宗。”

“陛下仁孝圣德,睿武英挺,实乃万民福祉,国家基石,必将以明君之诚,筑千秋伟业,无上盛世。”群臣齐齐拱手,神色诚挚。

李承乾轻轻笑笑,目光淡淡的落在了长孙无忌的身上。

他刚才所说,将玄武门的事情,从事变说成是救驾,实际上很勉强的,说辞也很简陋。

毕竟自从玄武门之后,高祖皇帝就被软禁了。

李世民虽然还是太子,但他以太子坐镇东宫,执掌天下,已经逼的所有人不得不反过来去劝高祖禅位。

这才是历史的真相。

如今的大殿之中,除了那些武将,文臣当中,即便是有人暂时被迷惑,但时间一长,立刻就能反应过来。

但,李承乾既然已经给了方向,那么文臣当中,自然会有人去顺着他的方向,将玄武门事变,尽可能的去美化。

黑锅,也会被实实在在的扣在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身上。

“好了,众卿平身吧。”李承乾淡淡的抬手,然后说道:“父皇的庙号,便定为太宗,无需再议,那么他的谥号呢?”

众臣刚刚站立,长孙无忌立刻站了出来:“陛下,臣等以为,太上皇谥号可以为文,为仁,为孝。”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忠信接礼曰文。

蓄义丰功曰仁;慈民爱物曰仁;克己复礼曰仁;贵贤亲亲曰仁。

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协时肇享曰孝;秉德不回曰孝。

“仁!”李承乾嘴里细细的琢磨着这个字。

给太宗皇帝定谥号曰“孝”,多少有些不合适。

孝虽然是美谥,但是放在太宗皇帝身上是不合适的。

朱雀门前孝皇帝,玄武殿里弑父声。

听起来,反讽的意味太重了。

而文皇帝,是太宗皇帝原本的谥号,自然是最好的。

但这个“仁”字,李承乾突然有些心动。

李承乾抬头,看向长孙无忌,问道:“舅舅以为如何?”

“‘孝’字虽然极佳,但前汉惠帝刘盈的谥号,便是孝,臣以为略有不妥。”长孙无忌拱手,说道:“‘文’字也是极佳,但先帝文武俱全,一个文字,难以概括先帝生平,所以,臣认为,还是‘仁’字最好。”

唐太宗仁皇帝。

殿中群臣许多都轻轻点头,表示赞同。

先帝当年东征西战,为大唐建国立下了无数功勋。

立国之后,灭东*突厥,薛延陀,吐谷浑,高昌,大败高句丽,武功之盛,千古以来无人能及。

如果不是武这个谥号,被高祖皇帝拿了,那么太宗皇帝用武这个谥号,最是恰当不过了。

虽然说,他在世期间,文治方面也极为的出色,但是相比于武功,还是差了太多。

一个“仁”字,最能恰如其缝的说明李世民的一生。

李承乾突然笑了,看向长孙无忌,神色感慨的点点头,说道:“舅舅说的没错,‘仁’字的确最能够昭示父皇生平,但朕问一句,诸般谥号当中,哪个字是最好的?”

长孙无忌略微迟疑,但还是拱手道:“陛下,是‘文’字。”

谥号,是文人那一套。

自然‘文’字最佳,通常仅用于开国或划时代君主,象征其文治开创性,譬如隋文帝。

“经纬天地曰文。”李承乾轻轻抬头,眼中略带泪的说道:“朕以为,这一句,最适合父皇,父皇经纬天地,天下无出其右,所以,朕以为,父皇的谥号,应当为文,是为太宗文皇帝。”

唐太宗文皇帝。

……

唐太宗文皇帝。

李承乾的声音并不高,但殿中群臣却都感觉一股沉重的压力扑面而来。

不是因为皇帝的声音,而是因为“太宗文皇帝”,这六个字。

仅仅是六个人,他们就感到先帝的形象,瞬间在脑海中扑面而来。

所有人下意识的齐齐拱手道:“太宗文皇帝,千古。”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