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年轻的时候,不受重视,多次碰壁,甚至非常倒霉,换作一般人,早就意志消沉,隐居林泉了。
据《管子》记三足鼎立载,在齐国,他有两个关系要好的朋友,一个是前面介绍的鲍叔牙,另一个则是召忽。这三位,都志向高远,目标远大,绝不甘心在这个世上默默无闻。
但是,在那个‘家族式管理’的年代,想踏入上层机构,想施展才华为国效力,难!非常难!
可以说,春秋时期,除了晋国,由于废除‘公族’,导致异姓位居‘六卿’,其余国家,基本都是同姓贵族掌权。如后来鲁国的‘三桓’、郑国的‘七穆’、宋国的‘桓族戴族’等。
当时,齐国国君是齐僖公,他有三个儿子,老大就是前文被弑的齐襄公姜诸儿,老二是公子纠,老三是公子小白。
齐僖公也看出,管仲、鲍叔牙、召忽这三位才华横溢,绝对是好的辅佐者。虽然没有重用他们,也没有浪费,他请管仲和召忽当公子纠的老师,请鲍叔牙当公子小白的老师。
如此人才,不知为何,没有去辅导太子诸儿。可见,齐僖公对自己的太子,也不完全看好。
给国君的儿子当老师,多少人梦寐以求。上可以接近国君,下可以照顾公子,说不准什么时候,公子变成国君,师傅则成为国师,也能跟着飞黄腾达。
但辅佐公子小白,这让鲍叔牙非常郁闷。因为按照顺序,小白排列第三,君位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前途无望啊!他认为齐僖公看不起自己,于是装病不往。
听说朋友生病,管仲、召忽一起来看望。见面之后,发现鲍叔牙虽然苦着脸,根本没有一点病容,只是因为不愿意给公子小白当老师,故而情绪低落。
管仲与召忽问他:“为什么不愿意当公子小白的老师?”
鲍叔牙为人正直,眼里揉不得沙子,属于敢爱敢恨敢做敢为一类,不合心意,国君的命令都敢抗拒。他长叹一声,说道:“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啊!现在国君认为我不行,所以才让我辅佐小白,我是不想干了。”
他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可不想当一辈子老师,他要在齐国实现自己的政治梦想,要为齐国的强大建功立业。然而,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现在要给没有希望的小白当老师,心情郁闷至极。
如果小白当一辈子公子,自己也就挂牌一辈子老师,前途暗淡无光。
鲍叔牙内心只想辅佐太子,那是未来的国君。将来自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至少为了齐国的发展,可以发挥自己的全部力量。
面对朋友的郁闷,召忽比较实在,立刻说道:“你要是坚决不干,那就别干了。我暂且跟国君说,你得了重病,快要死了,就一定能把你免掉。”
这也太实在了,一点儿顾忌也没有。
管仲在旁边立刻反对:“不行。主持国家大事的人,不应该推辞工作,不应该贪图安逸。将来继承君位的,还不知道是谁呢,你还是出来好好干吧!”
不同的人,眼光就是不同。
召忽相信这两位朋友的能力,不希望大家分开,他坚决反驳,并且做出一个精彩的比喻:“不行。我们三个人对齐国来说,好比鼎的三足,去掉一个,就立不起来。我看小白一定当不上国君,我们一起辅佐公子纠吧。”
这意思很明白,邀请鲍叔牙也来辅佐公子纠,大家共进退,一定能成就大事。
管仲的思想活络,对齐国的形势很了解,立刻分析了三人的优缺点,对将来作出了自己的预测。
他说:“诸儿这个人,虽然是长子,但品质恶劣,前途如何还说不定;国人憎恶纠的母亲,以至于影响到纠,反而会同情公子小白没有母亲。将来统治齐国的,除了公子纠和公子小白,没有别人。小白的为人,不耍小聪明,性急但有远虑,不是我管夷吾,没人理解他。不幸上天降祸加灾于齐国,即使公子纠立为国君,也将一事无成,不是你鲍叔来安定国家,还有谁呢?”(《管子》)
鲍叔牙向来看重管仲,这几句话如醍醐灌顶,让他茅塞顿开,消除了原来的顾虑。他立刻打起精神,决定接受任命,辅佐公子小白。
作为政治高手,管仲分析的不错,但是,还没有辅佐公子纠即位呢,却先判断他一事无成,这有些不讲究。‘食人之禄,忠人之事’,何况作为公子纠的老师?
召忽接受过正规教育,绝对尊崇‘周礼’,忠君思想第一。
他对管仲的观点很不满意,说道:“参与了齐国的政务,接受君命就不能改变,侍奉君主就不让他废除,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违抗君命,废弃我之所立,夺去纠的君位,即使得了天下,我也不愿苟活。这是我的道义!”
几句话掷地有声,任何人也无法改变他的观点。他很忠诚,很实在,这也注定了他的悲剧。
管仲,可以说就是那个时代的叛逆,他的观念不拘一格,不受束缚,就像作战一样,冲锋在后撤退在前。但是,他的核心思想,永远不变,那就是:爱国。
召忽的观点,其实也是鲍叔牙的观点——绝对忠君,这让管仲很没面子。面对两位朋友,自己成了不仁不义不忠不信的小人,将来怎么面对世人?
他并不介意,敞亮地说:“我接受君命,奉国家以主持宗庙社稷,岂能为纠一个人而牺牲?只有国家破、宗庙灭、祭祀绝,我才会去死。不是这三件事,我就要活下来。我活着对齐国有益,死了对齐国不利。”
这话,很自信,很霸气,治理天下,唯我独尊。
人和人就是不一样,贪有贪的理由,逃跑有逃跑的理由,活着有活着的理由,一切的一切,都有充分的理由。
非常人说非常话,做非常事,这是建立在真才实学仁义道德基础之上的。如果不能建功立业,不能称霸诸侯,不能推行仁义,管仲这些大话,就是空谈,将成为后世的笑柄。
三个人,为了齐国这只大鼎,做出了不同的抉择:召忽宁可杀身成仁,绝不违背忠义;鲍叔牙忠心耿耿,甘愿隐居幕后;管仲则一心为了齐国社稷,鞠躬尽瘁。
八百多年以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辅佐刘备成就另一番事业,真正的确立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