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七章 乱起(十六)(1 / 1)品涩居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果真是……乌合之众啊。十八人在一刻内击溃三百余众,怎么吹都不够哪。

李惟倒是没怎么看重这些,换句话说,对于这样的结果,他并不吃惊。在他看来,乱民之所以以“乱”名之,便是因为其的本质乃是因乱而起,没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没有能一呼百应的主脑人物,没有可待实现的终极目标。这样松散的组织但凡遇上棘手些的敌方,只要不能一个照面便奠定胜局,便一定会溃不成军。

想想看,宋(南、北宋)末及明末的军队,遇上来自北方的蒙古(女真)军队,可堪一击?完全是被吊打的节奏。何以至此?军备、军人素质固然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凝聚力,或者说是向心力。

一个人若是无欲无求,定然是毫无斗志的。

军队亦如是。

乱民更如是。

就拿本次民乱来说,只要官府应对得当,本可在第一时间平乱成功。错过了敢佳时机,当雪球越裹越大后,倒似再难应付了。

其实不然,这些最先因一饭之诉聚集在一起的民众说到底只是一时义愤,说的通俗些便是心血来潮,因为种种因素使得聚拢的人数越来越多,貌似声势浩大难以平定。但这些天顺风顺水、就便是官差也闻风而散的乱民只不过是金玉其外罢了,根本没有经历过战斗的考验,名副其实的乌合之众。

这样的对手,战而胜之,原在情理之中,没什么可炫耀的。

李惟倒是很淡定,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落在别人眼里,逼格满满哪。

这不怪他,后世的战争大片场面恢宏,很是能还原历史事件,像这般小范围的“群殴”,实在是毛毛雨啦。更何况,他又没在现场,不曾亲身感受,如何能心潮澎湃?

嗯,后者是关键。

他关心的反而是钟敏会武技这件事。大黑牛的武力值他大概心里有数,若是拿那些穿越三国的戏码作评,怎么滴也在八十以上,甚至更高。说来奇怪,江南人士身材普遍不高,若李惟这般(一米七五)已属难得,更何况是牛冲这种过了一米八的身高,鹤立鸡群哪,颇显异类。话说大黑牛平日里倒是低调的很,不显山露水,但一旦临敌遇险,便似换了个人,卧似一棵松站似一棵松不动不摇坐如钟……咳,这种时候不适合唱歌……总之,所谓大宗师,大抵就是这等风范。

还有李能,学的居然是硬桥硬马的外家拳,这还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啊。

哎,李大郎君表示很郁闷。您想哪,就连那个瘦弱如马猴的钟敏也是一好手,假以时日便是妥妥的高手,这……太打击人了有没有?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那世的李惟人生第一次看的小说是《雪山飞狐》,叹为观止;人生第一次赚钱,和表弟、妹捡废铁赚了六角钱,买了一册连环画,《射雕英雄传》第三册,花了五角二分。中学阶段,学习之余,金大侠的文字便是他的精神食粮。

每一个少男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一如每一个少女心中都期盼着一个白马王子。

曾几何时,李惟与三个同窗好友于学校后山焚香磕头、义结金兰……多年以后淡若素菊、难得一见。那一年,他们十四岁,正是青春飞扬不羁时光。当然,免不了模仿港台电视剧切磋切磋武功,嗯,华山远了些,否则可以论论剑。

他一度是个武侠迷,所谓金梁古温黄,查先生自不用说,他还是温迷。有那么几年,他疯狂地购买温氏书籍,为此很是用了些银子。可是,这完全是个光挖不埋的主啊,吸粉无数,挖坑无数……哎,说多了都是泪。

说到底,温公公才是大内高手啊,“太监”界的鼻祖,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俱往矣,那些美好的回忆终究会渐渐淡去,当有天他猛然发觉自己的腹部多了些赘肉,才喟叹中年的消然而至。

人生匆匆,所有好或不好的都将成为记忆,最终被历史尘封。

没想到的是,人生竟然可以重来,虽然这是完全不同的旅程,但从中年折返回少年,这种感觉……很奇妙。

融入,需要时间。幸好他是个随遇而安的人,也是个习惯自我消化的人。前世之事不可留,想来这回是真的回不去了,那便经营好这个时空的生活吧。

这两个多月来,其实是很梦幻也很科幻的。他在不经意间“被逼”做了些扬名立万的事,居然成了不大不小的名人。

从白痴到才子,这剧情反转的让人摸不着脉络哪。不过,这个时空的人们似乎很容易就接受了他的解释:癔症十年,其实是全身心读书求学问的三千多个日日夜夜。他的横空出世,最合理的解释是谪仙人下凡。子不语乱力怪神?不,这是个信佛的国度,没什么是不可能的。

文会、遇刺、飓风、水灾、暴乱……这些日子,实在是太过刺激了。

为了让生活稳定些、日子惬意些,他做了些事,如《赈灾条陈》,如“城管大队”,如调粮抑市,所有这些,都只为了一个目标:尽可能的少死些人。

那日,他在城门见到从四面八方瑀瑀而来的灾民,在城外见到混浊河水上的浮尸……心情无比沉重,自己或许可以做些事的。

或许可以做的多些。

运粮队返城,市面上出现了平价粮食,民心似乎稳定下来。但许多人仍在观望,如受到乱民冲击的不法粮商,如但求自保、尸位素餐的方县令……

对于方诜、方伟父子,典型的有头无脑型,李惟表示呵呵。哦,还有那位方倡,刺史大人的公子嘛,妥妥的富二代,绝对的大坑,那场街头刺杀案怕是与他脱不了干系。可若只是因为争风吃醋便摆出这么大阵仗,又似乎太过荒谬了,想不通。

之所以频频出手,李惟只是为了圆李烨的“仕途梦”,让他这个不入流的小吏能博取些拿得出手的政绩。无奈的是,种种谋划,始终得通过方诜。

他可不想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风和日丽的多好啊。

有现实案例摆在这,十八人将三百多乱民打的抱头鼠窜,说明什么?乱民再多,只不过是数字的累积罢了,只要把拳头握紧了,迅猛一击,定可一举击溃。

李惟提出了一个在他看来切实可行的方案——将如皋县所有可征调的武装力量收拢统一指挥,差不多有七八百人吧,足够了,主动出击,乱民不是成伙结群的嘛,正好可以逐个击破。

《孙子兵法·虚实篇》有云:“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什么意思呢?是说自己兵力集中于一处,敌人兵力分散于十处,这样,我就能以十倍于敌人的兵力打击敌人,造成我众敌寡的有利态势;就能做到以众击寡,那么与我军直接交战的敌人就少了。

李烨被说服了。对于李惟的忽然开窍,简直是多智近妖,他已麻木了,见怪不怪。

方诜可就觉得太奇怪了,对于李烨,这个往日没什么表现的下属,在对方名目繁多的礼物攻势下,平素倒也会给些脸面。但这些日子,这个大盐商也太会来事了,就赈灾事宜提出了不少建议,条条款款有理有据,叫人不得不信服,实施后的效果也非常的好。这真是奇怪也哉了,李某人何时有这等本事了?

不过,他也无暇细究,只要结果是好的,首功当然是自己这个如皋县令。虽然本县亦有民乱,但与其它受灾县相比,好了不止一丁半点。天灾不可逆,但若赈灾得当,便是政绩。

是以,当李烨献上“以众击寡”之计时,他乍听便动了心,若是能击溃乱民平叛成功,这份功绩……怎么算?嗯,李主事相当不错,先有《赈灾条陈》,后又调粮入城平价出售稳定民心,现在又献上平乱之策……事后论功行赏,倒是可以多提他两嘴。

是得主动出击,否则真如李烨所言,乱民知晓县城有平价粮食后又重新折返围攻县城,那可是大大的不妙了。

方县令拍板定夺,一纸令下,调集辖区所有武装力量至县城。

需要说明的是,泰州并无设置节度军镇,如皋县份属百多里外的江阴军护卫。江阴那边民乱迭起,江阴军正四下平叛,疲于奔命,一时半会管顾不了其它各县。

但如皋县治下,“义勇军”、“自在军”及“凌波军”这些乡民组织是有的,人数并不少,再加上县衙的差役,拼拼凑凑,拉一只千八百人的武装力量是没有压力的。

次日,如皋县城北门口,方县令站在木台上,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讲话,动员参与剿匪平叛的各路人马为国效力,要发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平叛功成后自是少不了论功行赏云云。

剿匪大计,自如皋县始。是日,风和日丽,云淡风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