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精准的射术(1 / 1)明月之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管仲的撺掇下,鲍叔牙终于肯出山了。辅佐公子小白之前,他曾向管仲请教,该怎么辅佐?

管仲内心,对公子小白期望很高,甚至认为,只有自己最了解他。如何辅佐?说太多也没用,千言万语就是一句话一个观点:侍奉君主,没有二心。

对于这个道理,他指点别人行,自己却很难做到。因为他不介意保谁,他在意的是国家能否强大,百姓能否安居,社稷能否永存。

鲍叔牙听从了劝告,尽心辅佐公子小白,管仲和召忽,则尽心辅佐公子纠。双方各为其主,互相支持的同时,又互相排斥,这种排斥,并非阴谋诡计你死我活,而是充满道义,充满友情。

却说鲍叔牙,是公子小白的拥护者,人品正直,看不惯齐襄公诸儿的所作所为。

《东周列国志》曾提到:鲍叔牙让公子小白劝说齐襄公,改邪归正,以免国人议论。小白年轻,说话直来直去,没个轻重,结果被齐襄公一顿臭骂,两脚把他给踹出去了。

鲍叔牙一看,齐襄公死不悔改,知道齐国将会大乱,于是,保护着公子小白,出门避祸。

小白的母亲是卫国人,但卫国距离齐国太远,为了方便回国,他们逃到莒国。后来有个成语‘勿忘在莒’,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艰苦的岁月。

老二公子纠,手下的两位重要谋臣,管仲和召忽,也看出齐国将乱。但齐襄公之后,按顺序将是公子纠继承君位,所以他们没有在第一时间带公子纠离开,而是一直在观望,希望能捡漏,把公子纠推上国君的位置。

但是,这次叛乱,是有条件、有组织、有预谋的,国君之位早已成了诱人的筹码,叛乱之前,已经预定出去。

所以,在连称、管至父杀了齐襄公后,立刻拥立公孙无知为齐君。

这下公子纠难受了。他毕竟是齐襄公的兄弟,现在公孙无知即位,对公子纠极为不利,很可能成为牺牲品。管仲马上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立刻和召忽保护着公子纠,逃亡。

因为纠的母亲是鲁国人,所以,他们逃到了鲁国,希望能得到鲁国支持。

公子纠和公子小白虽然逃亡在外,却各自时刻打探齐国的消息,等着内部有变,将以最快的速度回国,抢夺君位。公孙无知的死,给了他俩机会,就看谁的速度快,谁的运气好,谁的后台硬。

且说公子纠,以鲁国作为后援,鲁庄公时刻关注齐国内部的动静。公孙无知被杀后,是否送回公子纠,鲁庄公有些犹豫。后来,经过与群臣商议,对公子纠大力支持,希望能把他送回去继承君位,这样对鲁国也有好处。

公元前685年春,鲁庄公不惜屈尊,与齐国的大臣在蔇地结盟。这是绝对不合礼制的,因为级别完全不对等。

蔇地,位于今山东枣庄一带,原本是蔇国,颛顼后裔,其先祖就是著名的彭祖,传说活了八百余岁,可谓老寿星。但后人更多认为,‘八百余岁’,是彭祖家族存在的时间。商朝时期,蔇国被灭。

古代讲究‘卿不会公侯’,会‘伯、子、男’可以。

一方是千乘之君,一方是臣子属下。这就相当于某国总统来访,我们派几个高官接待,那是蔑视,是侮辱,要引发国际争端。

《春秋》记载了这次会盟,但是会盟的内容不得而知。

其实,会盟的内容很简单,根本不用记载。鲁庄公之所以降低身份,亲自出面,与齐国大臣会盟,一者齐国当时没有国君;再者就是为了商议,送公子纠回国即位的事情,希望得到各位大臣的支持。

公子纠排行老二,按照周朝礼制,齐襄公死了,没有儿子,那么公子纠就是首席合法继承人。

但是,合法并不等于平安无事,不等于大家都来支持。

要想安稳即位,除了外部军事实力,必须有内部支持。这两位公子,在国内各有各的支持者。一方要请回公子纠,一方要请回公子小白,双方势均力敌各不相让。

齐国内部,有两大家族——高氏和国氏。

这两个家族可不一般,他们是齐国的上卿,爵位由天子赐封,可以世袭。齐国是大国,可以拥有两个上卿,一个下卿,这两个上卿名额,历代都被高氏和国氏占据,没有人能撼动,包括后来的管仲。

高氏是齐国宗族的一支,因封地在高,就以高为姓氏;国氏也是齐国宗室的一支,周天子亲自任命为辅国正卿,所以赐以国氏,世代相传。

在齐国,这两大家族实力强,威望高,深得国人信赖。要想安稳当上齐君,他们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当时,高氏的掌门人,名叫高傒。此人德高望重,深受国人爱戴,是后世许多高姓子孙的先祖。

公子小白年轻的时候,常常去向他拜访请教,关系可谓莫逆之交,这种‘友谊’,发挥了巨大作用。在高傒的心中,公子小白,就是最理想的齐君人选。

所以说,平时多走动,过后不求人。关键时刻就不用再低三下四,畏首畏尾的。

蔇地之盟后,鲁庄公放松了警惕,没有把公子纠及时送回齐国。

或许,鲁国希望齐国暂时没有国君,越乱越好,齐国的乱,就是鲁国的福;另外最大的可能,就是这次会盟,齐国的大臣表面答应鲁庄公,同意立公子纠为国君,暗地里却请公子小白速速回国。

这误导了鲁庄公,导致公子纠回国迟到。

公子小白内有高氏、国氏两大上卿支持,外有莒国帮助,日夜兼程往回赶,眼看就要提前进入齐国。

再说鲁国,也在打探公子小白的消息。鲁庄公听说他正在回国途中,内心着急,立刻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为了阻止公子小白,特意派管仲率领一队人马,半路劫杀,要把他置于死地。

管仲义不容辞,率领一队人马,驾驶战车,立刻出发。

见到公子小白之后,大家都是熟人,先客气几句,管仲突然弯弓搭箭,瞄准小白,一箭射去。姜小白虽有提防,终究反应不及,手捂前胸,口吐鲜血,倒在车中,周围一片慌乱。

对于自己的射术,管仲信心十足,不说百发百中,也是箭无虚发。以前战场逃跑,那是迫不得已,今天,这种关键时刻,才是展现自己真正勇气与本领的时候。

管仲太自信自己的箭术了,眼看那边大呼小叫慌乱一团,甚至有人痛哭流涕,他也不敢靠近查看情况,兴高采烈地回去复命了。

他认为,公子小白绝对死了,只剩下公子纠,没有竞争对手,排除法,那个位置只能留给公子纠。大家心情舒畅,悠闲地往齐国进发,幻想着齐国人的热烈欢迎。

有时候,人算不如天算,不知道管仲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一箭,不偏不倚,恰恰射中了小白的衣带钩。古人的衣带钩,一般是拇指一般大的玉件或铜件,相当于现代腰带上的钩扣。

准,真准!如果公子纠知道射中的是衣带钩,恐怕肺都要被气炸了。

那么大一个活人,身上要害众多,那么小一个衣带钩,远看几乎就是个黑点,他就不偏不倚,射中那不该射中的地方,甚至一点伤痕都没留下。如果管仲是故意为之,那他绝对称得上神箭手;如果他是无心插柳,那他的运气实在太背了。

至少,在遇到齐桓公之前,他的运气背到极点。

后世许多学者,都怀疑管仲是否射出了这一箭,或者是否故意放走公子小白。

射钩这件事,《左传》在这一年没有记载,但是,后来晋文公重耳回国,寺人披(勃鞮)拜见,明确提到,齐桓公赦免了管仲射钩的罪过,终于成就一代霸业;在《国语》、《吕氏春秋》、《史记》中都有明确记载,确实射中了衣带钩。

准啊!这箭术,可以冲击奥运金牌。

再说公子小白,被射中衣带钩后,担心再被追杀,于是急中生智,大喊一声,咬破舌尖,躺在车上吐血装死。这戏演的太逼真了,身边的侍从都被欺骗,惊慌失措,号啕大哭。

等到管仲跑远后,公子小白就像打了兴奋剂,一下子站起来,整理衣衫,催促一行人快马加鞭,往齐国进发。

枭雄,真是枭雄!对于公子小白这种人,管仲再高明,也斗不过,否则,他怎能当上春秋第一位霸主。

鲁庄公率领大军,带着公子纠,不慌不忙到了齐国城下。奇怪的是,没有见到热烈欢迎的人群,没有听到锣鼓喧天的呐喊,只见齐军站在城墙之上,剑戟林立,严阵以待。

公子小白抢得先机,提前一步登上国君宝座。

刚刚即位,就要面对鲁国大军,非常棘手,齐国现在需要稳定,需要和平。于是派出使者,苦口婆心,一通解释,希望鲁国撤军。

鲁庄公兴高采烈前来,没想到是这个结果,愤怒到了极点:我降低身份,和你们盟誓,暗地里,你们却另起炉灶,迎回公子小白。把我当猴耍呢?

如果自己就这样认命,撤军回国,那就是辱上加辱,双辱临门。消除耻辱的最好办法,不是靠嘴皮子讲理,而是靠实力把对方打倒、打服、甚至消灭。

战争,一触即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