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8章(1 / 1)玄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高三蒙头干了十天每天都有七八分, 最高的时候甚至是九分,赚九分那天累得四肢酸涩,隔日手臂都隐隐作痛, 后来觉得不划算,这也太耽误第二天干活了。

至于赵廷文让他记下的分,去换分票的时候才知道, 他记得那些根本不作数,一天总共才10分,他记得那些分不过是给赵廷文做个参考。

不知不觉十天过去了, 等他爹带着他大哥来替他的时候, 他都忘记了这回事了。

“啥?回去,我不回去。”

高三使劲摇头, 出点力算什么, 这里吃得好, 他看中了一头犁, 嘿嘿, 一身是铁,不用想, 他就知道这个家伙放在田里面会有多好用。

摊贩那里犁就一百个, 换完了就没有了, 一百个听着挺多的, 关键是他们这里有一万多人呢。

要不是这个犁需要五百分, 早就被换完了。

好东西谁不知道,别人也不傻,一些大庄子早打算凑分买了,剩下的为数不多再不买就来不及了。

高三领着爹和大哥去看了犁,然后在高庄头带领下找到高庄的人挨个借分。

“唉?叔, 我分不够,拿来换罐头了!”

高庄头皱眉,“有多少给多少。多个犁对于咱庄是大事。”

就这样在高庄头的带领他挨个地撸分,再加上高三自己存下的很快到了五百分。

高庄头领着两个儿子高高兴兴去换了犁,然后去找赵廷文说换班的事。

赵廷文自然是无所谓换不换人,只跟高山说了一句。

“记分的事我找个人接手,你可以走了。”

高三很是失望,回家有什么好的,不还得在田地里干活,吃得还没有这里好。

然而不管他怎么说不想走都没用,高三递给自己大兄一个心碎眼神,然后被高庄头高高兴兴连人带犁拉回家了。

只是隔天下午高三又回到了门头沟这边,这回他带着自己弟弟一块过来。

赵廷文将手里的工作放下准备去放个水,刚出站着就看到昨日离开的人又出现。

高三搓了搓手挤出笑容道:“赵哥,我能回来继续干活儿吗?不要分,给口饭吃就行。”

赵廷文挑了挑眉,“这个啊……”

“倒也不是不行。”

……

张吉午巡视水库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个峡谷内干活的人比他前两日过来要多不少,可外面也没见少人。

“难道说其他县的人已经来了?”可还没到轮换的时候。

一问才知道这多出来的人是原来被家人替换服役的人,只为一口吃的。

被叫过来问话的监工笑呵呵道:“人家来帮干活也不能委屈他们,这分还是要给的。”

不过是多送一些货物过来,什么淋了雨的瑕疵布,纸质和印刷粗糙的《三字经,玻璃簪子都是畅销货。

商行这一次出动可是掏空了京城各个商铺的陈货。

这些在京城卖不出去,庄户人家可不在意,只能说货物没有找对市场。

张吉午面色凝重,“胡闹,这多了几千人,万一粮食跟不上,让人饿了肚子岂不是要出大事?”

监工自豪道:“大人您不必担心,这粮食暂时还是足够的。”

张吉午如何不担心,这可是京城脚下,真出了事谁都跑不掉。

他非要去检查粮仓,商行这边也拦不住,便随他去检查,张吉午这才知道粮仓就设在通州。

当下张吉午就坐不住了,骑了马就往通州跑。

他甚至没有进城,绕着护城河来到东城,然后看到了呼啸而来的蒸汽火车。

火车他不算陌生,这东西每天呼哧呼哧响,京城里凡是耳目灵通的都知道这东西。

他甚至还坐过,只是这车的速度太慢,别说赶不上骑马,连自行车骑快点都能超过它。

满京贵族没将这东西当成一回事,只当是个大玩具。

偶尔还赶个时髦来坐一坐,真有急事也不坐他,太耽误时间了不说,这车票还挺贵。

蒸汽火车慢慢停下,张吉午看到车头后面一车厢一车厢的粮食,估摸了一下不少于千石。

车旁边都是等待卸货的牛车,一打听全都是要往门头沟拉的。

张吉午下了马,跟随从要了粮探子,随手往粮袋中间靠底下一扎,抽出来一看是陈米。

这陈米看着还不像放了很久的,更像是去年的陈米,今年新粮还没下来,去年的米还称不上陈米。

他这突然动作把旁边的人都吓了一跳,不过看他一身官袍,也没人敢拦着就是了。

张吉午多扎了几袋,有些袋子里是黄豆,有些袋子里是金灿灿的玉米粒。

这玉米他也吃过,去年衙门的腊八粥就放了这个,还有冬日朝廷设的粥厂也放了,滋味还不错,是个好粮。

张吉午这一连扎了上百个袋子,连石块泥土都很少,说句可笑的话比官粮还要干净。

几节车厢都扎了一遍,张吉午将粮探子丢给了随从又上马往通州赶。

这事他不能不上心,这事发生在顺天府管辖内,真要出现上万人暴动,上面不知道会怎么样,反正他人头难保。

这是容不得他不上心。

粮仓一般设在城内,一来是人多汇聚,二来方便赈灾平粮价。

当然这是官方粮仓。

私人粮仓地方设置就隐秘了,有些狡兔十窟都很正常。

出乎他的意料,泰山商行的粮仓就设立在蒸汽火车站不远。

本来他以为来通州后要打听一番,说不定还得跟通州的泰山商行打交道。

等到了通州才发现,是个人都知道泰山商行的粮仓在何处。

因为泰山商行在这里建立了一个非常大的粮食中转中心。

没错,到了这里张吉午才知道,泰山商行的粮仓根本不在通州而是在其他地方。

他去看了粮食中转中心,少说有百万石粮食。

虽然其中有一半都是玉米,但张吉午也知道顺天府有不少人是没尝过米的滋味。

他也知道泰山商行胡乱来的依仗在哪里了?这是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

帝王的车架还没到济南府,就收到京城铺天盖地弹劾的奏章。

只翻了两个,皇帝就将奏章往旁边一扔,然后问一旁伺候的梁九功,“可有京城的密折送来?”

梁九功立刻躬身找出一盒子递上去。

皇帝揭开盒子上的密贴打开盒子取出里面的一本折子。

翻开后,留在京城的人记录了京城很平静,最大的热闹莫过于有一家听都没听过的学院自称自己发现了雷电出现的原理,甚至还能制造出雷电,已经定好了在六月初京城最大的书馆验证。

皇帝闻言看一向梁九功,“那你保存的灯呢?”

梁九功愣了一下,忙道:“放在后面马车里。奴才在这就去取。”

“不用了,只是提醒你好好保管。”

皇帝不再看密折,他跟这些人不一样,他已经知道了答案,有一种看破一切却不说的高深莫测。

他现在站在最高层,这些人站在最底层,他们做出什么他都不会惊讶。

又赶了两个月的路,御驾抵达了济南府,打发来迎驾的官员们,皇帝休息了一晚,没有急着赶路,先欣赏了一遍济南府的景色,尝了那闻名天下的泉水。

隔日便启程前往泰山。

梁九功有些搞不懂皇上为何只站在山下眺望,没有上山的意思。

晚间他服侍皇帝休息,皇帝看他吞吞吐吐,扫了他一眼,“有什么话想说就说。”

梁九功忙问:“陛下,明日可是要上山,要是去奴婢这就下去安排。”

“上什么上?歇息一晚,明日启程。”

“啊。”梁九功很惊讶,既然不上山,那特意过来绕一趟做什么?

皇帝说了一句像是解释,又不像是解释的话,“瞻仰一下秦皇汉武的伟绩。”

至于不上泰山,自然是不屑跟宋真宗排在一起。

他这泰山一旦上了,回头还不知道汉人怎么私下编排,说不定比宋真宗还要不如。

这些话他没必要跟一个太监说清楚。

离开了泰山,御驾加快了速度过了十日到达了黄河北岸。

皇帝忙着视察黄河工程,随驾人里有三十来个人也跟着忙活起来。

他们背着仪器,在河岸山脉平地测量,记录下来测量数据后,又计算黄河北岸的含沙量。

之后便脱离了御驾沿着黄河北岸一路往南。

皇帝派了一队人护送,巡视完黄河北岸后,他叫来了靳辅询问了下游置田工作。

“有人告诉朕,治河需要三步走……最重要的是上游种树固沙,爱卿认为这话有几分道理?”

靳辅沉思后回道:“此人颇有见解,臣与于大人在治水上有分歧,但都认同一点,黄河泛滥正是泥沙太多,若是能外河岸种树,固住上游泥沙,应是有成效。”

他认为此事对他治河无关紧要,皇上既然提起,应该是很认同这个意见。

皇帝点了点头,又问他迁徙的百姓开荒如何。

说起这事朝廷理亏,将下游百姓牵走,他们的良田在河道改后必然会淹没,淹没后无田还要去开荒旧河道留下的地方,也就是从原来的有田百姓变成了无田百姓还要给朝廷做佃户。

皇帝思索着要是换成贵妃会如何处理。

他无奈想到,要是她,大概会大手一挥给予足够的迁户费。

靳辅凝眉道:“今年春天,来了一批招工的人。不少百姓丢下刚开的田地跑了。臣听于成龙说徽州百姓也跑了不少,如今徽州十里地不见一人。”

皇帝闻言神色跟着严肃起来,召唤了纳兰容若,“性德,你领人去调查此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