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晋献公年纪越来越大,甚至有点儿老糊涂,骊姬预感到,老头子时日无多,故而铲除申生的念头,越来越迫切。
只要晋献公下令,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那么一切就是合法的,任何大臣的反对,都将是叛逆。否则,如果晋献公突然去世,那么众臣必然立申生为继承人,自己多年的谋划,就是竹篮打水。
晋献公已经答应铲除太子申生,却迟迟不下决心;如今摆平里克,骊姬放心大胆的开始运作。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发动‘八国联军’,威压楚国,从而有了‘召陵之盟’。
这年冬季12月的某一天,大雪纷飞,骊姬以晋献公的名义对太子申生说:“昨晚国君梦到你母亲齐姜,你赶快祭祀她吧,然后把祭酒和祭肉送来。”
后妈也是妈,一句话分量不轻。
申生不敢怠慢,回到曲沃,立刻祭祀母亲,然后按照礼制,把祭酒祭肉奉送给父亲晋献公。
恰巧,晋献公出去冬猎,不在家,当然由骊姬全盘接收。
这一切,基本都在骊姬的算计之中。为了谋害申生,人身攻击、离间父子、胁迫大臣,谋划了十余年,用尽各种卑鄙的手段,如今时间紧迫,就差最后一击。
现在,太子尽孝的祭酒祭肉,清冷地摆放在宫廷之中。一切,都在骊姬的算计之中,她暗中把鸩毒放到酒里,把乌头毒药放到肉里,然后,等待晋献公的回归。
能否成功害死申生,在此一举。
当时正值冬季,祭肉在宫中放了六天(《史记》记载为两天,稍有误差),还好没有变质。
晋献公打猎回来,满身寒气,听说儿子申生送来祭酒祭肉,内心暖洋洋的。这个孩子,没白疼他,真孝顺啊!于是,派人召来申生,让他当面进献祭酒祭肉。
酒肉在宫中已经放置六天,原本非常安全,申生不知,早已被骊姬动了手脚。
他恭恭敬敬献上祭酒祭肉,请父亲品尝。
骊姬心知肚明,岂能让晋献公就这样稀里糊涂死去,那是她的最大保护伞,必须好好活着。于是,骊姬好心提醒:“这些酒肉,都是从外面送来的,应该试一试,防止有人下毒。”
这话,听得太子申生心惊肉跳,怎么能有毒呢?
晋献公听了,内心产生了疑虑。先把酒洒到地上,祭祀先祖,结果地面立刻隆起,像个小坟堆,《左传》记载‘祭之地,地坟’。毒性够烈,赶上今天用于毁容的硫酸了。
申生一看,头发都竖起来了,当时一阵发懵。虽然时刻小心谨慎,真是防不胜防,身边连个咨询的大臣也没有,自己也不敢辩解,趁着混乱,急匆匆逃出深宫。
这一跑,简直就是不打自招,冤屈从此百口莫辩。但是,不跑能如何呢?恐怕结局也好不到哪儿去。
骊姬假装奇怪,把肉扔给狗吃,一会儿狗就蹬腿死了;又揪出身边讨厌的宦官,让他吃肉,宦官吓得腿软筋酥,磕头求饶。然而,他的命,不由自己决定,最后被逼无奈,提心吊胆稍微尝一口,七窍流血也死了。
有时候不禁让人感慨:做狗不易,做人更难。
狗与人的接连死亡,让晋献公异常愤怒。这毒药的毒性多么剧烈,吃下去基本无药可救,太狠毒了!申生不在身边,骊姬立刻哭哭啼啼道:“一切都是太子的阴谋,他要害死我们啊!”
贼喊捉贼,混淆是非。
陷害一个人很容易,但是要把真相细节全部查清,可就麻烦了。即使以现在先进的刑侦手段,也有许多悬案积压。
晋献公早已被骊姬的谗言蛊惑,有杀太子之心。如今年老糊涂,更加不辨真伪,以为是太子投毒,立刻下令,全城搜捕,捉拿太子申生。
美女的蛊惑力太强大,离间父子关系,一句话即可。
申生知道自己被人陷害,甚至主谋都可以猜到,却百口莫辩。他内心恐惧,逃出后时刻打探宫中的消息。听说父亲要拘捕自己,心慌意乱之下,也不思考,立刻逃回自己的根据地——曲沃。
逃,能逃得了吗?下下策。即使逃亡到地球的另一端,重新整容改头换面,也能被抓回来。
晋献公听说申生逃回曲沃,怒火中烧。不做亏心事,何必要逃跑?他并不认为‘子不教父之过’,而是把一切责任,归咎于太子的老师杜原款,把杜老师打入监牢。
这真是冤枉好人。杜原款是个正直诚实之人,绝对的长者,甚至有点儿迂。他知道,自己的教育方式绝对没问题,太子是无辜被陷害,作为老师,有心替他辩解几句,根本没用。
被抓后,杜老师已经抱定必死之心。但是,由于对申生非常关切,他在狱中,又派一个监狱小臣,跟申生讲了一大堆忠孝的道理,彻底把申生给劝死了。
大致意思是:对不起了,我没有才干,没能洞察国君的心思,早点让你抛弃太子的地位,到别国隐伏起来;听到对你的诽谤,我也没能力替你辩解,致使你受到陷害;我并不怕死,遗憾的是没能跟你一起走。听说君子不会丢掉忠爱的感情,也不会对谗言进行分辨,即使被陷害而死也不在意,可以有好名声留存于世。至死不改变对国君的忠诚,是坚强的表现;让君父高兴,是孝顺的表现;抛弃生命却完成志向,是仁德的表现;临死还想到保护国君,是恭敬的表现。努力吧,死后能给百姓留下爱心,让百姓思念,这样不也很有价值吗?
死亡可以名垂千古,可以流芳百世,可以博得无限的同情,岂不便宜了坏人?没有一点儿实用的策略计谋,打着‘忠孝仁义’的旗号,赤裸裸的把申生往死里劝。
这位杜老师,被封建忠君思想毒害太深了,根本无药可救。
都是老师,杜老师就不如孔老师善于变通。孔夫子的高徒曾参,非常孝顺,由于铲坏秧苗,被父亲大棒打伤不敢逃跑。孔夫子听说后,把他痛批一顿。为什么?真要被父亲打死,害得父亲有杀子的恶名,那才是大大不孝。
当时,有谋士劝申生回去跟国君解释一下,或许能醒悟。
此时的晋献公,虽然年纪渐老,还没有糊涂透顶。因为第二年,他还与大臣们上演了假虞灭虢的精彩大戏。
愚忠的老师,真就教出个愚忠的徒弟。太子申生拒绝解释,他说:“国君年纪大了,没有骊姬,居不安,食不饱;如果去解释,骊姬必定有罪,那样国君不高兴,我也不会开心的。”
这理论,无语。
又有人劝他,先逃离晋国,以便将来东山再起。这也不错,总不能坐以待毙吧?
申生仿佛被妖魔附体,抱定必死之心,叹息道:“不行。我走了,虽然可以解脱罪责,责任一定会落在父亲身上,这是我怨恨父亲了;带着罪名出逃,哪个国家会接纳我?内不容于父母,外不容于诸侯,何以活在人世?既然死亡不可逃避,我就等待命运的发落吧!”
不忍害人,只能自忍,封建思想,害人不浅。他性格中的最大弱点,早已被优施分析透彻,成为骊姬利用的工具。
公元前656年12月27日,申生在曲沃祖庙自缢。
后妈,太可怕。
据《国语》记载,骊姬为了让申生彻底死心,甚至亲自去了一趟曲沃,凭借三寸之舌,哭闹着把申生说得无地自容,最后自缢。
简直一个泼妇形象,把申生往死里逼。
感觉这有点不现实,因为骊姬没必要亲自去曲沃,不合礼制,且道路遥远。
从公元前665年开始谋划,到如今申生自杀,整整十年。‘十年磨一剑’,这一剑终于结束了太子的生命,也让晋国陷入内乱。
对好人而言,坚持就是胜利;对非好人而言,坚持一样胜利。只不过结局恰恰相反,一个是坏蛋受惩罚,让天下人痛快;一个是好人被冤枉,让天下人扼腕。
申生临死前,派一个叫孟足的人,给老臣狐突捎去口信:“我有罪,不听您的劝告,以至于到如今的地步。我并不怕死,可是,国君年纪大了,国家又多难,如果您出来辅佐国君,那就是对我的恩赐,即使死,也没有什么悔恨的。”
面对别人的谋害,依然致忠致孝,最后以自己的死,成全了别人,保护了君父。以这种方法尽孝,虽然有些愚,却也值得敬佩,在春秋的历史之中,有他一席之地。
申生之死,纯粹是权力之争的牺牲品,典型的时代悲剧,是善良面对邪恶的失败。他本可以远走高飞,却自以为是的放弃了,以生命为代价,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他想隐去父亲的错误,不料,却更彰显了晋献公的昏聩。
大臣们都明白,申生死得冤,比后来的窦娥还冤,却没有人提出抗议。在那个君权至上的年代,国君一言九鼎,不论对错,必须服从,否则就是叛逆,就是不忠。
没有人,对晋献公提出异议。
申生死后,晋国的礼官给他的谥号为‘恭’(同共),谥法之中:既过能改曰恭;逊顺事上曰恭。所以,有些书称他‘恭君’或者‘恭太子’。
据说,冤死之人,阴魂不散。《左传》记载,公元前650年秋,老三夷吾回国即位,为收买人心,改迁申生墓葬。老臣狐突前往曲沃,路上遇见了申生,还让狐突登车当驭手,充满神话色彩。
这场内部的权力争夺战,经过漫长的拉锯,骊姬取得压倒性胜利。然而,她能笑到最后吗?一切并没有大结局,好戏,还在后头呢。
申生死了,但是杀戮并没有结束。在那个争权夺利的金字塔之颠,永远是只有生死,不死绝,不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