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玄子说:“是啊,在江州刺史走后的第二年五月,乡间流行瘟疫,备受饥寒煎熬和折磨的陶渊明到了九月菊花盛开的季节就病故了。”
“师父,他这样做又是何必呢?隐士存在的价值何在呢?”燕玄飞问。
元玄子说:“隐士是士之不仕者,虽然只是少数,却能代表人对自由独立生存的理想追求。”
“何谓自由?”燕玄虎问。
元玄子说:“自由为意志自主,是人永恒的追求之一,是不可剥夺的权利,是国家行动的最大的也是最后的界限。自由是一切价值的价值,是人的本质,也是人格的体现。”
师徒几人正在感叹嘘唏,忽然听到有人却幽幽地说:“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当选择变成必须实施的权利的时候,自由对于人来说无异于刑罚。”
他们掉转身体去看,竟是那个刘居士,她不会是如影随形吧。
“你怎么又来了?难道要跟我们一路吗?”燕玄飞不客气地问道。
“不得无理。”元玄子上前制止,并对刘居士讲:“你想说什么?”
刘居士此刻也不打稽首,也不讲跟来的理由,她顾自说起来:“元道长,我听你们讨论陶渊明和自由意志,忍不住也说两句。现代人早已丧失了自由意志,现代人都是奴隶。卢梭在爱弥儿中指出:无论何物,只要出于自然的创造,都是好的,一经人手就变坏了。我们所有的智慧,都摆脱不了奴隶的偏见。我们所有的习惯都在奴役我们、束缚我们、压制我们。文明人从生到死都摆脱不了奴隶的羁绊。我之所以对道教有兴趣,并不是迷信神灵保佑,而是对大道的核心精神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非常认同。成仙也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在天上飞来飞去,而是心灵达到了清净无我,为而不争的至真境界。”
燕玄飞看到这么一个不速之客居然胆敢在师父面前班门弄斧,指手划脚,她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直接走到刘居士面前说:“人永远脱离不了自己类,人群尽管压抑人,但离开人群又会如何?尼采到最后疯了就证明了这一点。个体反抗群体之旅,必定是一条悲剧之路。你可知道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马克思说过一句名言人在本质上不是固定的抽象物,而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刘居士也不甘示弱,她反驳道:“对灵魂的坚守,对自由的追求,对物质欲望的超越,成就了人的尊严。马克思除了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以外,还说了: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同时前进一步,随着文明而产生的社会为自己所建立起来的一切机构,都转变为它们原来的目的之反面。这就是异化。科技越发达,人越异化,越没有人格和尊严,以至于沦为自己亲手创建的人类社会的奴隶,而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燕玄飞说:“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所谓的自由、人格与尊严都是以死亡为垫底的,勇敢是灵魂的忍耐。异化不在本体之内,价值不在本体之外。本体与社会发展无关。本体是道,不增不减,不生不灭。问题在于,人很难找到本体。”
听到这里,燕玄虎接过话头,说:“因此,人需要修行,修行的终极目的是找到本体,与道合真。”
刘居士见两个年青的师兄妹又在一唱一合,围攻于她,便站起身来,说:“孔子未见好德如好色者,我是凡人,更是从未见过一位所谓的大德。你们道教,旨在奉天行道,本道立教,尊道贵德,利物济人,依我观察,也不过是停留于古人的书籍之中。目前世界,还有哪位道人能做到本自然之妙理,阴阳合德,无为而无不为,无有而无不有,通造化之奥妙,与天地合一,进入全真境界,以净化世人、圣化世界为最大乐趣呢?告辞!”
看到刘居士打算拂袖而去,燕玄虎和燕玄飞非常开心,赶紧走吧,瞎掺乎啥,佛在面前不识佛,本是心中无佛,还说世上都是假佛,怪谁呢。
“站住!”元玄子对着她的后背说。
“您同意我和你们一起走?”刘居士兴奋地转让身,眼里闪出激动火花。
“你骑自行车带我一起走,你行吗?”元玄子问。
“我行!”刘居士一口答应。
两位徒弟在一旁暗笑,就她那样的绣花枕头,别说带一百多斤的大活人,就是自己单独骑,不到一天功夫就累得腿抽筋了,到时还不是灰溜溜地脚底抹油,悄悄滚蛋了。
“我们现在去吃饭。”元玄子对所有人说。
一行人吃了简单的素餐,刘居士骑上自行车带着元玄子跟在两位道人的后面,艰难地向九江庐山骑行。那两位年青的道人又格外地骑得飞快。
庐山又称匡庐,一度称为仙庐。庐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洞灵真天,为道教36小洞天中的第8洞天,庐山虎溪是五柳先生隐处,为道教72福地中的第47福地。
明代文人张率游历庐山时曾赋诗云:庐山到处是浮图,若问凡家半个无。只因渊明曾好酒,至今有鸟号提壶。在张率的笔下,庐山是道士的胜地,僧人的净土,庐山还有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教,可以说是:一山藏六教,走遍天下找不到!
综观庐山的宗教历史,佛教起于东晋的慧水、慧远、迭摩多罗道教源于三国时的董奉、南朝的陆修静,庐山成为佛、道两家在南方的中心。此后一千多年,庐山寺庙鹊起、道观林立,兴盛时期,寺庙多达360余所,宫观200余处,一时间,山上山下,袈裟浮动,峰巅季谷,云帚摇曳。
三国至南朝时期,庐山出现了不少道观,名道董奉来庐山隐居,精于内外丹功,擅长使用丹符,构筑董奉馆和太乙观,开展斋醮占卜之类道术以宣演道教东晋道人葛洪在东古山观音岩修仙养道,炼丹养性南朝道人陆修静自大明五年在庐山金鸡峰下构筑太虚观,修道7年。此外,还有康五观、祥符观、景德观等,营造了一种“以神为体,以空为宅,如波涵月,道合无为,求问真宅”的寡欲虚静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