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9章 三日尽拔军寨(1 / 1)皇三皮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19章 三日尽拔军寨

凤翔城外。

王景带着幕僚和亲兵,驻马停在一座高坡上,迎着朝阳的光辉,神色肃穆的看着成队的士兵从城门穿过。

临近六月,初夏的早晨已有几分炎热,溪畔的老槐树垂落串串雪白穗,细碎瓣随暖风跌入波光潋滟的浅滩。

青葱的野草被风吹拂,摇摆着叶片来回舞动,生机盎然的绿色映衬着金戈铁马,形成极其明显的反差,却又在天地间融为一体。

由远及近的金铁交击声,惊起藏身芦苇丛的鸟雀,扑棱棱掠过溪流飞向天际。

“咣、咣、咣……”

整齐沉重的脚步交织着战马的嘶鸣,构筑了一场肃杀的交响乐章,粗犷中又很有节奏感。

或许是眼前的场景勾起了王景的回忆,历经风雨的他脸上也不免涌现几分动容。

这个世道下,强大的军队是武夫们维持自己权力的保障,他们拥有的一切都要依靠武力获取。

崇尚武力是乱世中的武人们刻在骨子里的底色。

王景注视着下面的军队,良久之后感叹道:“我大周的精锐全都在禁军呐!”

一旁的幕僚接话道:“禁军确实都是精锐,但李都虞侯到底太年轻,又急着想要攻下威武城,就怕他……要吃亏啊!”

话音落下,又有将校附和道:“属下也和崔判官有相同的担忧,蜀地的道路复杂难走不说,几千人马的粮草运输也很麻烦,想要半个月拿下威武城,这时间太仓促了,属下觉得难度颇大。”

王景微皱眉头道:“有难度莫非就不打了吗?”

说话的将校知道自己失言,连忙告罪一声不敢再说。

王景摇头道:“难与不难,要打过了再说……让李都虞侯试试也好。”

对于第一次攻蜀的失败,作为老将的王景,心里其实是不太服气的。

当时他带着手下的凤翔镇兵,一开始是摧枯拉朽的态势,将蜀国驻守在陈仓道上的军队打得落流水。

若不是在威武城下遭遇了蜀国派来援救秦、凤的禁军,王景自认为拿下威武城不是太大的问题。

奈何自己带的藩镇兵马还是差了一些,不管是装备还是战斗力都逊色于皇帝的禁军。

说到底,就算蜀军的战力再怎么羸弱,但蜀国的禁军好歹也是整个国家的精锐,以一地藩镇的实力去对抗还是吃亏了些。

不过败了终究还是败了,王景纵然心有不甘,也只能无奈的接受现实。

就在这时,向训带人骑马上了高坡,他要在前锋部队出兵散关后,才能领兵前往秦州方向,以防提前惊动后蜀的军队。

“李都虞侯虽说还年轻,但确实很有能耐,去年他接手整顿禁军的事情,短短半年就能有这么大的成效。”

向训驾马来到王景身旁停住,看着底下庄严肃整的军队,忍不住赞叹一句。

王景不动声色,回道:“整顿禁军是经由李都虞侯之手,他对麾下的这些人马应该十分了解,由他亲自率领这些精锐作战,想来也能发挥出最大的战力。”

向训沉默片刻,轻叹道:“这次攻蜀调来了禁军不说,彰义军和永兴军也派兵参战,再加上王公手下的人马,已经一万余人,为了保障后勤粮草的运送,民夫役卒也有一两万人,若是再拿不下秦、凤……”

说到这,他住口不言。

但剩下的话向训不说,在场的人也都知道意思……第一次失败或许还情有可原,但这第二次朝廷已经给了足够多的支持,再打不过真就说不过去了。

……与此同时。

凤翔府的衙署班房内,昝居润正坐着奋笔疾书,他负责协调军队的后勤调度,以及攻下城池后安排人员管理,所以他暂时不需要到前线战场去。

但昝居润除了明面上的差事外,还肩负另一项皇帝交代给他的任务,那就是将攻蜀的进展事无巨细的上报。

皇帝可以不插手将领们的具体指挥,但他必须要知道仗是怎么打的,最后不管是胜了还是败了,皇帝心里自然就清楚谁有功谁有过。

没一会儿,昝居润便写好了奏书,他仔细检查了一遍,确定所写的东西没有疏漏。

虽然他不参与作战的决策,但商议军务时他也在场,关于军队的作战计划他自然清楚。

昝居润检查完毕之后,喊来了等在门外的随从,让其将奏疏交由军驿快马送往东京。

……

凤翔府到大散关的距离不算远,李奕率领军队一路急行军,在当天傍晚便抵达了散关。

他下令就地扎营休息,并没有第一时间急着安排作战的军务。

而是先把负责驻守散关的那一支凤翔镇兵的将领喊来问话。

等对方来了中军营帐,李奕也没有过多废话,径直开口问道:“目前陈仓道上蜀军的动向如何?驻扎有多少人马?具体的位置有没有探明?”

打仗的事情容不得含糊,就算李奕再有自信,但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可以在战略上蔑视蜀军,但却不能在战术上轻视敌人。

来汇报的小校自然也不敢怠慢,一五一十的说出了自己知道的情况。

随后,李奕便把麾下的将校召集起来。

一个骑兵指挥使,六个步兵指挥使,外加一个王景派来的军校张建雄,以及李奕的亲兵指挥使李汉超。

这次出征跟他一起来的义社兄弟里只有李汉超,因为其他兄弟都有自己的军职,李奕并不能随意调动他们。

诸将陆续来了营帐,纷纷抱拳弯腰执军礼:“拜见李都虞侯。”

随后诸将按照地位高低前后站成两列,注视着李奕等待训话。

李奕扫视了众人一圈,这里除了张建雄之外,剩下的将校他都很熟悉。

毕竟去年是他亲自负责整顿的禁军,这次带的又都是殿前司的人马,这几个指挥使的名字他都能随口喊出来。

李奕直截了当道:“等明日后勤粮草准备妥当,后天全军出散关,沿着陈仓道进军。”

“诺!”众将称是。

李奕微微颔首,沉吟道,“自散关到蜀军的前方军寨,只有一条路好走,我军要以最快速度拿下蜀军八个军寨。蜀道狭窄、不好屯兵,各个营寨面积有限,想来兵力不会太多。我决定以两个指挥在前,轮流进攻,主力押后,逐次推进……”

当即有人出列说道:“末将愿为前驱!”

说罢又有人跟着一起出列请命。

李奕见状满意的点了点头,这帮人平时看起来还规规矩矩的,但真打起仗来倒是个个争先……这自然是好事,不怕打不过,就怕不敢打,要的就是这股敢打敢冲的劲头。

不过前边的军寨只是据点,起到预警和缓冲的作用,兵力不多而且分散成八个,各个击破没太大难度。

最重要的还是保存实力,应对后面蜀军的阻击,以及攻打威武城的硬仗。

李奕抬起手下压,众人当即噤声,他这才开口喊道:“第一军第一指挥指挥使王常功!”

“末将在!”一个身材魁梧的汉子面带喜色的应声出列。

李奕点头道:“蜀道狭窄大部队无法横向展开,一次排不下太多人马,就以你第一指挥的人打头阵……”

说着他又看向王景派来协助的张建雄,“张军使,前次攻蜀是你攻下的黄牛等军寨,此战你率五百陇州屯兵跟在第一指挥后面。”

“末将领命!”张建雄出列道。

李奕语气严肃起来,沉声道:“你二人率本部人马前后部署,交替进攻,轮换休息,力争五日内将黄牛等军寨逐个拿下。”

王常功信心十足,当即保证道:“不用五天那么久,三日内一定全都拿下,打不下来末将提头来见!”

张建雄也不甘示弱道:“末将也是这么想的,黄牛等营寨位置险要,虽然难攻,但面积规模不大,一个营寨顶多驻守一百余人。而且军寨的防御也很弱,只要能带人冲到近前,很容易就能攻下来。”

“好!”

李奕自然不会打击手下人的自信,只要能完成自己交代的任务,怎么样都好说。

眼见王常功和张建雄已经捞到打头阵的差事,其余将校自然也都有些跃跃欲试,大伙儿老远从东京出征,就是为了赚军功的,心里怎么会不着急。

李奕也瞧出大家的心思,随即又道:“前方斥候已经探听到消息,蜀军前段时间已经向秦、凤增兵不下万余,后面还有好几场硬仗要打,只要诸位戮力作战,立功的机会很多。”

“大伙儿立了什么功劳,我自然也会帮你们一一记着,等班师回朝,我会向官家给大伙儿请功的。”

众将这才安静下来。

接着李奕又下令七个指挥,以及陇州屯兵的两个指挥,挑选一百余名身手矫健的士卒,组成前锋中军的值守亲兵,让李汉超统领。

此番出征李奕也带了近百名亲兵,他从麾下各指挥挑选人出来,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保护自己。

而是让这些军士承担传令兵的任务,从各指挥挑人出来,他们都互相认识,来回传达军情命令也放心些。

众人聚在中军营帐里,李奕也不过多啰嗦,很快就把作战计划和人员分工安排好,最后又让王常功等人复述了一遍军令。

接着便让众将各自散去准备。

……

两日后,前锋部队拔营启程。

禁军七个指挥加陇州一千屯兵,四五千人马一字排开,井然有序首尾相接。出大散关向蜀军的第一层防御前进。

而凤翔节镇的官吏也带着民夫役卒押送粮草紧随其后。

一时间陈仓道上浩浩荡荡,卷起烟尘遮天蔽日。

俗话说,人一过万,无边无沿。虽然前锋部队只有数千人,但连在一起的气势,抬眼望去颇为壮观。

刚出散关的时候,道路还算宽阔,大伙儿的情绪还比较高涨。

不过随着行军的深入,翻过了秦岭隘口,两边的高山连绵起伏,队伍行走在山谷间,视线全都被一望无际的大山挡住,让人逐渐生起一股莫名的压抑。

陈仓道的主路沿着嘉陵江的流向延伸,山路与河谷有很大的高度落差,上面的路差不多能并行两架驴车,而下方则只能沿着河床走。

不过现在已经到了涨水期,奔腾的嘉陵江水咆哮而过,时常会侵袭到河床上,勉强可以走但要小心谨慎。

军队紧紧靠着山壁一侧前行,另一边留出了小半空间防止拥堵。

整个队伍前后连绵延伸数里地,根本走不了太快,一天下来只能行军四五十里。

两边山势高耸,早早的就把阳光挡住……太阳下山得很快,不过酉时就得扎营安寨。

趁着落日的余晖,将士们赶紧取水做饭,用河床上找来的石块堆成简易的灶台,倒是省了挖坑的麻烦。

大伙儿各司其职,有人拾柴生火,有人打水烤饼熬汤……若不是有刀兵铁甲在侧,乍一看还以为一群人在野餐似的,不过几千人的野餐又有点离谱。

李奕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望着将士们忙碌的身影,心里却在惦记着作战的部署。

黄牛等八个蜀军的前沿营寨不是多大问题,稍微点时间很容易就能拿下来……要是连几个营寨都打的吃力,那还不如趁早撤兵回去洗洗睡吧。

李奕主要考虑的是打下黄牛等军寨后的事。

想要进逼威武城,必要先过黄谷,据说那里有蜀军活动的迹象,黄谷的地形险要,万一有埋伏的话那就麻烦了。

不过李奕转念一想,黄谷虽然适合伏击,但根本没法屯驻大军,留守个几百人都够呛,后勤的压力实在太大。

第一次攻蜀失败,蜀国就算有了防备,但想来不会长时间把精力耗在黄谷……何况黄谷西边还有军镇唐仓,距离不远,蜀军就算想要长久防守,把兵力布置在那里最合算。

如果按照常理来说,黄牛等军寨是起警戒作用,一旦受到攻击,情报传到唐仓镇,蜀军能有足够时间反应,并且派人扼守黄谷……想到这里,李奕突然生起一个大胆的想法。

他越想越觉得自己的计划有搞头,当即让李汉超把诸将喊来商议。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