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先帝出殡,百万臣民,震慑四方第四更
永惟元年,八月二十三。
初阳东上,一片红紫。
长安城中,处处缟素。
皇宫之中,哀乐已经响了起来。
今日是先帝太宗文皇帝出殡之日。
宫中每一名士卒的身上都披上了白麻丧服,手中的长槊上,也绑上了白色的束带。
千秋殿东偏殿。
一身生麻丧服、头戴高冠的李承乾,半蹲在地上,将一对护膝亲手绑在李象的膝盖上,然后抬起头,神色难得温和的说道:“今日手脚小心一些,尽量避开小石子什么的,别磕着碰着,知道吗?”
“儿臣知道。”李象神色有些茫然的看着李承乾。
李承乾微微苦笑,说道:“这种事情,你经历过一回之后,就知道其中的感受了。”
“陛下就不要故弄玄虚了。”苏淑从一旁抬头,她已经帮李厥和李隅绑好了护膝,没好气的看了李承乾一眼,然后才对李象说道:“象儿,按丧仪,先帝灵柩每过城门和桥梁,都要停下来叩首祭拜,从长安到昭陵一百四十里,如果不做准备,膝盖会很疼的。”
“哦!”李象抬头看向李承乾。
李承乾点点头,笑着说道:“父皇当年送你皇祖母去昭陵的时候,就是因为没有注意,所以才疼了好几天才好的。”
李象没有说什么,只是忍不住的笑了起来。
李承乾拍了拍他的额头,然后才又看向一侧的苏旖,说道:“旖娘你今日和孩子们坐在马车上,不必步行,今日你可是比朕还重要的人。”
“陛下说的哪里话。”苏旖忍不住的咬了咬嘴唇。
李承乾笑笑,但眼神中依旧满是关心。
今日是他父皇的葬礼,苏旖恰好在这段时间被诊出有孕。
在一些特殊的人的眼里,苏旖肚子中的孩子多少沾了一些先帝的特别气运。
她今日随同一起去昭陵,若是不出事,那么自然没什么人关注,可是她一旦出事,立刻就会被天下人认为不吉。
这种事情,多少会影响一些人心。
所以,李承乾很注意。
李承乾抬头,整个东偏殿中,都是他的妃嫔和孩子们。
“皇后。”李承乾看向苏淑,说道:“今日内外人多,回来的时候,记得将人都收拢好,张阿难会帮你的。”
“陛下放心。”苏淑认真的点头,今日苏均和苏良嗣都在,她不缺人用。
李承乾神色平静下来,然后点点头道:“我们走吧。”
“喏!”殿中众人齐齐行礼。
李承乾转身,从东偏殿中走出。
偏殿之中,依旧满满当当是诸王,公主,驸马,王妃,还有他们的子嗣。
百官站在稍后一些的地方。
只有房玄龄,长孙无忌,窦诞,李神符和李袭志站在棺椁一侧。
看到李承乾,所有人齐齐躬身道:“陛下。”
李承乾点点头,目光看向殿外。
整个长安所有九品以上官员,还有魏征,萧瑀,高士廉一众致仕老臣,以及诸外番使者,甚至还有为数众多的外命妇,密密麻麻的人影蔓延出去几乎都看不到。
“人都到齐了吗?”李承乾看向对面的长孙无忌。
“都到齐了。”长孙无忌点头,然后看向李承乾道:“陛下,可以开始了。”
李承乾对着长孙无忌点点头,长孙无忌立刻侧身。
不远处的太常寺卿赵元楷,重重的敲击在钟謦上。
连续九下,清脆的钟謦声立刻传出皇宫之外。
太宗皇帝葬礼,正式开始。
……
哀乐鸣响,清香袅袅。
一身金红色僧袍的玄奘对着李承乾认真拱手,然后将三本经文递给李承乾,合十道:“陛下,这是贫僧亲手翻译的《瑜伽师地论,陪伴先帝,护佑幽冥。”
《瑜伽师地论,大乘佛教瑜伽行唯识学派及法相宗的根本论书,是玄奘西行所取的重要经典。
甚至民间有人在说,此书是弥勒菩萨口述,相传下来的经文。
“多谢大师!”李承乾郑重接过《瑜伽师地论,然后转身放进了一旁的棺椁之中。
一身紫色道袍的尹文操真人上前,将一本手写的《道德经递给李承乾,然后躬身退下。
李承乾温和的对着尹文操点头。
相比于玄奘,尹文操真人做此事也不是一回了。
《道德经是楼观道的根本经典。
李承乾转身亲手将《道德经放入到棺椁之中,然后缓缓起身。
站在李承乾身后的长孙无忌,将一卷画轴递给李承乾,低声说道:“陛下,这是先帝最喜爱的《兰亭集序。”
李承乾转身看向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微微抬头,眼神询问。
李承乾平静的点头,然后转身毫不留恋的将《兰亭集序放进了棺椁之中。
他对于这些字画没有什么特别的好感。
相比于用《兰亭集序来收买三五文人的心,还不如将它放入先帝的棺椁中,当做陪葬品,送入地下彰显孝心,对他治理天下更有好处。
李承乾闭上眼睛,然后后退三步,嘴唇轻轻地颤抖起来。
长孙无忌立刻开口高喊道:“合棺!”
“吱呀”一声,先帝的棺椁被缓缓的合上。
李承乾闭着眼睛,听着耳边棺椁被彻底钉死的声音,脸上的泪水忍不住的流了下来。
“先帝啊!”轰然的痛哭声在身后响起,哭声响彻整个皇宫内外。
……程知节,尉迟敬德,张士贵,常何,执失思力,契苾何力,阿史那社尔,钱九陇和樊兴等十六卫大将军全部身穿黑衣黑甲,骑黑色高头大马,头绑白色束带,手按千牛刀,行在最前。
身后是郑仁泰,李安俨,柴哲威,李客师,李孝同,李孟尝,杜君绰,公孙武达,左匡政,粱建方,薛孤吴仁,田仁会等一众十六卫将军,同样骑黑色高头大马,头绑白色束带,手持长槊,长槊上绑着白色的缎带。
紧跟着是由孙武开,薛仁贵,李玄嗣,丘神勣,殷元,辛獠儿等数十位十六卫中郎将,手持长槊,步行在后。
在他们的身后,是三十六名挽郎,拉着太宗皇帝的灵车,缓缓的走出了朱雀门。
李承乾一身生麻丧服,跟在灵车之后,手里捧着太宗文皇帝的神主灵位,一步步的缓缓步行。
在更后面是苏淑,太子李象,还有诸王,公主,王妃,驸马,全部步行跟随。
行走之间,全都低头痛哭。
先帝的灵柩将出朱雀门,然后从朱雀门走朱雀大街,出明德门,至一百四十里外的昭陵。
从朱雀门到明德门,在整条朱雀大街上,李承乾,还有诸王公主,甚至满朝大臣,几乎全部都要步行。
只有苏旖,魏征,高士廉,萧瑀,还有那些两三岁年龄小的宗室子弟,才会被允许坐在马车上前往。
出了朱雀门,轰然的哭泣声从朱雀大街两侧顿时传来。
仿佛一瞬间,整个长安城近百万人都在哭泣。
实际上也的确如此。
天地同悲。
阿史那·贺鲁从朱雀门下走入,走过朱雀桥,进入朱雀大街,看着长街两侧密密麻麻的人影,他甚至感到一股头皮发麻的感觉。
仅仅是一座长安城,人口就已经达到了整个西突厥的一半。
更别说类似长安这样的宏伟巨城,大唐还有一座洛阳。
整个天下的人口有两三千万之巨。
然而即便是如此,大唐皇帝依旧嫌弃天下人口不足,他要达到隋初的天下六千万人口。
这简直是难以想象的。
阿史那·贺鲁的目光落在远处哭泣着步行的李承乾身上。
他实在有些难以想象,如今庞大的帝国,皇帝竟然能够一手掌握,实在惊人。
贺鲁在长安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整个长安城,从官员到百姓,对皇帝都异常敬服。
贺鲁知道,这里面有不少都是皇帝已经登基一年的结果。
而且这一年间,还有先帝在后宫坐镇。
如今虽然先帝崩逝了,但皇帝依旧牢牢的掌控着天下。
贺鲁的目光落在更前方的十六卫大将军,将军,中郎将的身上,这些人每一个都是厮杀战场的宿将。
更别说,还有李勣,李道宗这些真正的名将是站在诸王和群臣的队列中。
便是那位尚书左仆射,司空长孙无忌,也曾经随先帝征伐多年。
还有李靖,郭孝恪,李君羡,牛进达,苏定方等诸多悍将镇守天下四方。
大唐的年轻一辈也是人才济济。
贺鲁真的是怀疑,他之前的那些西突厥可汗,都是昏了头了吗?
面对这样一个强悍的大唐,他们竟敢反叛,而且还是在天可汗活着的时候,真的是疯了。
贺鲁轻轻低头,他的呼吸沉重了下来,一切没有那么容易。
但一切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皇帝不过是初登基,借助于先帝的威望,天下四方才能安稳。
他想要真正的坐稳皇位,还要看遇事。
遇事处理妥当,那么自然是天下人心归附,可若是遇事处理不当,那么就是天下散乱,烽烟四起。
前隋杨广就是例子。
另外,程知节,尉迟敬德,张士贵,李靖,李勣,长孙无忌这些人都老了,等这些人都死光了,皇帝能借助的力量会急剧下降。
不急,不急。
贺鲁有足够的耐心。
他的目光落在前方的吐蕃使者身上,心里忍不住的摇头。
吐蕃赞普的身体不好,虽然因为消息断绝传不到大唐来,不意味着他们传不到西突厥。
所以,吐蕃人,很长一段时间都用不上。
倒是身后的高句丽使者,希望他们能够在东北严寒的天气中,给大唐带来狠狠的战事失利。
只有大唐无敌天下的光环被彻底的碾碎,天下四方才会联起手来,毁灭大唐。
一定的。
阿史那·贺鲁紧紧的咬着牙。
……
明德门外,看着从明德门向东延伸出去的无数铁甲骑兵,阿史那·贺鲁整个人都懵了。
出了明德门,先帝灵柩东行。
明德门外,每隔三丈,就有两名黑甲骑兵骑在马上,手持长槊,垂首护送。
从明德门,过渭水,一直到一百四十里外的昭陵,同样的,每隔三丈,就有两名黑甲骑兵骑在马上,持槊护送。
贺鲁站在九嵕山脚下,回头南望。
一条清晰可见的黑线,从九嵕山延伸到整个长安城中。
一百四十里
这一幕看的贺鲁头皮发麻。
不仅是他,吐蕃国使,高句丽国使,还有来自天下四方的诸国使节,甚至还有东*突厥,吐谷浑,党项头人等等,全部看的头皮发麻,全身发寒,臣服地上,一阵阵的瑟瑟发抖,不敢有丝毫异心。
大唐,大唐。
永远是天下最强盛最无敌的大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