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可以办!
周浩然有超越时代的眼光。
这年头的生意,在他眼里都太小儿科了。
长兴出版社到底遇到了什么样的困境,这说来话长。
不过,跟李长兴三言两语的沟通,周浩然就已经看穿了。
其实就是寅吃卯粮。
这是现代生意模式里,压供应商货款是很常见的做法,不管是地产、电子、医疗、器械、化工等行业,都是这样。
这里的逻辑,是我相信你,所以我给你钱;而不是你给我抵押,所以我给你钱。
前者是信用经济,是现代经济的基石。
后者是当铺思维。
周浩然在跑销售的过程中,见识过很多国营单位,他们都不会玩寅吃卯粮的套路,被他认为是脱离了市场、跟不上时代。
只要不垄断,就必死无疑。
可一旦垄断了,就会不思进取,发展到二三十年以后了,还是当铺思维、当铺模式。
不过,信用经济也有缺点。
一旦爆雷,就会引发连锁效应!
周浩然都不需要问太多,他就已经猜到长兴出版社的这单生意,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一开始,是有书商找到出版社,希望出版社能为他们印刷一批新书。
可是书商没钱,或者只有一笔很少的定金。
要等到新书卖出去之后,再回款。
出版社接单。
可是,印刷成本、人工成本、物料成本,这也是极大的成本开支。
怎么办?
出版社有厂家、地皮,有抵押实物去银行贷款。
贷款把这批书给印刷出来。
等着书商回款了,再去还贷款。
所以,隐患就出现了。
书商要印一批新书,是因为相信市场;出版社愿意接单,是因为相信书商。
可是,一旦新书上市后,销量很差,市场不买单。
就会出现连锁反应。
书商的货卖不出去了,会陷入破产。
书商破产了,出版社的回款就拿不到了,银行催贷、工人薪资,导致出版社这边也会破产。
周浩然问:“印刷的书,没卖出去?”
李长兴现在已经不敢轻视这位年轻的周先生了,老实回答:“销量很差。”
“什么书啊?”
“《少儿百科全书。”
“哦。”周浩然点了点头,不禁失笑,“这是跟风跟失败了啊,这几年,欧美那边的图书出版业,都在流行百科全书吧?”
“这就不太清楚了。”
李长兴没什么市场眼光,对国外就更是一问三不知了。
周浩然问:“这是印刷了多少本啊,要贷款120万?”
李长兴道:“20万套,每套四本……是四大本,16开纸。而且是精致印刷,成本很高。哦对,我这里有资料。”
说着,他就从公文包里,找出了相关的资料。
“周先生,这是成本报表,这是……”
李长兴担心他看不懂,还想略作指点。
“我自己看。”
周浩然不存在障碍,看报表是职场高管的必备技能。
很快,他就找到了几个最关键的数据。
20万套《少儿百科全书。
成本价,220万元。
出厂价,650万元。零售价,单套108元,共2160万元。
周浩然没做过图书出版的生意。
可这报表一看也就懂了。
一套书,成本是11块钱。
卖给书商,大概是33块钱。
最后新华书店的零售价,是108元。其他书店会稍微打折,可即便打八折,也要80多块钱一套书呢。
这图书生意的利润空间还真不小!
怪不得李长兴会冒着这么大的风险,愿意自掏腰包来印刷这批图书呢。要是订单完成了,一单生意就能赚400多万元!
李长兴低声道:“周先生,之前书商付过50万元的定金,现在还有600万元的欠款未支付。我说话算话,如果您能帮忙,收回这600万元的欠款,我可以把佣金提高到三倍。”
周浩然表情平淡,不以为意的说:“佣金不佣金的,这都不重要。”
李长兴有些急,“周先生……”
周浩然一抬手,打断了他,“那个书商呢?跑了吗?”
“没跑,还在做图书生意。不过跟卷款跑路,也没什么区别。”
李长兴长长一叹。
“没跑?”周浩然眯起眼睛,“他重新注册了一家公司?”
李长兴大吃一惊,“周先生,你怎么什么都知道?”
周浩然笑笑,“这不难猜。”
李长兴心中愈发敬佩起来,很愤懑的说:“之前跟我们签合同的那家公司,的确是破产了。这批百科全书,根本卖不出去,他们承担不了这么大的损失,就注销掉了。然后又重新注册了一家公司,办公地点、人员、仓库什么的都没变。”
周浩然这就有数了,“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李长兴苦涩道:“我咨询过律师,他们说这种情况,我们的合同已经没有了控诉对象,想找他们要钱,也没有法律依据了。”
“可以办。”
周浩然觉得这个忙得帮。
三倍佣金……
嘿!
好大的生意!
……
周浩然让李长兴先回去了。
明天上午见!
出版社的贷款,要到明年才到期。
今年年底,只需要支付本息20万就可以。
至于工人的工资……
这就更容易处理了。
拖欠工资,是这个时代的潮流。
周浩然从头至尾镇定自若,一点不着急。
这样的状态,让原本心急如焚的李长兴也稍许心安,觉得这位周先生不似凡人,说不定真有着起死回生的商业妙手!
祖父说过,红楼可以“掌司济世之难而谐和之,解商业之痛而点化。”
也许真的可以!
周浩然没急着离开,他有许多疑问,想向这位刘正月老爷子询问。
“老爷子,这到底是什么行当?”周浩然有些担心,“不会是旧社会的那种,养一批打手,去强行上门收账吧?”
刘正月抚须而笑,“自然不是。”
周浩然问:“这到底是干什么的?感觉这么神秘呢?”
刘正月反问道:“出版社的欠账,有机会要回来?”
“能不能要回来,不知道,但总归会有解决的办法。”周浩然的眼光,可不会像李长兴那么局限,“做生意想要利益最大化的实现,首先就是要资源最大化的利用。”
刘正月欣慰道:“周先生是有本事的年轻人,张元正有眼光。”
周浩然笑笑,“张爷爷很严厉。”
刘正月点了点头,“等出版社的解决后,一切都好说。”
周浩然开玩笑的说:“这是投名状吧?”
刘正月哈哈一笑。
不置可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