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改革
朱慈烺点了点头,转身重新坐回书案,挥手示意他退下。郑鸿逵躬身告退,步伐沉稳而不失礼数,但内心却如履薄冰。
此时,他想起自己了大半年时间拟定的改革方案,原本信心满满的他,如今却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走出殿外,凉风拂面,夜空深邃。郑鸿逵抬头望向高悬的明月,心中感慨万千。
他知道,眼前这位年少的天子,并非寻常的傀儡皇帝,而是深藏远见与决心的帝王。他虽能暂时在新政中占得一席之地,却也深知,若有逾矩之举,等待他的将是难以承受的后果。
半个时辰后,郑鸿逵从皇宫走出,脸上的愁容如山一般沉重,垂头丧气的模样与他进宫时的意气风发形成了鲜明对比。
刚刚的一番告诫后,朱慈烺又在审阅他呈上的改革方案时,虽然对整体框架和核心规划表示认可,但在许多细节上却毫不留情地提出了修订意见。
这些修改看似不起眼,却关乎整个方案的可行性和操作性。每一个细节都是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而这些调整所需的时间和精力,足够郑鸿逵忙碌好几日,甚至可能要耗费数十日才能全部处理完善。
更让郑鸿逵头疼的是,这些细枝末节无法忽略,因为它们直接涉及“工商司”、“大明钱庄”和“市舶司”三大新机构的筹备和运行。这些机构是大明新政的核心支柱,任何一环出问题,都会影响全局。
身为这些部门的主管官员,郑鸿逵深知责任重大,即使为了保全自己的官职,也必须加班加点完成任务,还得确保万无一失,否则便是自己给自己挖坑。
然而,此刻站在宫门外的郑鸿逵,心中却是满腹愁绪,他不得不在朱慈烺面前表现得冷静沉着,但心底却如乱麻一般。
与此同时,皇宫深处,朱慈烺在送走了郑鸿逵之后,终于露出了少有的轻松神色。改革方案中的诸多问题经过细致梳理后,他的心头大石也放下了一半。
自登基以来,他便日夜操劳,政务如潮水般涌来,几乎没有片刻松懈。
今天,他难得放下其他公务,直接吩咐身边的太监将未处理的奏折搁置一旁,转身回到后宫休息片刻。然而,整个大明的官场却并没有随着天子的短暂放松而停下运转,从中央到地方,文武百官都在高强度运作。
这是一支刚刚完成灭清与平藩战争的庞大政治军事集团,如今大明处于重建与巩固的关键时期,任何人都不敢有丝毫懈怠。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战火虽已平息,但边境的风云依旧未散。在西北,河西走廊和长城以北的荒野上,大明与蒙古各部等北方敌人之间的试探与交锋仍在持续。过去几个月,双方已经发生了多次小规模的哨骑战,这些冲突看似无关大局,却暗藏杀机。
随着冬季来临,边境局势渐趋平缓,但交战双方显然都心知肚明,这不过是暴风雨前的短暂平静。各方默契地进入休整阶段,大明的军队正在抓紧时间补充兵员,整顿战备,为下一轮的对抗积蓄力量。
西北战线上的重兵依旧集结,由李过统领的主力虽已撤回西安,但在宁夏、兰州等地仍布下重兵。他们是西北战场的坚固屏障,随时准备应对可能的突袭。
而在东线,林昌峰所率的另一支主力则已回到北京休整,部分兵力分散驻守宣府、大同和永平一带,以确保边疆安全。
同时,他们也在筹备进一步出关作战的计划,力图彻底追击满清残余势力,将辽东完全纳入大明的版图。
尽管当前局势暂时趋于稳定,但朱慈烺心中很清楚,新明仍然面临两大隐患:西北的蒙古势力和辽东的满清残余与俄国人的联合。这两个敌人如同横亘在大明北疆的阴影,任何一方的异动都可能再次掀起战争的波澜。
因此,大明的两支主力大军一东一西,如两把出鞘的利剑,牢牢压制着潜在的威胁。
朱慈烺站在后宫的窗前,望着宫灯摇曳的光影,心绪复杂。他知道,大明的复兴之路注定布满荆棘,而眼下的局势虽已初见起色,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无论是内部的改革,还是外部的征伐,每一步都需要他亲自布局、审慎决策。这是一场漫长的战斗,而他,作为大明的天子,必须成为这场战斗的核心。
这一日,朱慈烺巡视了南京附近各州县以及驻守于各地的明军部队。在检查防务的同时,他亲切慰问了各营将士,倾听他们的需求,鼓励他们精进技艺。
通过这一系列行动,他的威信在军中愈发稳固,赢得了将士们的衷心拥护。完成巡视后,朱慈烺随即召集各军各营的将领们召开军事总结会议。
这次会议不仅仅限于主要将领,就连副将、守备级别的军官,也被要求在半个月内提交一份详细的“总结”,这道命令在军中引发了不小的波澜。
对于明军的许多将领来说,这项任务可谓艰巨。明军中有相当一部分军官出身行伍,未受过正式教育,不少人甚至目不识丁。这让他们对“作战总结”一词感到陌生和头疼。
许多沙场猛将,虽然战功赫赫,但也仅仅因为身居高位而勉强认得几百个字。如今要让他提笔写总结,无疑是一项令人头疼的任务。
然而,这却是朱慈烺决意推动的一项改革。明军若想在这个时代独占鳌头,强盛不仅体现在士兵的训练有素,更在于军官的主观能动性和对战局的深刻理解。
朱慈烺深知,战场变化无常,倘若军官们无法充分理解上级的作战意图,在突发情况下便难以做出正确的应对决策。而一旦指挥体系失灵,军队便可能陷入全军溃败的险境。朱慈烺的目标并非追求不切实际的全员精英化,这个时代的作战条件和训练资源都决定了,他的军队无法做到每三五人就能组成一个独立作战小组。
实际上,即便是一小队旗总士兵,在战场上能够独立执行任务的也凤毛麟角。即使是久经沙场的老兵,也未必人人都具备这样的能力,只有那些真正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精锐才能在战场上游刃有余。
而要打造一支全面精锐的军队,需要付出巨大的时间和资源代价,这显然不符合当前明军的实际情况。
因此,朱慈烺的改革并非试图颠覆整个体系,而是以现有条件为基础,逐步提高军官的指挥能力和思维水平。他希望通过这种总结和反思的方式,让军官们学会从全局角度思考问题,而非一味依赖上级的命令。
军事会议上,不少将领对这项任务感到手足无措,有些甚至直接向朱慈烺表示苦恼道:“陛下,微臣粗人一个,平日提刀杀敌还行,这写字作总结的活儿,实在不知从何下手啊!”
面对这些坦诚的反馈,朱慈烺并未表现出苛责之意,反而展现了他宽容和理解的一面。他点头笑道:“写作战总结并不是要考你们的文化功底,而是让你们学会思考战场上的得失。若真不会写,就与手下的军官多交谈,多听他们的建议,整理出一份简单的报告即可。”
对于那些积极回应但暂时无从下手的将领,朱慈烺多以鼓励为主:“只要你们能提出战场上的实际问题,朕和众位大臣自会替你们一同寻找解决办法。”
与此同时,朱慈烺也深知,这些作战总结不仅是一次实践尝试,更是一种考察手段。他需要通过这些总结了解各级军官的能力和思想,识别其中真正有潜力的人才,为未来的战场布局做出调整。
会议结束后,朱慈烺并未急于离开,而是留下与几名将领深入交流。他耐心倾听每个人的建议和困惑,甚至主动提议,可以让有能力的幕僚协助将领们完成总结,确保他们能真正学会从总结中获益,而不是应付了事。
朱慈烺站在宫殿高处,面无表情地看着面前的这些军官,有些人的眼神充满了借口,有些人则似乎在等待一番恳求。而他们的言辞,大多围绕着“旗号不清”“军令模糊”之类的理由,种种推托之辞让人不禁心生厌恶。
朱慈烺微微一挑眉,沉默片刻后,轻轻挥了挥手,冷声说道:“你们若连最基本的命令都无法执行,还能指望你们如何带领兵马?罚你们一个月的饷银,谁还敢有异议,立刻自己解决,否则就降职。”
他的声音并不大,但每个字都如雷霆般响亮,士兵的军饷关系到他们的生计,而军官们的地位也是通过军饷来维持,面对这般严苛的惩罚,几乎没有人敢做出反抗。一时间,整个会议厅的气氛凝重,只有木桌上沉默的回响。
“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纵使能力再强,也难以顾及到每一处。”朱慈烺的声音再次响起,铿锵有力,不容置疑道:
“我所要的,是一个真正能让军队无往不胜的力量。这支大军,唯有让每个军官和士兵都发挥出主动性,才能最终成就强大。无论是武器的改进,还是战略的布局,若只是靠着一个人指挥,结果不过是注定的失败。”
这番话并非空洞的宣言,在过去的几场战斗中,他早已意识到,战斗的胜负不仅仅取决于指挥官的智慧和勇气,更多的是依赖于整个军队的协同作战和每个士兵的独立判断力。
若要打破传统的封建思维,彻底改变军队的格局,他必须让军官和士兵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引导他们发挥出最大潜力。
他继续说道:“从现在起,军队中将不再容忍文盲与低效。识字,将成为晋升的必修课。那些能够写下字句、规划战略的军官,才有资格进入更高的官职。”
他的目光扫过这些坐在桌前的军官,清楚地看见他们的神情从懵懂到惊慌,再到深深的忐忑。显然,朱慈烺的决心已经传递给了他们每个人。
这一决定,无疑会给军队带来巨大的冲击。过去,军官和士兵往往并不重视识字,许多人连基本的文书都无法处理,很多命令只能靠口头传递,往往出现错漏。
然而,军队的强大不仅仅依靠铁血的战斗,更要依靠精密的指挥与体系化的管理。只有当士兵能够读懂命令、理解战略、提出改进方案时,军队才能真正成为一股不可抵挡的力量。
“不仅如此。”朱慈烺的眼神更加坚定道:“从今天起,朕要通过改进军制,组建全新的参谋部,进一步加强军队的决策与行动效率。”
他顿了顿,目光扫视过这些军官,继续说道:“此次作战总结,不仅仅是为了评定战斗的成败,更是为了选拔那些有潜力的人才,进入参谋部,为我大明的未来,提供更有力的智力支持。”
这一番话一出口,整个营帐顿时静默,每个军官都在心中掂量着这份任务的分量。进入参谋部,意味着拥有更大的权力和影响力,而这样的机会,只有少数人能得到。
当军事会议结束时,朱慈烺并未急于离开,而是向将领们宣布了另一个重要的安排:“今天的会议虽然结束,但接下来的事情,才是最为庄重的。‘忠臣祠’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明日便将举行入祠仪式,祭奠那些为大明捐躯的英雄。”
第二日一早,驻扎在南京城内外各个大营的明军,除了各军的主要将领之外,几乎每一个营伍都按要求派出了士兵代表前来参加这场盛大的“英烈入祠仪式”。
其中,刘斌和其他几位老兵也在其中,他们站在武卫营士兵代表所在队列的最前排,列阵整齐,目光坚定。
当天清晨,朱慈烺亲自带领着麾下的大臣和将领们,前往忠臣祠所在,准备举行这一庄重的仪式。祭文由张煌言亲自宣读,他的声音浑厚而威严,在整个场地上空回荡:
“从甲申之变开始,到淮河大战、徐州保卫战,再到中原战役,在这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英勇作战,坚守阵地,直至牺牲,才能够换来今日的大明江山的安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