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姬谋害了太子申生,但是,按照顺序,还有很多公子哥等着呢,怎么也轮不到奚齐登基。
这群公子中,重耳和夷吾最贤能,深得人心。特别是公子重耳,在晋国名声响亮,当时的俊杰,如赵衰、狐偃等人,都围绕在他的身边,形成了一个小的团体。
别的公子无所谓,但是,重耳和夷吾,必须死,他们,威胁着奚齐的地位。所以,骊姬诬陷他们和太子同谋。
无端受到牵连,片刻不敢停留,急匆匆各自逃回自己的蒲地和屈地。他们的逃亡,让骊姬抓住把柄,晋献公更是不分黑白,认为他们果然同谋,故而派兵捉拿。
逼死申生,赶跑重耳和夷吾,改立奚齐为太子,一连串的组合拳,骊姬达到目的,晋国也暂时安宁。公元前655年,晋献公主导‘假虞灭虢’大戏,让晋国的实力更加强大。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兰考一带)会盟诸侯,霸业达到人生顶峰。
当时的晋献公,居于戎狄之间,‘假虞灭虢’后,实力更加强大,也想挺进中原。虽然没有接到齐桓公的请帖,毅然决定去参加‘葵丘大会’,借机了解中原形式,会会各路英雄。
可惜,当时的交通设施、通讯条件实在太差,差的让现代人难以想象。
晋献公兴高采烈地奔往葵丘的路上,恰巧碰到回返的周襄王使者——宰孔。
前文说过,葵丘大会上,由于齐桓公置王室威严于不顾,提出想去泰山封禅,让宰孔很不满意。宣布完封赏后,宰孔带着怨气撤离,路上恰巧碰到晋献公,几句话就把他劝退。
晋献公见到周襄王的使者,以为会盟高潮已经结束,心中挺遗憾;又被宰孔一顿忽悠,担心内部出乱子,郁闷的调转马头,打道回府。
要说这位宰孔,也不是什么大恶人,只不过各为其主。他为了维护周王室的权威,在背后黑了齐桓公一下,让齐国损失了一个重要的盟友,也让晋国失去了一次亮相中原的机会。
晋献公的返回,让‘葵丘大会’失色不少。
看着晋献公离去的背影,这位宰孔对着他的车夫说:“晋候恐怕要死了。晋国以霍山为城垣,以黄河、汾河等为护城河,戎狄环绕四周。他却不度德量力,不分析诸侯的强弱形势,放弃闭门治理,轻视仁德,失去民心。君子失去民心,没有不早死的。”
别说,他的预言挺准,在回去的路上,晋献公病情加重,回国后不久一病不起。
躺在病床上,晋献公看着满眼泪水的骊姬,看着逐渐懂事的奚齐,不禁悲从中来,泪如雨下。
朝堂环境,没有谁比他更清楚。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许多大臣都在观望,他们都是虎狼之辈。自己在,一切平安无事;自己死,骊姬和奚齐,必将难以驾驭众臣,处于危险境地。
其实,晋献公早已为奚齐安排了重要的辅佐——荀息。至于优施、梁五、东关五等人,几乎就是一群废物;搞阴谋可以,没有自己的庇护,他们,都将成为陪葬。
另外如里克、邳郑等人,大多是太子的死党,他们恨透了骊姬,不可托付。
荀息有没有才能?有,‘假虞灭虢’就是他的杰作;忠不忠?绝对忠。这么多年来,荀息老成持重,忠君爱国,成就有目共睹,群臣对他都很敬重。
但是,他有一个致命弱点——心太软。
官场是个大熔炉,是个大杂烩,特别是权力中枢,没有情义可言;如果你不狠心煮别人,就会被别人煮。
弥留之际,晋献公单独把老臣荀息叫到床前托孤。在他眼里,荀息是奚齐的老师,忠贞可靠,且深得众臣信服,必能稳定局势。但是,晋献公还是有顾虑,问荀息:“把这孤儿寡母托付给你,怎么样?”
国君托付,义不容辞,荀息当时就叩头在地,说道:“下臣愿竭尽全力,加上‘忠贞’。事情成功,那是君主在天之灵的庇佑;如果不成功,我就以死谢罪。”
‘忠贞’?好。但一个‘死’字,却不吉利。晋献公问道:“什么是‘忠贞’?”
现代人对这个问题会觉得无聊,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思想也在变化,甚至超越时代。现在男的可以不讲究‘忠’,女的可以不讲究‘贞’,至于新生代,更多自私自利之辈。
但两千六百年前就不同了,‘忠贞’,是做人的根本。
荀息回答:“只要有利于国家,知道了就一定去做,这叫作‘忠’;埋葬已故的国君,侍奉继位的国君,面对死去的不觉得后悔,面对活着的不感到惭愧,这叫做‘贞’。”
几句话掷地有声,忠贞爱国的形象,跃然眼前。就凭这几句,春秋的历史之中,有他一席之地。
其实,‘春秋大义’,有时候很简单。
晋献公满含热泪,放心地把奚齐托付给荀息,由他做国相,主持国政。
然而,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自然,更适用于社会,适用于人,适用于那个纷乱的朝堂。荀息,要想保护好骊姬母子,任重道远。
公元前651年9月,晋献公怀着眷恋,与世长辞。
他的一生,虽然没有如齐桓公那样称霸诸侯,引领一个时代,却也是辉煌的。
公元前677年,他继位晋君,就开始东征西讨,灭掉耿国、霍国、魏国,打败戎狄,先后吞并虢国虞国。把混乱弱小的晋国,带入真正的大国行列,为将来晋文公称霸中原,打下坚实的基础。后人给他的谥号为‘献’,谥法曰:文资有成曰献;圣哲有谋曰献。
荀息能否镇住朝中大臣?能否保护骊姬母子平安?能否掌握晋国,走上正轨?历史,不能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