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二十七章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1 / 1)笔洛惊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听了李斯的问话,嬴政倏然敛去了笑容,肃然挺身长跪,一拱手道:“大战拜将,大政拜相。今日,嬴政拜相了。敢请先生,为天下领政!”说罢深深一躬,头顶玉冠几乎撞地。李斯大惊,连忙扶住了皇帝,额头汗水涔涔而下,眼中热泪潸潸涌出,伏地三叩首,抬头挺身长跪,肃然一拱手道:“陛下但觉臣能,臣何惜赴汤蹈火以报陛下!以报国家!”

“国府官制,是该整饬重建了。”嬴政伸手递过一方汗巾,看着擦拭汗水泪水的李斯,叩著书案道:“官制不重建,无以治天下。老丞相之前已上书辞官,你看,这是他的辞官文书。”

李斯一目十行地浏览完王绾的辞官文书,抬头道:“敢问陛下,欲如何使老丞相淡出?”

嬴政想了想后对李斯说道:“此事廷尉无须过问。你只即刻会同相关各署筹划新官制,同时准备,旬日之内接掌丞相府。”

听嬴政这么说,李斯不再说话,只深深一躬。

嬴政见状又道:“官制筹划在廷尉府职司之外,是故,我教蒙毅拟定一卷特命诏书,今夜便送到你府。明晨,廷尉便可会同各署开始筹划了。”

“臣谨尊王命!”

次日午后,皇帝的车驾驾临到丞相府门前。

对于嬴政的亲子拜访王绾虽颇感意外,但还是一脸平静地迎接了皇帝。嬴政此行并没有与任何重臣同来,只有驾车的赵高跟随着。君臣两人在正厅坐定之后,皇帝吩咐赵高守在了廊下,也教王绾屏退了厅中吏员侍从,只他们君臣两人遥遥对案。

一头霜雪的王绾大见憔悴,沟壑纵横的脸膛隐隐现出紫黑的老人斑,枯瘦的身架挑着一领空荡荡的官袍,令人不忍卒睹。嬴政还没有说话,双眼便潮湿了。

王绾却是坦然,不待赢政开口,就拱手道:“老臣的辞官文书,已于昨日呈上陛下。老臣年高力衰,治道之见又与陛下疏隔,在职在政皆多不便,是以请辞,万望陛下见谅。”

嬴政思忖片刻后,决意坦诚相见,“老丞相领政十七年,此前又辅佐嬴政十余年。三十余年来,老丞相全力操劳,无一事不以国家为上,无一事不以秦法而决,此间劳绩功绩,已不下于王氏蒙氏战场剪灭六国之功,嬴政岂能忘哉!但是,丞相辞官,正当天下初定之期,也正当郡县制与分封制大争之后,委实非同寻常也。当此之时,你我君臣于治道之歧见,业已彰显天下,且牵涉出吕氏春秋旧事。政若不欲丞相辞官,必迟滞国事政若放丞相辞官,则必落褊狭报复之名。老丞相若为嬴政,不亦难乎!”

“步步走来,其势难免。老臣于陛下有愧,于国家无悔。”王绾垂首道。

“力主封建,再行辞官,老丞相皆无私念,于嬴政何愧之有哉!”

“老臣恳望陛下,但以国事为重,毋以老臣为念。”

“若以国事为重,嬴政便只能使老丞相淡出朝局了!”

“老臣,谢过陛下。”

“敢问老丞相,可否领博士学宫,以正天下典籍?”

“重操文信侯之业,老臣愧不敢当也。”

“如此,老丞相……”

不等赢政继续说下去,王绾就主动说道:“臣本老秦布衣,园林桑麻,此生足矣!”

默然片刻,嬴政离座起身,对着王绾深深一躬:“为图天下大治,嬴政宁负褊狭报复之名,送老丞相辞官,不得已也!”

王绾颤巍巍起身,正要说什么,就见嬴政一挥手高声道:“大庶长赵高,录朕诏书。”

听到赢政呼声的赵高大步走进,坐进旁边书案提起了墨笔。嬴政见状肃然道:“始皇帝诏命:致仕丞相王绾,以彻侯之身归乡,咸阳府邸仍予保留食邑加封千户,着内史郡每年依法奉之。”

“陛下!”

王绾闻言老泪纵横,欲跪下谢恩,却被嬴政一把扶住了。

直到此时,嬴政才郑重地问到了一件大事:“老丞相去官,何人当为丞相?”

“丞相之职,非李斯莫属。”王绾没有丝毫犹豫,显然是早有成算。

嬴政这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心头泛起了一阵淡淡的暖意。他想知道,也必须知道,之前王绾举荐二十余名博士就任郡守县令,究竟是蓄意为分封制张目而侵蚀郡县制,还是全然基于安抚人心?而这一答案,只能隐伏在王绾举荐丞相人选之中。所幸的是,王绾终归有大道之心,这使嬴政心头在处置王绾辞官事件上的阴霾大大地淡薄了。

嬴政不想更多地勾起王绾的既往话题,于是没有再多说什么,留下两车王酒,便回王宫去了。

旬日之后,李斯顺利地接掌了丞相府。

为确保郡县制快速实施,始皇帝召回了将军中最具政才的冯去疾和冯劫两人。在李斯筹划官制期间,以推行郡县制为轴心的丞相府政事,都由二冯联袂处置。李斯则一力会同相关各署,谋划新朝官制并拟定各署首任主官人选。

此时新政初开,举国官署热气蒸腾生机勃发,李斯与一班大员同心协力反覆会商论争,历时一月又一旬,新官制方略摆上了嬴政的案头。赢政悉心揣摩了一夜,提起粗大的朱笔在李斯送上来的文书上面批下了十七个大字:“郡县统治,官制提纲,集权中央,施治四方。可。”

始皇帝诏书颁行朝野,这个新兴的帝国再一次轰动了。

天下公议风起云涌。由李斯起草的新官制的颁行,可谓是最切近士人利害的大政。

士人历来是天下公议之主导阶层,辄遇关乎他们人仕生计的大政颁行,种种议论自然更是激切。不过公议风行天下,毕竟还是有主流的。无论是士人,还是百业庶民,细细品味新官制之后,对新朝的气度与胸襟不得不由衷地敬服。即或是六国躲藏在民间的旧世族,除了狠狠骂几句背弃王道必遭天谴之类的大话,也实在无法找到一处可资攻讦的实际弊端。

在新官制以及其后颁行的任官诏书中,多少煌煌大位,其中却没有一个皇族子弟!仅此一点,庶民们已经对老世族的任何攻讦都足以嗤之以鼻了。

议论激荡之中,咸阳传出了博士淳于越最为响亮的非议之辞:“嗟乎!今皇帝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岂能长治久安哉!”此话传之咸阳,传之天下,六国老世族们无不纷纷称快,一时争相传诵。

但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黔首庶民对于六国世族对新政的诋毁并不予理睬,反倒是秦王万岁的呼喝声弥漫了天下城乡。各郡县纷纷上书奏报:

“民多以为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著纲纪,大矣哉!”

“天下咸伏,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莫不安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