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91章 纪念(1 / 1)胜者即正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91章 纪念

刘斌站得很近,心中激荡。他听着张煌言一字一顿地宣读祭文,目光不禁落在前方的牌位上,心中泛起了几许复杂的情绪。

那些英雄,曾经和自己并肩作战,有的是老兵,有的是新晋将领,但无论是哪一位,他们都曾为大明的未来献出了生命。而如今,他们的名字被刻在这座英烈祠堂中,成为大明历史的一部分。

站在这里,刘斌的心中不仅感到无限的敬仰,也有着一种说不出的责任感。

张煌言宣读完祭文的声音尚在空中回荡,空气中弥漫着庄重肃穆的气氛。军营中一片寂静,所有人都神情凝重地聆听着,仿佛每一个字句都沉淀着对阵亡将士的无尽哀思与敬意。

随着最后一个字音的落下,一个军官忽然挺身而出,声音洪亮,带着一股威严的命令感,他用力一挥手,顿时,队列一侧的数百名火枪手齐齐举枪,扣动扳机。

“砰!砰!砰——”

一阵密集的枪声划破了宁静的空气,犹如一阵阵雷鸣,响彻整个营地。枪声回荡在大地上,震得空气都为之一颤,士兵们神情凝重,无一人动摇。

随着最后一声枪响渐远,整个军营再次陷入了寂静。眼前的这片大地仿佛被祭祀的仪式所压满,庄严肃穆,仿佛连天空也低垂了些许。

朱慈烺站在人群上方,目光凝视着远方,他缓缓地抬起手,指示着仪式继续进行。在他的带领下,大将们和士兵们开始齐心协力,亲自动手,将那座已经雕刻精美的纪念碑小心翼翼地抬起,埋入了事先准备好的坑洞中。

那块纪念碑高达一丈,石质坚硬,雕刻着阵亡将士的名字,字迹工整,形态生动。碑身上雕刻着龙凤图案,寓意着大明江山的龙脉永续不息。碑文上简洁却充满力量,着他们的忠诚与牺牲。

在埋碑的过程中,每一位参与的将士都庄重肃穆,他们的动作缓慢而坚定。纪念碑深深地埋入了土地之中,碑身竖立,直指苍穹,象征着英勇的烈士永不被遗忘,永远矗立在这片土地上。

此时,现场的气氛更加凝重,甚至连周围的空气都似乎变得有些凝滞,人人都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庄严与肃穆。

然而,在这深深的肃静之中,前方的士兵代表队列中突然传来了低声的啜泣与哽咽。那些士兵站得笔直,但眼中的泪水已经悄然滑落,纪念碑所纪念的阵亡将士中,不乏他们的战友、兄弟。

每一位在场的士兵都知道,他们的牺牲并非无意义,他们的血汗铸成了大明疆土的坚固屏障。等到纪念碑完全安放好,朱慈烺带领着一众大将亲自前往,亲自为每一位阵亡的将士点燃了香火。

作为帝王,朱慈烺不止是为了他们祈福,更是为了让这些为国捐躯的英魂得到真正的安息。他缓缓地拿起香,虔诚地点燃,香烟袅袅升起,环绕在纪念碑四周。

随后,他带领众将士向碑前行礼,仪态严谨,气氛肃穆,整个场面犹如一场神圣的仪式。随着第一柱香燃起,朱慈烺深深地叹了口气,这一刻,他的心情并没有因为皇帝的身份而显得冷静。

他感受到了那股来自士兵们内心深处的敬意与哀伤,这些阵亡的将士不仅是国家的英雄,也是自己肩膀上的责任。随着香火的点燃,整个仪式进入了尾声。

朱慈烺低头,声音平缓地宣布道:

“从今日起,忠臣祠将成为大明永久的祭祀之地。每年,朕将定期亲自祭祀,尊崇这些为国捐躯的将士。阵亡将士家属的抚恤也将及时落实,养子香火继承制度将确保阵亡将士的家族得到妥善照顾。烈士家属与养子在大明工坊、商社、海贸、军队等各个领域,将享有优先选拔的权利。”

朱慈烺的声音沉稳而有力,这些承诺不仅仅是为了将士的家属,也为了大明未来的长治久安。

忠臣祠,不仅仅是为祭奠阵亡将士的地方,更是一个制度的象征,它象征着大明对英雄的尊重,对英勇的褒奖,也象征着大明江山的基石,昭示着所有百姓与士兵为国尽忠的精神将永世传承下去。

站在忠臣祠前,刘斌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他曾是个出身贫苦的士兵,根本没想到自己和战友们的牺牲会得到如此隆重的礼遇。

曾经,他们只是些身穿破旧盔甲、手握旧铁枪的普通士兵,但如今,他们的名字被镌刻在石碑上,他们的英魂被供奉在这座宏伟的祠堂中,成为了大明历史的组成部分。

刘斌瞪大了眼睛,望着眼前的庙堂,巍峨的石碑,还有那一面面竖立的灵牌,他的心头涌起一股无以言表的尊荣与归属感。皇帝亲自为他们上香,亲自为他们立碑,这份殊荣和尊敬,是他们曾经无法想象的。

朱慈烺站在忠臣祠前,深深看着那些竖立的灵牌,心中涌动的情感也逐渐平复。忠臣祠,铭刻的不只是英雄的名字,更是大明子民的忠诚与血汗,铭刻的是大明江山的伟大与长久。

但他更深知,这些都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随着对胜利的庆祝逐渐平息,他开始转向了更为严峻的任务——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一套强大的秩序与机制,如何让所有人为大明的未来而努力。这不仅仅关乎战争的胜负,更关乎国家的重建和未来的希望。

随着奖励的举措宣布,朱慈烺目光凝视着在场的各位大臣,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庆功,更是一次对将士的激励,给他们注入继续战斗的动力。然而,奖励措施的背后,随之而来的还有对那些在战时逃离阵地的逃兵的惩罚。

这一措施,毫无疑问,是接下来朱慈烺要特别强调的内容。

“那些在大战期间临阵脱逃的,必将受到最为严厉的惩罚。无论是逃兵,还是他们的家属,都无法逃脱应得的制裁。”朱慈烺的声音不高,但其中蕴含的威严与决绝,却让所有人不敢轻视。

“这些逃兵的行为,不仅丧失了战士的荣誉,也背叛了同袍,背叛了整个国家。在这样的时刻,任何宽容都只是对忠诚的蔑视。既然他们选择背弃,就必然要付出代价。”

他顿了顿,抬眼扫过台下,目光如电:“没有任何人可以逃避这一点。”在他宣布惩罚措施后,张煌言接过话茬,补充了更多细节。他深知,朱慈烺对于这类背叛行为的零容忍态度,背后代表的是一股强烈的决心——没有任何人可以在这片土地上犯下轻易的过错。

无论是大臣,还是普通士兵,他们的忠诚都必须经得起考验。就在这时,朱慈烺突然改变了话题,带领众官员前往了一个特别的地方——专门收养战争孤儿的院子。

这些孩子大多在混乱的战火中失去了父母,或者被无力抚养的亲戚送来这里,他们的身世令所有人心生怜悯。院子里的孩子们大多已经记得自己亲生父母的名字,甚至还知道自己的姓氏。

在朱慈烺带领的官员们进入时,许多孩子站起来行礼,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期望。朱慈烺走到一个小女孩面前,低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小女孩抬起头,眼中清澈而明亮:“回陛下,我叫李若兰。”

“好,李若兰,你记得父母的名字吗?”朱慈烺温和地问。“我记得,父亲是李大好,母亲是吴氏。”

听到这些名字,朱慈烺沉默片刻后,他继续说道:“以后你会被安置在养父母家中,他们会为你提供一个新的家。你会像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继续走向你未来的路。”

对于大明而言,收养战争孤儿不仅仅是对这些孩子的救助,更是对未来的投资。这些孩子将来会成为国家的新血液,或者在军队中为国捐躯,或在科举中崭露头角,抑或成为商界的佼佼者。

为了更好地帮助这些孩子适应未来的生活,朱慈烺为他们制定了细致的计划。那些年纪较大的孩子,将根据自身情况分配给与父母姓氏相同的烈士后代,成为他们的养子,承袭香火。这样既保全了孩子的尊严,又让他们在亲情的延续中找到安慰。

而那些年幼的孩子,则会根据年龄的不同安排进适合的家庭,由这些家庭给予他们抚养,保证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拥有正常的生活与教育条件。

更重要的是,朱慈烺下诏朝廷各部,为这些孩子设定了一个长远的教育计划。按照年龄段,他们将分别获得从识字到求学的机会。而这一切,都将成为他们成材的阶梯。

而且,所有这些孩子都会有进入军队、工坊、商社、甚至科举的机会。只要他们努力,就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个人的理想,服务于国家。

朱慈烺深知,培养这些孤儿并非短期内能够完成的任务,这个过程可能需要长达数十年,甚至更久。然而,他已经为未来打下了基础。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朱慈烺能够塑造出忠诚于大明的新一代知识分子与干部,他们将会成为国家的栋梁,成为他政权变革的推动者。只有培养出真正忠诚于国家、忠诚于大明的新一代,才能够为国家的长期繁荣打下坚实的根基。

朱慈烺深知,若是不能紧握改革的方向和节奏,自己辛苦谋划的种种成果很可能会因一些无法预见的变故而瞬间化为泡影,甚至面目全非,成为空谈。正因为如此,他对实施政策的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格外注重,毕竟任何一项改革,最终都要靠人来落实。

而理论和空想,在强大的实际力量面前,往往显得苍白无力。作为大明中兴计划的一部分,孤儿院培养出的下一代精英将会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在国家未来的军队建设中,这些孩子们的作用至关重要。

为了能让这些孩子在未来的社会中成为栋梁,朱慈烺不仅注重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更关注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

院中的一名孩子引起了朱慈烺的特别注意。这是一个十三岁的男孩,名叫曹胜,身形高大,虽然身板略显瘦弱,但那双眼睛中透出的坚定目光,让人感受到一种不屈的力量。

“孩子,你打算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朱慈烺语气温和,却不失威严。

曹胜抬头看着这位天子,眼中闪烁着光芒道:“回陛下,草民愿意加入军队,成为一名强大的武卫营战士!”

朱慈烺点了点头,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这个回答,正是他所期望的。作为一个帝王,他当然清楚,大明的未来不仅仅依赖于强大的经济基础和文化积淀,最为重要的还是一支训练有素、忠诚无畏的军队。而要培养这样的军队,首先必须从底层抓起,从这些有志于从军的年轻人做起。

“很好。”朱慈烺的声音低沉而充满鼓励:“你有这样的志向,很好。”

朱慈烺顿了顿,又郑重其事地叮嘱道:“身体是本钱,奋斗是必要的,但你们也要学会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不能忽视自己身体。”

曹胜眼中闪过一丝感激的光芒,他对朱慈烺的教诲铭记在心。与此同时,孤儿院的负责人也赶忙上前,恭敬地回道:

“陛下,孤儿院一定会牢记您的教诲,紧抓孩子们的技能培训,同时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确保他们全面发展。我们将为大明的中兴做出最大的贡献!”

朱慈烺微微点头,表示满意。这些孩子或许暂时没有得到过多的关注,但在他们的身上,承载的却是整个大明的希望。

视察结束后,朱慈烺离开了孤儿院。然而,回到皇宫后的朱慈烺,还没来得及休息,周世显就急匆匆地走了进来,手中拿着一摞已经汇总好的军情报告,朱慈烺看到他那焦急的表情,立刻收回了那些杂念。

“陛下,张名振已经来了,正在外面等候。您看……”周世显站在朱慈烺面前,小心翼翼地问道。

朱慈烺看了看桌上的文件,随即微微点头:“让他进来。”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