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和以往不同的是,边境哨站管理部门这次送来的,不是拖家带口的戍卒,而是没有带家眷的两千新兵。这是因为这段时间出现战损的哨站太多,以至于北原地区的罪犯不够用了,只能花钱征募志愿者去戍边。
绝大部分受损的哨站,提交的战报都是真的。他们是真的受到了魔物的袭击,损失或轻或重。这是因为与北原地区接壤的极北魔物圈范围扩张,出现了魔物潮。
以往遇到极北魔物圈范围扩张的情况,北原军都会把大量部队调到北部边境,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大规模魔物潮。可是这一次,北原军的所有在编部队都按兵不动。
这是因为程怀甫钻了边境哨站制度的空子,以“调集部队去边境驻扎,不如直接加强哨站兵力”为由,直接提高了所有哨站的驻军规模,还趁机又抽调出一些部队,强制接管了十几个哨站。
由于程怀甫利用边境哨站驻地大肆扩军,哨站的补充兵需求和弹药补给需求量骤然增大。为了减轻后勤压力,边境哨站管理部门只能暂且取消掉戍卒必须带家属一起去戍边的强制要求,只把戍卒本人送过去。
这个变化打了文枢一个措手不及。他提前给这些戍卒家属建好了住所,结果却没有家属来。这样一来,他手里就压了一千套房子。幸好现在沙口镇的发展速度飞快,外来人口大量涌入,住房紧张的问题逐渐突显,原本不值钱的房子,价值变得越来越高。
一些人从中看见商机,想要搞房地产生意。然而此时房地产生意已经被文枢垄断,他不可能让别人插手。就算通过了产业注册申请,身为镇长的他,也不会卖地给这些人的。虽然不会卖地给他们,但卖成品房还是可以的。
既然是卖成品房,文枢的目的肯定就是赚钱,不能像之前卖给军属房子那样,只赚很少的钱。现在一套标准的“军属房”,在沙口镇的售价已经涨到了12块金圆,而且目前还在涨。房价越涨,买的人就越多。其中大多数买房的人,都是想等房子升值,然后卖掉赚钱,只有少部分人是真的想买房子住。
文枢不在乎买房人是什么目的,也不在乎他们手里的房子能不能卖出去。他只在乎自己手里的库存房还有多少,该怎么卖才能赚最多的钱。
除了搞行业工会,搞房地产,搞军队建设之外,文枢还在忙三件事。其一,自然是修铁路;其二,是花大价钱雇了专业人才,在沙口镇境内探索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其三,就是在沙口镇开设现代化工厂。
文枢修建的铁路,是从沙口镇到天井镇,所有费用由他一人承担。既然修铁路的钱是他自己花的,那么这条铁路自然也就归他管。铁路的出现,必然会对沙口镇的运输业造成冲击,曾经垄断沙口镇运输行业的沙家损失最大。
沙家不希望文枢的铁路公司通过行业公会的注册,然而在这件事上,陈家与佟家都支持文枢。文家的5票,加上陈家与佟家的各3票,刚好是11票。其他家族不想在这件事上得罪文枢,所以也都投了赞成票。沙家见所有人都赞成,自己反对也没用,为了不得罪文枢,他们也只能投赞成票。
探索自然资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很大的耐心。为了加快勘探速度,文枢同时雇了五支勘探队,可惜目前还没有成果。
至于现代化工厂,目前只有文枢一个人能干。因为建工厂需要地皮,想买地皮必须找镇长。镇长是文枢,为了垄断沙口镇的现代化制造产业,他是不可能把地皮卖出去的。
目前,文枢已经开设了两座工厂,一座是罐头制造工厂,主要生产水果罐头和肉食罐头,也会生产谷物罐头。另一座是玻璃制造厂,主要生产建筑用玻璃,也可以生产其它的玻璃制品,比如说玻璃杯。
这两座工厂,是文枢从天井镇买的。它们原本属于杨家,在之前杨家被卖的事件中,被人低价收购。后来因为经营不善,濒临倒闭。文枢趁机买下了这两座工厂,又把所有的技术工人雇下,将工厂搬到了沙口镇。
至于工厂原址,文枢低价卖给了两个佣兵团做驻地——说是低价出售,其实就是走个形式。这两个佣兵团都是文枢出资组建,每个佣兵团由二十个从未在天井镇露过面的人类BOT负责管理。
因为这些人从来没在天井镇露过面,大家也不知道他们是文枢的人,再加上他们的规模很小,所以并没有引起天井镇佣兵议事会的警觉。
这两个佣兵团的任务有两个。其一是在天井镇周边的村庄招募老实的农民入伙,充当劳动力;其二,是假装北上狩猎,实际上却是绕个大圈子,在天井镇猎场的东部与文枢的人会面,接收一定量的魔物素材,拿回天井镇去卖。
他们出售魔物素材的对象,文枢早就已经安排好了,就是当初梅玉儿为他选的那两个老实商人。每个佣兵团对接一个商人,在保证不亏损的前提下,让他们赚钱发展,最好是让他们对自己产生依赖性,就像洪伯宇和那两个野心商人依赖文枢那样。
他要对这两个老实商人实现完全控制,让他们成为自己在天井镇的桥头堡。他们的实力越强,今后文枢进驻天井镇时的阻力就越小。
一口气要做这么多事情,这段时间文枢自然是很忙的,甚至忙到无瑕去教书的地步。而说起教书,就不得不提到文枢这段时间对教育方面的投入了。
自从军属们搬到沙口镇来住,军属子弟的上学问题就被提上了日程。军属子弟的数量众多,仅靠教塾现有的师资力量,是不可能满足其教育需求的。过去学生少,文枢可以在教师的选择上吹毛求疵,要求能力和品格都得好。
可是现在,为了满足突然暴增的教育需求,文枢不得不放低标准,从外地招募大量的老师到沙口镇教书。他在沙口镇建了三所五年制的正规小学,规定了入学标准。为了节约时间和精力,文枢直接从南竹书院青松城分院的小学部购买教材,供学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