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3章 汉初鲁城大辩论(1 / 1)木兰竹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因前来参加论战的士人太多, 刘盈定下的“明日决战”无奈推迟。

当论战开始时,鲁城的儒者先把坚守不降的鲁城守将的脑袋送给刘盈后,才匆匆去参战。

刘盈:“啊?”

能让刘盈“啊”的人真的不多。

“楚将沽名钓誉,置鲁城庶民不顾, 杀他符合大义。”浮丘道。

张苍在刘盈耳边小声道:“他做了那么多事, 如果不砍了鲁城守将的脑袋, 岂不是白忙了。”

刘盈小幅度频频点头。

明白明白, 你们学儒的就是这样, 还说你们学的不是《抡语!

制定刘邦登基礼仪的张苍都来了, 那刘邦人呢?

看见刘盈身后一条腿盘着, 一条腿曲着, 手肘搁在膝盖上吃盐水煮豆子的人了没?那个带剑的汉王世子护卫就是汉王刘邦。

刘盈抢了他阿父的豆子,靠着他阿父仰头道:“阿父, 你不是说很忙,不想来听他们念叨吗?”

刘邦的脸色很苦, 眉毛眼睛都皱成了一团:“天下士人云集鲁城, 我不想来,萧何逼我来。”

刘盈好奇:“萧伯父怎么逼你的?”

刘邦仰天长叹:“他说我不来, 他就要停下手中的事, 帮我把这场论战的内容整理好拿给我看。这不就是威胁吗?”

刘盈明白了:“萧伯父是委婉地告诉阿父,他要罢工。”

刘邦重重点头:“对吧对吧?他还当我是王吗?!”

刘盈道:“当啊, 所以很委婉地告诉你,他要罢工。”

刘邦想了想, 还真是这样, 只好委屈地继续闷头吃豆子。

韩信仍旧不能理解:“义父,为何你要隐藏身份?”

来就来呗,冒充盈儿的护卫是干什么?

刘邦一边往嘴里扔豆子, 一边道:“我若暴露身份,那群士人都要围着我烦。还是让他们围着盈儿烦更好。”

刘肥十分感动:“阿父是见盈儿做了这么多事,不愿拿走盈儿功劳,所以仍旧让盈儿主持这场论战。”

刘邦咀嚼豆子的动作一停,嗯?这个理由不错。

他严肃道:“就是这样。”

刘盈鄙视:“我信你个鬼,你就是不想被他们烦。”

韩信站在刘盈这边。只有刘肥,坚称这是刘邦对刘盈的父爱如山。

刘邦此次偷跑,准备得特别像模像样,竟然找了个人给自己当替身,还让吕雉为自己遮掩。

吕雉觉得刘邦多此一举简直有病,但也无可奈何,只能照办。

给刘邦当替身的,就是原本会被项羽活活烧死的纪信。

项羽,一种来自江东,美食精神却传承自老广的秦末美食家,泄愤杀人不是活烹就是活烧,要的就是那口鲜活。

纪信身为刘邦元从之一,大汉建立后封侯名单中已经预定了他的名字。

他居然跟着刘邦胡闹,去给刘邦当替身,后跟随刘邦的人都很不能理解。

纪信自己也很不能理解,但他一觉睡醒,床头多了一封诏书,他能怎么办?

曹参拍着纪信的肩膀安慰:“大王就是这样的大王,你还没习惯吗?”

纪信只能闷头说习惯,太习惯了。

不然还能咋的?换个王?

“其实我们可以推举盈儿为王。”雍齿出馊主意,试图提前掀起大汉父子相争。

王陵无奈:“你又被大王怎么了?又被骂了?”

雍齿重重哼了一声,不肯回答。

他想和刘邦一起去鲁城看热闹,被刘邦笑骂“你听得懂个屁,读书还不如我多”。

在汉王英明又缜密的安排下,汉王替身继续当劝降吉祥物,刘邦本人冒充刘盈的护卫来鲁城瞧热闹。

啧啧,那是真热闹。

既然鲁城已降,士人就没必要去荒野里搭个棚子。

由刘盈做主,他们将鲁城给项羽修的、项羽从未来过的鲁公住所收拾了一下,变成暂时的学宫。

一群士人自带衣服干粮住了进来,连砍柴生火都自己负责。

到了辩论的时候,戴着各种头冠的士人严肃入座,由老成持重者揭幕议题,开始吵架。

他们第一天争吵的是何为忠诚。

浮丘代表荀子门人,要求鲁城儒者为楚王尽忠,为楚王殉死。

鲁城儒者引孟子言论,楚王是不仁不义之王,我们鲁儒不反了他就是忠了,还殉死?殉你祖宗!

和刘盈同在屏风后面的刘邦傻眼。

他用胳膊肘撞了撞儿子:“他们的话是不是反了?”

刘盈道:“没反。浮丘伯想让鲁儒去死,鲁儒不肯去死。”

叔孙通给刘邦解惑,详细阐述了荀子和孟子对“忠君”思想的不同之处。

总的来说,荀子是要求“愚忠”,无论君王如何,臣子都要尽职尽责。君王不好,臣子更要忠诚,死谏,而不是弃君王而去。

而孟子则更倾向于如果傻叉无药可救,与其在一棵树上吊死,不如换个更好的。如果换不了,宁愿隐居山林。

“或者找个英主撺掇他谋反当王!”刘盈在一旁乱解读。

叔孙通干咳一声,说没有这样的事。

刘邦知道刘盈在胡说八道,就和刘盈胡诌的《抡语一样。

但怎么说呢,盈儿的话总是莫名让人信服呢。

刘邦提起了兴趣。看来文人论战也不是很无聊嘛,哟哟哟,打起来了!

刘邦和刘盈都伸长了脖子,如果不是刘肥和韩信按住了他们,他俩的脑袋都要从屏风后面探出去了。

论战的时间有限,不能让士人论出个输赢。

也不可能论出输赢。

都几百年了,诸子百家的论战也没有输赢。

第一天的“忠”吵完后,第二天才进入重头戏。

诸子百家开始讨论,这天下还要不要统一。

孟子的思想是效法先王。但孟子口中的“先王”,是他塑造的一个道德完人,和后世“我注六经,六经注我”一样。

先秦诸贤都很会编故事,孟子编的先贤故事,就是为了推行他以仁政为重的“王道”。

所以孟子效法先王,不是主张全面复古。他也是站在支持统一这一边,但不支持用战争完成统一,而是由国君实施仁政,天下之民归心,天下自然一统。

诸子百家在战国末期,几乎每一派都是支持统一的,区别只是主张的手段不同。

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争,让所有贤能之人都看到了分裂的弊端。只要有脑子的人,都会得出“统一”是结束战争的唯一解的结论。

刘邦疑惑:“但我记得秦始皇召集的东方学者是支持分封啊。”

叔孙通微笑:“学孟子的儒,践行的不一定是孟子的儒。孟子效法的先王,不一定是他们想要效法的先王。”

刘盈替他阿父解惑:“老师说的就是对的吗?先贤说的就是对的吗?我就觉得不对!”

刘邦:“……”好了,看见儿子这副嘴脸,他就知道诸子百家的弟子的思想,不能代表他们开宗立派的先贤的思想了。

叔孙通将刘盈歪掉的话题扯了回来:“再者,虽然人人皆知统一后的好,但要如何统一?大部分贤人认为,现在还不适合统一,分封更适合如今天下。秦亡后,支持分封的人就更多了。”

没参加辩论,也没在刘邦面前找存在感的毛亨这才开口:“大王,之前臣和你提过荀子得天下和‘凝’天下的思想。不止荀子,诸多先贤都提出了类似的结论,可这‘凝’要怎么实现?秦的灭亡,让人看到‘凝’不能一蹴而就。有的人想着徐徐图之,有的人想回到先周之时民风淳朴的时候。”

刘邦捏住刘盈的嘴,制止刘盈的抢话。

“你们儒家的孔子曾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已经流走的水不会回来,已经逝去的时光不会倒流,已经发生的变化,又怎能假装没有发生?”刘邦躲开刘盈挥来的拳头,“秦既然已经统一,后世所有有雄心壮志的人,都会想着天下一统……”

刘盈终于从刘邦的束缚中挣脱,忙开口:“没错!就像天下庶民不堪秦的重负揭竿起义,之后王朝只要太昏庸,庶民都会吼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把不当人的王全杀了!”

刘邦:“……”

汉臣:“……”

刘邦失笑:“没错,是这样。叔孙通,你和我讲讲孟子的仁政。他的仁政和荀子有何不同?外面吵得太厉害,我听不太清。”

叔孙通深呼吸,平息心头的颤抖。

他维持着得体的微笑,为刘邦解释孟子的“仁”。

孟子的“仁”,归结于一点,就是全面取消各种苛捐杂税。

不仅是地税、户口税,孟子还主张农商平等,将行商税全部取消,藏富于民。国家只收十一的田税。

这样做,政府税收会变少,什么都不能做?

孟子要的就是政府什么都不能做。

他坚决反对任何徭役。不仅是战争,连官方开垦,他也很反对。

等庶民有钱了,他需要灌溉自己会去挖渠,需要去其他地方自己会去修路,需要更多的田地自己会去开垦,政府不要强迫庶民做事。

孟子还对君王世袭会出现昏君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希望重建“世卿”制度,这群“世卿”集合起来,组建一个国家智囊团,儿孙代代世袭职位。

当君王有很大的过错的时候,“世卿”需要规劝。如果君王执迷不悟,“世卿”就要联合起来重新选一个贤明的君王。

刘邦听得瞠目结舌。

他听懂了,他大受震撼。

难怪没有任何一个君王采用孟子的主张,这也太……太神奇了。

刘邦笑道:“我还是黔首的时候,应该会喜欢孟子的主张。”

只交田税,不服徭役兵役,君王昏庸了就会被换掉,太爽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