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骊姬铲除太子申生之后,新的烦恼接踵而至。
晋献公还有八个儿子,难道把他们都杀光吗?答案是:必须的。
其实,申生死后,几位公子之中,以重耳和夷吾比较贤能,名声在外,深得士心,也是最大的威胁。他俩,成了骊姬的‘眼中钉肉中刺’,必须铲除。至于其他人,该发配的发配,该流放的流放,绝不允许留在晋国。
古人起名字很讲究,都有一定含义,我一直搞不明白,为什么有人叫重耳。据说,他并非‘重耳’,而是‘重瞳’,就是每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史书记载这种人不多,如虞舜、项羽等,不过八人。
借着铲除申生的机会,骊姬继续向晋献公进谗言:“太子的阴谋,两位公子也知道。”
本来这是个‘莫须有’的罪名,真真假假,可有可无,晋献公也未必会相信。关键是那两位公子,眼看大哥冤死,听说自己也被牵连,不敢申辩,吓得立刻逃回自己的封地,还派兵守卫。
这下可好,等于不打自招。
晋献公老糊涂了,怒不可遏,这些儿子都想干什么?我还没死,我还是晋国的主人,你们不顾天理,竟然抢班夺权,要联合起来谋害我啊!
公元前655年春,他派遣寺人披,率军讨伐蒲城。
寺人,就是太监,跟齐桓公身边的寺人刁(竖刁)同类。《史记》记载为寺人勃鞮,都是一个人。
父亲派兵讨伐,怎么办呢?重耳手下人才很多,攻击不足自保有余,而且他深得民心,蒲城人准备拿起武器抵抗。但是,重耳认为,因君父的恩宠,自己才享有荣华富贵;没有父亲,就没有自己,如果抵抗,罪孽深重。
于是,他下了一道死命令:“谁敢抵抗,就是我的仇人。”所以,蒲城没做任何抵抗,就直接缴械投降。
别人可以投降,没有生死之忧,重耳不同,若投降,那必定死路一条。不抵抗,不投降,更不能坐以待毙,他可不像大哥申生那么傻,剩下唯一的活路,就是逃。天下之大,何处不能容身?
当初士蔿修建蒲城的时候,就没有尽力,典型的豆腐渣工程。蒲城原本无力抵抗晋国大军,不过质量差却有一个很大的好处——翻墙头容易。
众人都从后面翻墙而逃,也不知重耳是考虑别人,还是跑的慢,逃跑时落在了最后。正当他爬上墙头,还没有翻过去的时候,寺人披挥舞着大刀,追了上来。
眼看重耳命在旦夕,而这位披太监,气势汹汹,奋力一刀挥去。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一点儿皮毛也没伤到,恰恰把重耳的衣袖砍了下来。
古人宽衣大袖,虽然潇洒,实在累赘。那件衣服,重耳很珍惜地保存了下来,权当纪念,那个地方,后人称之‘斩袂垣’。垣,就是墙的意思。
原本很简单的一件事,在披太监那里,突然变得异常艰难,哪怕卸下一条腿,也是大功一件。
这刀法,一流高手。
然后,披太监兴高采烈地捧着半截衣袖,回去向晋献公交差。对于这件事,《左传》和《史记》都明确记载:砍断衣袖。
我一直琢磨:为什么没砍到人?
一者,古人都是宽衣大袖,重耳翻上墙后,身体没来得及跳下,袖子还耷拉在内部,所以只砍掉了袖子,一点皮都没蹭破。
再者,就是寺人披是个有良心的太监,觉得重耳冤枉,故意放走。从后来的表现看,这并非不可能。毕竟,重耳手下人才济济,不能轻易得罪,做个人情,给自己留条后路,不是挺好吗?
所以,披太监用了一个很隐晦的办法,保护了重耳,也保全了自己。作为太监,此人心眼真不少!
无论如何,重耳逃出生天,这一年,他43岁(《史记》),已过不惑之年。命是保住了,但苦难还在后面,十九年的流亡生涯,才刚刚开始。
我们都知道,孔子周游列国,其实我们的晋文公重耳,周游的地域更广大,时间更久远,道路更漫长。他比孔子早了一百多年,不过目标不一样。
当时,他的弟弟夷吾的日子也不好过,晋国大军前去讨伐,夷吾可不惯着,率领屈地军队顽强抵抗。
抵抗,就是叛逆,是与晋国为敌,能长期坚守吗?
公元前654年春,晋献公派遣大臣贾华,率军讨伐夷吾。屈地的城墙,原本也是豆腐渣工程,后来夷吾强烈抗议,虽然经过修缮加固,但面对晋国的正规军,怎么坚守?
这位贾华,七舆大夫之一,太子申生的拥护者。他知道太子死的冤枉,也知道重耳、夷吾都是受骊姬迫害,有心放他一马。
贾华比寺人披还讲究,直接卖个人情,暗中派人劝夷吾不要抵抗,赶快逃吧,能跑多远跑多远。小小屈地,能抵抗整个晋国吗?贾华本想做件好事,也算给自己留条后路;殊不知,对于夷吾这种卖国求荣之人,哪有感恩的心?将来弄巧成拙,成为不忠的口实。
两位公子都逃亡了,即使这样,也轮不到骊姬儿子奚齐。
没关系,办法多得很。就好比现在聘请公务员,增加各种规定,只收男(女)生,砍掉一半;是否党员,又砍掉一半;考试九十五分以上的,还剩几个不识趣的;最后是某年某月某日出生的,好,基本就剩一个了。没办法,符合条件的就他(她)了,公平招聘。
有些事情,看起来简单,其实很复杂;还有些事情,看起来复杂,实际,更复杂。
这种花招,对我们的骊女士是小儿科。很快就赶跑了所有的公子,独留奚齐在晋献公身边。
为了彻底消除后顾之忧,骊女士竟然动用了诅咒武器,让晋献公在祖庙祭祀先祖,诅咒所有擅自回国的公子。
这比刑法黑多了。因为诅咒是苍天的惩罚,世世代代不变,几乎断了公子们私自回国的念头,以至于晋国长期没有‘公族’。因为大家都怕诅咒缠身,宁可身居国外,也不愿意让后代遭殃。
所以,在晋国,新君即位之前,不管公子几岁,都要被送往国外居住。其中,以前的几个分支保存下来,但是在一百多年的尔虞我诈优胜劣汰中,最后只剩下韩氏。
有弊也有利,这让晋国产生一大优点——举贤任能。
跟许多别的国家不同,晋国不再施行‘家天下’,无论是谁,即使不是国君的宗族,只要有才能,就可以当官,甚至可以当‘卿’,进入决策层。后来的‘楚才晋用’,就是最好的典范。
这让晋国人才济济,能长期称霸诸侯。
重耳离开晋国,同时也带走一大批的俊杰。他们都是抛家舍业自愿跟随,其中包括赵衰、狐偃、狐毛、先轸、魏犨、胥臣、颠颉等,当然还有名传后世的介子推。
他们逃到柏谷(河南灵宝一带)的时候,想算一卦,看看是去齐国好,还是去楚国吉。
舅舅狐偃说:“不用算了,齐、楚这两个国家离晋国太遥远,而且奢望很大,困厄之中投奔他们,肯定后悔。最好还是去狄国吧!狄国虽然愚昧落后,与晋国没什么交往,离晋国还近。我们到那里隐居下来,与狄国共担忧患,静观晋国政局的变化,密切注视诸侯动静,将来干大事一定成功。”
于是,一群人逃到了狄国。这里的狄国,通常认为是白狄,姮姓,上古八大姓之一;也有记载是姬姓,黄帝后裔(杜预《春秋左传正义》)。
当时的北狄,虽然文化落后,却能吸引晋文公这样的人物,看来还是有其优点;狄国的国君听说重耳贤明,对他们照顾有加。
重耳逃到狄国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 654年,夷吾也被迫逃亡。
当时,夷吾觉得二哥在狄国挺不错,准备投奔。
他的老师郤芮坚决反对,劝阻道:“你跟他逃往一个国家,难免有同谋的嫌疑。而且你们性格不合,在一起很不方便,不如投奔梁国。梁国亲近秦国(两国同宗),秦国又与我们国君友好。骊姬以为我们向秦国求援,必然害怕,将来就可以免罪了。”
这种想法很好,但是,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他们没想到,有朝一日,因为房子的问题,秦国会灭掉梁国,间接引出许多事端。
夷吾在梁国的第二年,骊姬担心,派人给他送去玉环(谐音‘欲还’),表达了想让他回国的意思。(《国语》)
好容易逃出虎口,岂能再回去过那提心吊胆的日子。夷吾在梁国居住了四年,娶了梁君的女儿,生下一男一女两个可爱的孩子,后来在大臣的帮助下回国继位。
再说重耳,在狄国受到高规格待遇。
狄君讨伐赤狄分支廧(qiáng)咎如,俘虏了两个美女,叔隗和季隗。这两位不仅长相漂亮,关键是人品上佳,在文化落后的戎狄中,有如此‘德’与‘色’俱佳的美女,难得啊!
重耳娶了季隗,生下两个孩子伯條(tiáo)和叔刘,后来被留在狄国;叔隗则嫁给赵衰,生下个孩子,就是著名的贤臣赵盾。
有时候,想一想古代的戎狄,除了文化落后,其实就是普通老百姓,生活艰辛。如果大家都生活和谐、衣食无忧,谁还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干那抢劫的勾当?梁山好汉是被逼出来的。
公元前653年,为了铲除重耳,晋国发兵攻打狄国,狄君也不惯着,亲自率军迎战,最后晋国退兵。
从这个时期开始,晋国向西扩展,占领了黄河以西的一部分土地,秦、晋开始接壤。围绕河西这片土地,两国还将有不少纠纷。
在狄国居住到第五年的时候,晋献公去世,重耳也不敢回国送葬。里克邀请他回国继位,被婉言谢绝;后来秦穆公派公子挚慰问,也打算帮助他回国,又被绝绝。
时光荏苒,转眼在狄国已经居住了十二年,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孩子都不小了。
期间,由于夷吾的忘恩负义,惹恼了秦穆公,双方大战韩原,晋国战败,夷吾也成了俘虏。(这场大战,成全了秦穆公,将来再介绍)
本来,重耳的生活平平淡淡,或许就这样默默无闻,终老狄国。但是,夷吾被秦国放回后,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却把矛头指向重耳,认为他才是潜在的祸根,必须铲除。
实在冤屈的很,大哥申生死了,重耳成了骊姬攻击的目标;弟弟当了国君,他又成了弟弟的眼中钉。亲人都提防他、打压他,甚至想方设法要整死他。
当好人,难!当个仁人君子,更难!
重耳的平静生活,再次被打乱,不得不踏上颠沛流离逃亡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