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三仁(1 / 1)明月之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齐桓公之后,几个儿子争权夺位,导致齐国瞬间衰落。关键是,齐国没有雄才大略之君,国家急需的人才,也出现了断层,他的霸业最终昙花一现,没有传承下去。

这也给其他人留下了机会,除了曾经对抗中原,不断崛起的楚成王,还有一位,就是过客匆匆的宋襄公。

记得上学的时候,历史书把他列为‘春秋五霸’之一,连讲历史的老师都提出异议。

当时不太明白,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许多人不服。

他就是一个过渡,一位历史中匆匆的过客,是一位具有仁者之心的书生。治理国家可以,善待百姓亦可,但他不是枭雄,不是杀伐果断之辈,在那个战乱年代,注定难以铸就辉煌。

或许,霸主的名望,并不适合他。但是,我们依然很赞赏他,只因为他的‘仁义’。

三仁

孔子曾经感慨过一句话:殷有三仁焉!

殷,就是商,‘三代’之一的商朝。成汤率领诸侯大军,在鸣条之战中,打败了暴君夏桀,在亳地(今河南省商丘市)建立商朝。后来,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市),史称‘盘庚东迁’,故而,商朝也称殷朝。

商的始祖,名字叫契,也有称他阏伯,前面略有介绍。

据《史记》记载,契的母亲叫简狄,是五帝之一帝喾的次妃。

某一天,简狄跟几位女子到河里去洗澡,突然看见天空的燕子掉下一只卵。一时嘴馋,于是拣来吞吃了,竟然就此怀孕,生下了契,后世称之‘玄鸟(燕子)生商’。

这显然是个传说,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但是被司马迁写入《史记》,就成为了历史。看来,传说有时候也能成为史料——作为神话的史料,至少也是一条线索。

契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帝舜把他封在商地,赐子姓。契在死后,被埋葬在商,后人年年祭祀,这就是商丘的来历。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人,都是子姓。

由于他是帝喾的儿子,帝喾是黄帝的曾孙,所以算来算去,商朝贵族,其实就是黄帝的后裔。

商朝末年,也出了一位暴君,就是著名的商纣王。《封神演义》中,各路仙妖大显神通,帮助姜子牙讨伐的就是他。后人把他与夏桀合称‘桀纣’,成为昏君暴君的代名词。

虽然商纣王暴虐无道,但是,他手下却有不少忠心耿耿之臣。其中有三位很著名,孔子称他们为‘三仁’,分别是:比干、箕子、微子。

比干,商纣王的叔父,关心国家前途,绝对赤诚忠心。他眼看纣王横征暴敛、滥用酷刑、荒淫无道,成汤的天下岌岌可危,故而多次冒死强谏,希望纣王及时醒悟。

据说,他在摘星楼下连续直言进谏三天三夜,铁石心肠都要被软化,可惜,昏庸的商纣王执迷不悟。结果龙颜大怒,问道:“你依仗什么,敢连续三天如此冒犯我?”

比干回答:“我依仗的是善念和仁义。”

这是讽刺我残暴不仁啊,纣王更加恼怒,说道:“我听说圣人之心有七窍,不知道是否真的如此?”

说完,命人把比干剖心。

《封神演义》中,姜子牙与比干交情不错,知道他有一死劫,临走之前,曾经给他留下一纸救命神符,希望能化解他的危难。可惜,天命注定,最终也没有挽救他的性命。

据说,东方人常常把比干当做文财神供奉。

比干死后,他的夫人正有身孕,怕受到牵连,逃到长林(今河南淇县),于石室中生下一个男孩,取名为泉。

武王灭商之后,重新修缮比干墓地,并且四方寻找他的遗孤。最后得知,他的后代生长在长林,于是赐为林氏。今天的林姓,一般都遵从比干为始祖。

当然,比干之死,与《封神演义》中的美女妲己关系不大,那只是小说而已。

箕子,有些书记载他的原名为胥余,因封地在箕,故而后人称他箕子,是纣王的伯父。

他见周王吃饭必用象牙筷子,感到太奢侈,叹息道:“用象牙筷子,必然要配以玉杯;用玉杯,必然要追求远方珍怪异物。这是奢华享乐的开端,国家从此不得安宁了!”

虽然多次进谏忠言,纣王不听。比干前车之鉴,箕子怕祸及自身,于是装疯为奴,最后被纣王囚禁。

商朝灭亡后,周武王把他释放出来,好言安慰。箕子隐居一段时间,常常弹琴解闷。

有一次,周武王向他询问商朝灭亡的原因,箕子不愿意说商朝坏话,闭口不答。武王猜测到他的心意,佩服他的忠诚,没有勉强。再后来,他不甘心做周朝顺民,率领族人东迁到今天的朝鲜半岛,建立早期的朝鲜国(《史记》),一般称之‘箕子朝鲜’。

到了西汉初年,卫国的后裔卫满逃到朝鲜半岛,开始依附‘箕子朝鲜’,后来自立门户,建立了‘卫氏朝鲜’。

如果说,朝鲜半岛自古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朝鲜人和韩国人一定不高兴。其实,很多都是中国后裔,爽快加入我们这个大家庭不是很好吗?何必低三下四,跟着西方当个狗腿子呢?

微子,原名为启,商纣王的亲大哥。因封于微(今山西长治潞城微子镇一带,后转至山东微山县),故称微子启。《史记》因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称他微子开。

当微子启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还不是王后,所以,微子是庶出。

后来,他的母亲历尽艰辛,终于当上了王后,又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受,就是后来被姜子牙灭掉的商纣王,史称帝辛。

微子启很贤能,他的父亲帝乙非常喜欢他,本来要立他为太子。但当时的史官,不知吃错了药还是脑子进水,强烈反对。

史官的观点很单纯:受是嫡子,启为庶出,故而启没资格成为国君(《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并非正史,如果这段记载属实,那么嫡庶之分,周朝之前已经有了,不过没有形成严格的明文规定。

帝乙再三解释,认为微子启是正宗嫡长子,有继承权,但史官坚决反对。

古代的史官,虽然称不上权力通天,但说话绝对有分量。他们除了记载君王的衣食住行等杂事,还负责占卜、祭祀等职责,或者说,就是天子与上天沟通的使者。

国君是天子,他们就是‘天使’。

遇到了这么个(或者是一群)一根筋的史官,帝乙也很头疼,无奈之下,立受为继承人,就是商纣王。

只此一念之差,断送了成汤数百年的天下。

说不好听点,这个史官就是纯粹的死脑筋,属于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典型,如果给他扣个大帽子,那就是典型的教条主义,害人害己害国家。

商朝可被这个史官坑苦了,否则至少还能延续若干代。

微子,作为商纣王的大哥,眼看越来越昏庸,多次直言劝谏,可惜根本没有效果。比干被挖心,箕子成囚奴,这两位的结局,让正直的大臣心寒。最后,微子听人劝告,选择逃亡。

纣王虽然残暴,但是并没有追杀这位大哥。比起后世那些残害兄弟、灭绝人伦的,还保留点儿人味。

眼看商纣王越来越残暴,商朝的政令越来越混乱,武王灭商,已经蓄势待发。第一次出兵伐商,八百诸侯,不约而至,汇聚孟津。经过一番祭祀祈祷之后,周武王还是放弃了。

为什么?就因为‘三仁’尚在,商朝还没有烂透。

等到比干被剖心,箕子为奴,微子逃亡,武王认为时机成熟,再次发兵,终于灭掉商纣。

微子启知道武王圣明,于是袒露上身,反绑双臂,左边让人牵着羊,右边让人拿着矛,嘴里含着玉璧,身后抬着棺材,跪地膝行向前请罪。古人死后,嘴里往往含着玉璧铜钱等,作为过冥河的渡河钱。

这种别具匠心的请罪方法,成了后世不少亡国之君的效仿榜样。比如前文的许僖公,就是这么投降楚成王;后来的郑襄公,也是这么投降楚庄王。

武王赦免了微子启,并且恢复他的爵位,以示宽怀。

灭商之后,周武王命人砍掉商纣王的脑袋,悬挂在白旗之上。然后杀死妲己,把箕子从牢狱中释放出来,重新修缮比干之墓,散发鹿台的粮食,得到百姓爱戴。

纣王被杀,商朝覆灭,一个时代结束了。但是,比干、箕子、微子这三位仁人,直言忠谏,忧国忧民的行为,得到后世的敬仰。

‘三仁’,永垂不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