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有三位‘仁人’苦心进谏,商朝还是在商纣王的手里灭亡了。他已经处于一种疯狂状态,不是逆耳忠言可以挽救的。
商朝剩下的贵族怎么办?大量遗民怎么办?不能赶尽杀绝。周朝是以‘仁义’立国的,本着‘灭国不绝祀’的原则,武王依然保留了商朝的后裔,让纣王的儿子武庚(也称禄父),继续定居朝歌,管理商朝遗民。
毕竟,成汤的功勋,不可废弃。
堂堂商朝,持续了约五百年,从高高在上统率万民,到瞬间成为局促一隅被监视的诸侯,武庚不甘心,不甘心啊!他的身体里,流淌着先祖成汤的血液,这曾经是他们的天下,诸侯都臣服在他们的脚下。
据说,武庚很聪明。他知道,凭借自己的实力,难以恢复商朝基业,于是暗中散布流言,污蔑周公旦篡位,然后策反‘三监’,联合起来发动叛乱。
无奈之下,周公旦率军东征,平定‘三监’,杀掉武庚,依然保留了商汤的祭祀。
他知道微子启仁义贤明,于是,把商朝遗民迁到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让微子启在那里建都,管理商朝遗民,祭祀商汤,这就是最早的宋国。
由于微子启是前朝的贵族,故而保留公爵,可以郊祭天地,这个待遇很高。
西周初年,除了宋国、两个虢国和后来的鲁国,还没见到其他公爵的记录。两个虢国的国君,分别是周文王的两个弟弟;鲁国,则得益于周公旦的功劳。另外,据说杞国也是公爵,因为是夏朝后裔,但没有确切记载。
微子启治国有方,深得百姓爱戴,他也成了宋国的创始人。据记载,微子启有一个儿子,可惜去世早,他并没有把位置传给孙子,而是遵循商朝旧传统,临终之前,把君位传给了弟弟微仲衍。
微子死后,葬于微山(今天山东省微山县)。微山旁边有个湖,随着时间变迁,不断扩大,就是今天的微山湖。各位还记得《铁道游击队》的主题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和《微山湖上》吗?
没错,微子启就葬于那里。
宋国从微仲衍开始,基本认可了周朝的‘嫡长子继承制’,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完全接受。
与别的诸侯国不同,宋国时而‘兄终弟及’,时而‘父死子继’,没有固定的规矩。然而,与别的诸侯国相同的是,每到君位交替之际,内部一样纷争不休,暗藏杀机。
最先的受害者,是孔子的先祖弗父何。他原本是宋前闵公的太子,拥有继承权;可恨的是,宋前闵公死后,他的弟弟宋炀公煕抢班夺权,改变了历史进程。
弗父何仁慈善良,并没有以暴制暴奋起反抗。他的弟弟鲋祀不甘心,率人杀死了宋炀公,自己即位,就是宋厉公。弗父何受到重用,从此身居卿位。
之后许多年,宋国一直是父死子继。
到了春秋初期,宋宣公突然打破这一传统,导致宋国原本平稳的局势,又是内乱不休。
前文已经说过,公元前728年,宋宣公病危前,把国家政权交给了弟弟和,也就是宋穆公;到了公元前720年,宋穆公病危前,舍弃了自己的儿子冯,把国家政权还给了哥哥的儿子与夷,也就是后来的宋殇公。
宋殇公心胸不广,公子冯心有不甘,为了宋国的宝座,各自纠合诸侯党羽,战乱不休。十年之间,打了十一仗,打得昏天黑地,中原诸侯都被牵扯其中。
之后,华督杀死了孔父嘉和宋殇公,迎回公子冯,就是宋庄公。
前文说过,这位宋庄公,贪婪至极。帮助郑厉公回国后,索要大量贿赂,导致郑国不堪忍受,双方交恶。以至于齐、鲁、卫、南燕、纪等国都被牵扯进去,两方势力大战数场,宋国吃亏不小。
宋庄公之后是宋后闵公,由于用人不善,被猛将南宫长万杀死;之后经过乱战,公子御悦即位,就是宋桓公。
他长期支持齐桓公的霸业,宋国安稳了三十年。
公元前652年,宋桓公病重,准备安排后事。病榻之前,太子兹父再三请求,愿意把国家交给大哥目夷。理由是目夷年长,且很仁慈,自己甘愿让贤。
目夷,字子鱼,鱼姓先祖。他的后代中,出了一位著名人物——墨子。
子鱼是宋桓公的长子,确实十分贤能,却是庶出,按照‘周礼’,不能继承家业。但宋国的背景与其他国家不同,宋国是商朝后裔,周朝的‘客人’,有权不遵守‘嫡长子继承制’。
兹父是嫡出,按规定被立为太子,是正宗继承人。
但在宋桓公病重期间,兹父坚决请求,要把国家政权交给大哥子鱼。能主动地、心甘情愿地放弃到手的权力,而且是放弃整个宋国,这位兹父,颇有‘三仁’的遗风。
他并非故作姿态,也不是阴险的试探。从后期他的言行来看,他这个人属于‘人之初性本善’那一类,是真心实意要把整个国家交给大哥。
但是,他真的很‘仁义’吗?有时候做事,很没头脑。
作为父亲,宋桓公内心清楚,子鱼更贤能,很想把国家政权交给他。所以,病榻之上,真就让他继承君位。
子鱼急忙推辞道:“能够把国家让给别人,还有比这更大的仁爱吗?我不如他啊!而且这又不符合立君的顺序。”说完就主动退了出去,表明自己不贪图君位。
最后兹父即位,就是以‘仁义’著称的宋襄公。
宋襄公知道大哥子鱼贤明,任用他为左师之官,处理各种政事,宋国因此大治。目夷的后人鱼氏,长期承袭左师的官职。
兄弟两个让国之举,在当时可是头条大新闻,得到诸侯的一致赞许,堪比商末的伯夷叔齐。
在齐桓公组织的‘葵丘大会’上,宋襄公刚刚即位没多久,父亲死了还没来得及安葬,就匆匆忙忙的赴葵丘之约。可以说,他继承了父亲的传统——坚决支持齐桓公。
按礼,父亲没安葬,不允许参加外事活动,他的做法属于不孝,冒很大风险。但他的人品不错,《春秋》也没有大书特书批判。
齐桓公和管仲,都担心齐国将来会争夺君位而内乱,却没有更好的对策。他们知道宋襄公‘仁义’,于是暗中把齐国太子昭,托付给他,希望将来太子昭有难时,宋襄公能够全力支援。
宋襄公表面谦虚,内心却很兴奋。他也不负所托,后来帮助太子昭继承君位,也算完成了齐桓公交给的使命。
安定齐国以后,宋襄公的内心,开始膨胀。
自从齐桓公去世后,几个儿子挣权,齐国内部乱作一团,瞬间就失去霸业。中原没有了霸主,没有了带头大哥,诸侯内心空荡荡的,不得不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中原纷乱,诸侯散沙,该如何梳理这个乱居?或许,可以考虑领袖群雄。商朝的伟业,能否在自己手中振兴?宋襄公,已经开始想入非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