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5章(1 / 1)玄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过了正月百货铺的名声已经传遍了整个京城, 京城里很少有人不知有这么个货物齐全的铺子。

货物齐全不说,价格也很实惠,比如说扯一身衣服用的棉布, 到布行少说要四十文钱,这里就要三十五。

一样两样便宜也就罢了,可所有货物都比外面铺子低那么一些, 积年累月省下的钱可不是小数目,有乡下进城的人也爱来百货铺走一遭,不买也没关系, 人家不赶人。

还有家里养了鸡鸭的, 一问百货铺后门有专门收购的管事,只要送进城人家就收, 要是多了, 人家还会安排人去乡下收。

谁能想到过来见个世面还能给家里找个营生?

张氏忙活了半日, 中午人少了总算是有休息的时间。

他们这些店员本来是包三餐的, 每月定时发粮票, 铺子后面的院子本来有厨房可以做饭,后来有隐患, 便给拆了, 如今都推倒重新修, 准备跟前面的门面连接起来扩容店铺容量。

吃饭的地方没了, 只能拿着粮票去街上吃。

附近的吃食铺子都是愿意收粮票的, 因为粮票在百货铺可以当做钱来使用。

有些食铺还很欢迎他们用粮票,泰山商行下面的产业越来越多,粮票能购买的商品也在增加,比如稀缺商品只提供给内部,这时候粮票就能派上用场。

市面上就有一批人专门做收粮票的生意, 据说还有人试图仿照过,只是仿制不出那种奇特可以变色的颜料。

张氏出去吃饭是舍不得用粮票,她手中的粮票已经换代过,如今是越发精美,不仅文字可以变色,上面还印着凸纹的白头鹰,眼色犀利看着纸外面的人,这只鹰非常奇特,无论从哪个方向看过去,那头鹰都好像在看纸外面的人。

中午买了两块烧饼对付着吃了一顿,张氏回到自己货架前坐下休息。

旁边货架的店员正是凌婶,凌婶一边织着毛线一边问她,“明日该轮到你休假了,准备去哪里玩?”

张氏先问她吃过了没,得知她家里人会给她送饭才回道:“我准备带女儿去趟衙门。”

她抿着嘴,心里很是激动。

就在两日前,朝廷颁布了新的法令,女子可以设立女户,关键是没有任何条件限制。

这可是破天荒的大事,张氏深刻明白这世道对女人的压迫。

女人不是自由身,未出嫁前父亲是主,出嫁后主子变成了丈夫,丈夫可以任意卖了妻子,若是没有丈夫那就更可怜了,只能任由人欺负。

现在女人多了个出路,可以立女户,自己当家做主,这都是上面娘娘为万千女人争取来的!

凌婶跟她共事过一段时间自然是知道她家情况,不由附和一声,“那些官老爷们可总算是做了一件好事。”

“可不是官老爷。”

张氏眼中满是光,“是我们的东家,我听方娘子说,她在努力为我们女人争取一些权力。”

……

正月初二是一个晴朗的好天气,宛平县衙,知县王养濂揣着瓷钢杯喝茶。

这白色印着大红公鸡略显土气的杯子是下面人敬献给他的,里面是铁制,外面又烧了一层瓷,这杯子有个好处就是容量大,不用担心摔破了,里面还配了个迷你陶瓷球,可以塞茶叶,也不用担心喝茶沾着门牙太过不雅。

得了这个瓷钢杯,王养濂喜爱到不行,上值时喜欢带着,关键是还能拿来暖手。

他溜达到门口,看到外面长长的队伍不由心惊,“怎么这么多人?”

好在都不是告状的,全都等候在典史门外。

师爷脚步匆匆走过来,看到这么多人也跟着惊住,他停下脚步扫到了王养濂,脸上露出惊喜之色,“明府!”

王养濂见周围有人看过来,忙拉着他往后衙走。

“你昨日不是说今日请假不来了吗?”

师爷点头,“是没错,只是属下遇见了一桩难事想要寻找明府拿主意。”

两人进了后衙休息的屋子,师爷将事情和盘托出。

王养濂一脸懵逼,“你说有人找你说要开一家车行询问营运证怎么办理?”

师爷点头。

王养濂一脸迷惑,“有这玩意吗?”

师爷小声道:“明府,挖煤要□□,卖盐要有盐引,这搞车行的要个营运证不是很正常,关键是能创收啊!”

王养濂心动后婉拒了,“这不行,得请示朝廷才行。”

“这个好办。”

师爷掏出几张已经润色过的纸,“这是我从对方口中套出来的话,人家办车行已经计划好了,每辆车都有编号,通过编号可以查到车的主人何时购买等信息。”

“这家车行准备做公共马车。”

“车行那边想要我们规划几条路线,起点是正阳大街的百货铺,终点是四大城门,需要我们设定四条路线能经过最多的胡同。”

王养濂接过了纸,“这马车收价几何?”

“车行那边保证无论路途多远都是一文钱,但需要我们给个营运证,且京城只他们一个车行可以做这生意。”

“什么意思?就说这生意他们包了?”

师爷道:“我觉得这一点可以投同意,跟盐引不也是这样,一个城只能指定一个盐商吗?”

王养濂将纸放在桌面上,发出了质疑,“我同意又怎么样?我也没有权力做这个主。”

他要真是一方县令也就罢了,关键是他这个县令是在京城,上头有一堆可以做主的爹!

他说话算个屁!

“明府可以上报朝廷,若是朝廷允许,营业证还是会归地方衙门来发,哪怕户部会抽走一部分,还是会有一些留在衙门。”

王养濂心动了。

“你帮我写一道折子我送上去。”

他迟疑了一下又道:“将那车行的主人给叫来,我要问问情况。”

……

张氏紧张地拉着女儿进门,典史从早上忙到现在,人都已经麻木了,张口就问:“可是办女户?”

“是官老爷。”

“材料带来了吧。”

所谓资料就是户籍、证人之类,张氏为离异之人还多了个休书。

张氏的邻居王氏紧张走了过来,声音颤抖道:“官老爷,奴家为张氏作证。”

典史翻看户籍,再看了休书,立女户也不是没有条件,那就是年龄要满十八。

证人的作用是保证申请人不是不明身份的人。

翻看后典史在原来户籍上盖了一个章,红章上写着作废二字。

他抽出一份新的,拿起笔一边问一边下笔。

“姓名。”

张氏目光迷离,“张月娥。”

多久没有人问起过她的名字了,年少时手帕之交会叫她月娥,出嫁后她叫李张氏,被休后娘家无法容她,她搬出来改叫张氏。

似乎这就是她的名字,多久了,她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再叫这个名字了。

典史在户主后面写下这个名字,其他的照抄原来户籍上的。

“你是户主,家里还有谁?”

“还有一女。”

典史找出女儿的那份户籍,刚要抄写名字,张氏叫住了他,“我想给女儿改名,不叫招弟。”

典史手停顿,“改什么名?”

“张胜楠,楠木的楠。”

典史意外,还是帮着写了,一番弄完,他将户籍交回去,眼神负责道了一声“恭喜”。

张月娥含着泪不住道谢,又掏出银子塞了过去。

典史一摸有二两重,顺势收下了。

今日活虽然多,可每个来办事的都给了好处费,累积在一起也不是小数目。

这也是典史脸色虽然不好,还是态度温和的原因。

衙门办事收钱很正常,前朝开始衙门皂吏干活朝廷是不发钱的,发的那点米禄还不够养活一家人。

怎么办,当然是从来衙门办事的百姓手里刮油水。

几百年下来已经是一种常态,典史也没觉得哪里不对。

回去的路上,王氏不断向她贺喜。

“新律出来那天我家老头子就领着我家老大老二还有四五个侄子跑去大妞前面那一家将嫁妆搬回来了。”

“那一家可真不要脸,竟然还想占着大妞的嫁妆不还,亏还是个读书人家!”

“也是去得早,再晚一年嫁妆就被花光了,你是不知道,我给大妞陪嫁的那套银冠最后在那家新娶的媳妇房里找到的,这是把大妞的嫁妆当他们自己的了!”

王氏的女儿前年被休回家,理由是未生出孩子。

“我呸,我家大妞嫁过去那王八犊子就总去书院读书,几个月也不见回来一次,能生出孩子还真是见鬼了!”

“后来攀上高枝了,就休了我家大妞,想什么好事?”

“今天一早我家老头子带上儿子侄子去书院找人了,嫁妆是拿回来了,花在那鳖孙身上的银钱可没拿回来,还有他那一身衣服都是大妞出钱置办,拿回来便宜乞丐都不便宜他!”

王氏越说越高兴。

张月娥也向她道喜。

王氏说着又犯愁,“大妞那个不争气的丫头钻进了死胡同里,人安静了很多,也消瘦了很多,早知道就不依着她找个读书人,读书人负心人最多。”

张月娥停下脚步道:“嫂子,大妞年纪不大,也才十七岁,她也识字,要不您送她去学堂读书?”

“我们商行准备在城外开几家学院,也有专门收女学生的学堂,大妞是见识少被一下框住了,等懂的理多了,就明白过来了。”

王氏惊讶,“还有专门收女学生的学堂,我怎么没听说过。”

张月娥笑了笑:“我也是才听到消息,店里管事特意通知我们,说家里有孩子的可以送去学堂,作为员工孩子学费可以减半,正好我打算将胜楠送去,大妞要是愿意去,俩孩子正好做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