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九章 宋师襄逃离(1 / 1)吃西瓜的狐狸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波攻击宋师襄的弹章,当然来自于安远侯府,作为一个传承二百多年的武勋侯府,他们有些门生世交是理所当然的,安远侯府提出请求,门生世交们自然会相助。

而且,《大明新闻报》连续两期的头版头条,都是攻击宋师襄的现成子弹,根本不用他们费心思找证据、罗织罪名,一个风闻奏事就可以了。

风闻奏事到底有多大威力呢?

宋仁宗“发明”的“风闻奏事”制度,允许谏官根据道听途说来参奏大臣。此例一开,台谏官员与执政大臣势如水火,而皇帝却在一旁偷着乐,起到分而治之的作用。

到明代“风闻奏事”的举报人,不但可以根据传闻进行举报,不必拿出任何真凭实据,甚至都无需署名,直接匿名搞事。

更加可怕的是,科道言官若想弹劾政敌,对方却毫无把柄,甚至连流传的黑材料都没有,那该怎么办呢?

很简单,自己写个小报派人传扬一下,或者直接搞大字报“揭帖”,贴到官署衙门口,然后拿来作为攻击对手的材料。

至于这些材料是真是假,科道言官们可没有义务分辨,反正言官的性质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有诽谤罪,敞开了制造素材,胡说八道,疯狂攻击便是。

第二波跟进弹劾宋师襄的正是他的督察院同僚们,实际上由于这些家伙在六科有熟人,他们的弹章后发先至,更早被送到通政司。

大明朝廷的上书制度是:奏疏首先送交六科,由六科给事中审核,确认奏疏文体合格、内容详实、未曾违反体例后,六科会誊抄一份奏疏留档,已备将来查阅,而后将奏疏原件送往通政司。通政司再转发内阁、六部、三法司,并汇总成邸报定期刊发至两京一十三省、九边、各总督、巡抚、布政司、提刑按察司、都司、卫所以及各府州县衙门。

这套制度确保无论繁华的京师、江南或是偏僻的九边、云贵官员,都能了解到朝堂大事,而且由于邸报的刊发,各地士绅也能清楚朝堂之事,使得信息渠道畅通,上情可以下达。

在这套制度之下,宋师襄被弹劾一案,大概一个月内就能传遍整个大明。

这还是以往,如今有了发行量更加巨大,可读性和粘性更强的《大明新闻报》,这个速度会更快,而且知道的人也更多,甚至宋师襄的大名将会成为街知巷闻的笑话。

南居贤坊.宋府。

宋师襄困坐书房,愤怒、狰狞、失落、绝望、迷茫等表情不断在他脸上交替变换。

面对众多弹章,宋师襄只能按照惯例,上书自辩并称病回家等待消息。

当然宋师襄也尽了最大努力,请动许多同僚替他上书辩驳,但效果并不明显,因为报纸把他名声搞臭,导致他成为标靶,各路人马都想踩一脚。

除去安远侯府一方和督察院看他不顺眼的同僚之外,甚至连东林党内部都有不少人偷偷上书弹劾他。这些人跟他没什么恩怨,也不纯粹是落井下石,主要是觉得他道德败坏,并非正人君子,损害了东林声誉,因此想将他这个“害群之马”清理出去。

东林内部互相攻击,并不是什么稀奇事情。

东林党包括以前的齐楚浙三党,以及后来的阉党,都只是松散的“朋党”。各党成员有因为政治理念加入的,有性格相投加入的,有同乡同科加入的,也有纯粹为了升官发财加入的,还有看到某一党势大投机加入的。

各党成员都很复杂,加盟的目的也是千奇百怪,总之大明的党绝非后世的“政|党”组|织很松散,没有政|治|纲|领,也绝不是统一发声。

甚至势如水火的东林中人和阉党中人有些还是好朋友,他们会联合弹劾其他对手;也有东林中人发起弹劾,却发现反对者竟然同为东林中人……所以,宋师襄被东林之人弹劾毫不稀奇。

宋师襄正在发愁,下人来报:“老爷,方有度、庞尚廉、宋祯汉、李应声、李乔仑、胡良机几位大人来了。”

“哦,快请。”

宋师襄立刻吩咐,随即他猛然起身,道:“不,我亲自出迎。”

这几人跟他是同年、同乡,关系最为要好,尤其是现在无数人正对他落井下石,这几位好友还愿意前来见他,这简直是雪中送炭,不由得他不激动。

“一衷,你有何打算?”

到了这步田地,大家也不绕圈子,一见面工科给事中方有度就问道。

宋师襄摇头苦笑:“除了上书自辩,等待消息之外,我实在想不到别的办法,诸位兄长可有法子帮我渡过难关?”

方有度与众人对视一眼,缓缓道:“我这里倒是有个法子,不知一衷可愿听之?”

宋师襄已经无计可施了,听到这话立刻喜道:“芳淑兄快请讲,在下洗耳恭听。”

方有度点头道:“其实说来也简单,你被那柳家小儿污蔑,清名受损,为今之计只有离京避风头,方为上策,一衷意下如何?”

“离京?”

宋师襄一下愣住了,他中进士后在外任知县三年,好容易卡位成功,回京做了清贵的御史,如今离京岂非前功尽弃?

而且,御史位卑而权重不说,一旦任满九年政绩卓著者可以连升七级。相当于由正七品直接升到从三品,有资格任小九卿,这种有权势有前途的官位,一旦舍弃再想重回这等位置,也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

但是,宋师襄知道方有度是真心为他着想,现在离京还只是道德问题,多少能保住一点颜面。要是等到王崇孝被押解进京,那他还可能被扯进“王崇孝贿|赂柳昭”案之中。

到那时,非但颜面难保,甚至有可能丟官!

方有度点头道:“不错,就是离京。中书舍人汪文言向来急公好义,有侠气,我与文言兄有几分交情,这几日与他说起一衷之事,请他相助一二。文言兄久在内阁,知道各地缺员任补,如今正有山东兖州府济宁州同知出缺,若是一衷愿往,文言兄愿意为你谋之!”

兖州府济宁州同知……一听这个官职,宋师襄脸上的失望几乎掩饰不住。

济宁州知州才是从五品,同知只是个正六品的小官,虽然看起来比七品的御史高两级,但他可是京官,还是前途无量的清贵御史,外放只升两级,这等于是贬官啊。

方有度看着他笑了笑道:“一衷不必失望,那济宁知州年老体弱,已经上书告老,预计秋天就会离任。到时这知州必是一衷的囊中之物,如此以来,等于一年连升三级,并且能主政一州,全力施展,岂非因祸得福?一衷又何必悲伤?”

“哦,果真如此?”

一年连升三级也算不错,这个速度比在督察院熬九年,然后升七级还要快。而且济宁州处于大运河咽喉,繁华富庶极易出政绩,作三年知州之后,再升个四品知府并非难事,这个升官速度绝对不比当御史差,况且在州府为官,天高皇帝远,束缚也少些,比京师里自在很多。

一番自我安慰下来,宋师襄愉快的接受了这个官职。

“一衷能想得通,那再好不过了。”

方有度等人都松了一口气,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个好消息,因为报纸上只猛攻宋师襄一人,宋师襄离京就等于认输,然后他们再怂恿泰宁侯府向安远侯府认输服软,这件事就能摆平,而他们却能安然无恙。

随即,方有度道:“不过,文言兄哪里还需要五千两打点上下,一衷可有难处?若是银钱不趁手,我等愿意相助。”

五千两虽然是个大数目,但对于宋师襄来说还不算大事,这笔跑官的银子肯定要泰宁侯府出……

汪文言办事效率极高,几天时间就已办妥宋师襄调任之事,宋师襄在京师多待一天都是煎熬,接到调令立刻收拾东西走人。

这天宋师襄一早上路,马车一出坊门转上大街,就见无数车马、轿子向着西边的昭回靖恭坊而去,车中轿中香风阵阵,明显女子居多。

宋师襄即将履新,心情不错,也有空管闲事了,问车辕上的长随,“这是出了何事?怎会有这么多女子出行?”

长随下去稍微一打听,脸色怪异的回来禀报:“回老爷,今日是宛平、大兴二县县试,这些女子是来看热闹的。”

宋师襄微微皱眉,道:“县试有甚热闹可看?何至于此?如实讲来!”

长随看他不耐烦,只得硬着头皮道:“那柳冲今日考大兴县县试第三场,这些女子都想见见写出‘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柳三郎是何等风采,”

“够了!”

宋师襄铁青着脸,猛然打断长随的话,一捶车厢,道:“速速出城!”

心中却疯狂咆哮:“柳冲小儿,本官与你势不两立。你给我好好等着吧,待我回京之日,便是与你算账之时……”

在宋师襄逃也似的出东直门时,柳冲面对数百上千名莺莺燕燕,翠翠红红的围观,也恨不得逃离大兴县衙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