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陵之盟后,无论如何,楚国在气势上输了一招。毕竟,那盟约是大军压境的情况下签订,是被迫的。
楚成王心有不甘,也只能暂时忍耐,不过,反戈一击的日子不远了。
齐桓公继续着他的伟业,大力支持周王室的太子郑,这给他赢得最重要的政治砝码。在葵丘大会上,新继位的周襄王(太子郑),给足齐桓公面子,让他的霸业达到巅峰,齐桓公头脑发热,竟然冒出泰山封禅的念头。
物极必反,盛极则衰,达到巅峰的那一刻,他的霸业,开始下滑。
首止之盟
齐桓公威慑楚国的时候,周王室也暗流涌动。
却说那位周惠王,自从平定弟弟王子颓的内乱,安稳十多年,随着年纪增长,却开始犯糊涂。
各位还记得惠后吗?公元前676年,周惠王登基的第一年,虢公、晋献公前去朝拜,后来郑厉公也去了,三人一合计,给周惠王迎娶了陈国姑娘,就是惠后。
惠后给周惠王生了两个儿子,老大姬郑和老小王子带。
按照祖宗‘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姬郑被任命为太子。本来,一切皆大欢喜,不料,随着时光的推移,却出了偏差。
当妈的有个共同点,更宠爱小儿子,就像前面郑国的武姜宠爱共叔段一样。这位王子带,比较聪明,因被封在甘地,也称甘叔带,惠后对小儿子宠爱有加。
日子久了,惠后对老大姬郑越看越不顺眼,内心就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废掉姬郑的太子地位,希望把叔带扶上王位,而且多次在周惠王面前进言,还说了姬郑不少坏话。
周惠王也有点老糊涂,忘记了自己刚继位时,叔叔王子颓造成的内乱,竟然真的想更换太子。但太子郑没什么过错,不好直接废掉,而且如此大事,牵连太广,此事就一直拖着。
在《史记》中,认为太子郑不是惠后亲生的,甘叔带才是,故而惠后想废掉太子郑,立自己的儿子甘叔带。这里还是采用《左传》的观点:太子郑与甘叔带都是惠后所生,但甘叔带年纪小,只能靠后站。
太子郑逐渐察觉形势不妙,明白自己处境危险,这不仅仅是权力的问题,涉及到身家性命。如果自己退一步,随时都可能‘被死亡’。
但是,父母都排斥自己,身边又没有可靠的支持者,怎么办?思来想去,最终决定,暗中向盟主齐桓公求助。
见到太子的使者,听到太子的求救,这个问题,挺麻烦!这是家务事,而且是王室的家务事,清官难断,再大的官也不敢断。当年王子颓之乱,身为盟主的齐桓公就保持了沉默,没有介入。
现在,太子郑派人来求援,管,不好,得罪今王;不管,也不好,可能得罪未来的周王。
齐桓公与管仲等大臣经过反复商议后,最终决定:必须管。因为太子郑是未来的周天子,潜力无穷,如果支持他成功登上王位,对于齐国的霸业,将是一次质的飞跃。
但是,怎么管?这是关键,总不能带兵前往吧!
对于管仲来说,政治上的难题,根本就不算难题,比数理化简单。最后决定,以诸侯请求拜见太子为名,由齐桓公组织一次会盟,稳定太子郑的地位。
这个要求并不过分,诸侯想拜见王太子,是对王室的支持,周惠王也不好拒绝。
公元前655年夏季,齐桓公率领鲁僖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昭公,在首止(今河南睢县东南)会见了王太子姬郑。
历史上,齐桓公大大小小会盟诸侯约二十多次,其中著名的‘九合诸侯’,这是第七次。
这次会盟,不是为了打打杀杀,不是为了保卫某个国家,而是为了安定王室的太子郑。大家唯一要做的,就是每天朝拜太子,吃好喝好伺候好,展示忠心。
因为惠后宠爱甘叔带的缘故,太子郑面临被废的危险,他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齐桓公身上。
诸侯对太子的危机,并非完全了解,但是,大家都知道,这位太子郑,不出大意外,必将是未来的周天子,平日想巴结还没机会呢。如今竟然有这么好的机会摆在面前,绝对不能错过,讨好的话不用多说,实在点儿,都赠送大量高端礼品,只希望能被太子记住。
此后,诸侯每天众星捧月一般,把太子郑捧得高高的,朝拜完后,就是喝酒聊天欣赏美女歌舞。这就好比今天的大型活动,总要搞个歌舞表演模特大赛等来助兴。
如此热闹的场面,小人申候也来凑热闹。而且,他还见到被坑苦了的辕涛涂,双方聊得不亦乐乎。辕涛涂仿佛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对申候极为客气关心,褒奖赞美肉麻的话,说了一大堆,听得申候都有点儿脸红。惭愧啊!
这次拜见太子郑,从夏季开始,一直持续到秋季八月。诸侯真是不惜血本,赌注全部压在太子郑身上。
离开王宫的时间太长了,周惠王甚至派人几次催促,太子郑也不好总是滞留在外,该回去了。
然而,齐桓公等人一再挽留,坚决不让他早日回归。
其实,这么做目的,就是向周惠王发出信号:我们都坚决拥护太子,他就是我们的王,我们就是他的臣,从此以后,君臣名分已定,请不要有其它想法。
周惠王当然明白其中的意思,勃然大怒。
姜小白啊,你太过分了!让你管理诸侯,竟然敢管到我的头上,岂有此理。他忘记了当初叔父子颓之乱,忘记了自己如丧家犬一样在外漂泊三年,如今,他又要亲手把王室推向内乱边缘。
这次首止之盟,为了太子,竟然持续数月,隐然有武力支持的意思。
拜见王室太子,没这么干的。周惠王琢磨来琢磨去,有诸侯支持,太子的势力太大了,必须搞破坏,把他们分化瓦解,各个击破,让这次结盟无疾而终。
此时,晋国刚刚崛起,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只剩下楚国能与齐国抗衡。
于是,在聚会期间,周惠王派周公宰孔前去慰问,悄悄通知郑文公:“我安抚你去跟随楚国,再让晋国辅助你,这样,你的国家就能稍微得到安定。”
至于是否离间别国与齐国的关系,史册没有记载,不过离间齐、郑,大获成功。据说,那位申侯鼓励郑国背齐向楚,也起了很大作用。
接到周惠王密令,郑文公很高兴,尊霸岂如尊王?想当初爷爷郑庄公,就是依靠周王,开创‘小霸’局面;父亲郑厉公也曾支持周惠王,得到尊重;而且自从辕涛涂事件以后,齐桓公私自把虎牢赐给申候,郑文公内心非常不满。
于是,他打算悄悄回国,不参加结盟。
当时,‘三良’之一的叔詹(孔叔)坚决阻止,苦口婆心地说:“国君的举动不能轻率,轻率则失掉人心,失掉人心,必然招来祸患。等到国家危险,才乞求结盟,损失太大了。您一定会后悔的。”
但郑文公根本听不进去,毅然私自逃回郑国。
他的不辞而别,让齐桓公很伤心、很恼火。为了救援郑国,齐桓公率领‘八国联军’,长途跋涉,威慑荆楚,付出了很多;召陵的誓言还回荡在耳边,郑国却首先背叛了。
忘恩负义的速度也太快了。
郑文公逃走没关系,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盟约照常签订。
秋季8月的某一天,诸侯终于在首止签订盟约。内容不外乎和好互助,团结一致,支持太子等。
当然,这种盟约,太子郑是不会参加的。因为他代表王室,高高在上。大臣不能与国君订盟,这是规矩,就好比儿子不能与父亲订盟一样,天下通义。
楚国则趁这个机会,派令尹斗子文灭掉了弦国(今河南省光山县东北)。弦国是隗姓,与江国、黄国、道国、柏国结为姻亲;弦君不侍奉楚国,又依仗别国救援,故而不设防,所以很快被灭掉。
弦国,成为第六个被灭亡的国家。
周惠王的目的达到了,郑文公的逃归,让首止之盟有了瑕疵。十年以后,甘叔带发动叛乱,把王室搅得四面不安,差点儿换天。
这次内乱,无意中为春秋第二位霸主——晋文公——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不过,现在的晋文公,刚刚开始流亡,还有十九年的困厄等着他呢。
齐桓公为了郑国,下足血本,关键时刻,竟然不告而别,背叛盟主,绝对不可原谅。
无论是谁,遇到这种忘恩负义的,都会愤怒到极点。
郑文公离去了,虽然导致盟会泛起一点儿波澜,并没有把盟会搅黄,‘首止之盟’还是很成功的。在管仲的周旋之下,齐桓公以大局为重,没有即刻发兵讨伐,顺利完成首止之盟。
然而,郑文公的做法,再次把郑国推向风口浪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