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安定后,晋文公听从赵衰、狐偃等人的意见,减免赋税,布施恩惠,救济贫困,修治道路,便利通商,宽免劳役,鼓励农业,提倡互助,宣扬德教,推荐贤良,敬事老人,礼待宾客。(《国语》)
晋国的面貌和风气,焕然一新。
国内安定后,开始封赏。对于曾经有异心的人,就不惩罚了;但是,对于有功之臣,必须奖赏。大家千辛万苦,鞍前马后奔波了十九年,各种罪都尝过了,就是等待这一天。
然而,晋文公封赏功臣,无意中漏掉了一个人,虽然那人没有得到封赏,却也成就了他的千古美名。
封赏已经过去很久,其中有个人,一直在盼望着,盼望着,却一直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字。那人名叫壶叔,跟随重耳流亡十九年,主要为他管理车马,也是劳苦功高。
眼看许多从亡者都得到封赏,迟迟没有自己的名字。
壶叔终于沉不住气,以为晋文公把自己忘了,于是亲自去提醒晋文公:“君王三次赏赐功臣,都没有提到我,请问我有什么罪过吗?”
晋文公笑了笑,一招手,把他叫到身边,然后说:“用仁义教导我,用道德规劝我,这应受到上等赏赐;用行动辅佐我,终于使我获得成功,这应受到次等赏赐;承担弓箭的危难,给我立下汗马功劳,这应受到再次等赏赐。假如只是用劳力侍奉我,而没有弥补我的错误,这也应受到再次等赏赐。所以三赏完毕,就会轮到你了。”(《史记》)
壶叔听了,惭愧无地;国人听了,皆大欢喜。
与壶叔、寺人披、头须不同,有个人,也从亡十九年,却被晋文公忘得一干二净。也许,那个人太普通了,就是个寻常百姓;更也许,那个人没有强大的家族势力,总之,回国之后,晋文公把他抛于脑后。
唐朝大诗人杜牧,曾经写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一个在中国流传两千多年的节日,也有着一个悲怆感人的故事。
据说,某国在联合国抢注了中国传统的端午节,实在是不讲究。大家一衣带水,可以共度佳节,中国人不会刻意刁难,却非要去联合国搞个形式注册一下。注册后难道就是你们的吗?丢人!他们本国人都觉得丢人!
还好,文化还是我们的文化,历史还是我们的历史,清明依然是我们的清明,这一点,永远不容置疑。
从重耳流亡开始,有个人就一直紧紧跟随,他的名字,叫介子推。
介子推,原名介推,也称介之推。介是地名,今山西介休,后世往往尊称他为介子,故而也称介子推。
他与重耳之前交情如何?无从知晓,但绝对是重耳的忠实粉丝。流亡旅途上,此人似乎一直默默无闻,没有出谋划策的记载,倒是狐偃、赵衰等人知名度更高。
但人与人是不一样的,如果介子推一无是处,相信重耳也不会轻易让他跟随。谁愿意让身边跟着个废物?
史书关于介子推的记载,实在太少,不过传说倒是很多。前文讲过,重耳等人,行进到卫国五鹿的时候,饥饿难耐,不得不低头向‘野人’乞食。
这段时间,他们已经弹尽粮绝,很久没有饱餐一顿了。
直到重耳在卫国落难,饥饿难耐之时,介子推显示了自己忠贞的一面。
据韩婴编辑的《韩诗外传》记载:
他们在卫国境内,一行人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说实在的,比难民好不了多少,就差磕头哀求:大爷大妈,给口饭吃吧。
最糟的是,每天要不停的赶路,就像夸父追赶太阳那样,执着地奔向遥远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
夸父是一个人,神仙之体;他们是一群人,俗体凡胎。整天野菜凉水,凉水野菜,这种苦日子,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看不到尽头;没有一点儿高蛋白补充,铁人身体也受不了。
有一天,重耳看着没有一点儿油花的野菜汤,实在无法下咽,就坚持着没有进食。
前路漫漫,赶上万里长征了。众人只好找个阴凉的地方,坐下来休息,顺便找些食物充饥。哪怕草根、树皮、虫子,也必须吃点儿,必须补充蛋白质,生命是第一位的。
介子推看着重耳的萎靡,非常难过。于是,他一个人悄悄躲在附近,强忍疼痛,用刀割下自己大腿的肉,又悄悄放到菜汤里,煮熟后奉给重耳进食。
重耳没精打采,突然闻到肉香,来了食欲,根本没想到是人肉,三口两口吃完,这才有了精神。
回味过来后,他询问介子推,从哪儿得到的肉汤?
介子推也没隐瞒,告诉他:看到公子一天没有进食,自己心中不忍。听说‘忠君者不顾身’,于是偷偷割了自己大腿上的肉,让公子充饥。
重耳一听,眼泪都要下来了,自己竟然落魄到如此地步,害得臣子生生割下身上的肉,奉献给自己。
就这一块肉,将成为重耳永远的痛。
这就是著名的介子推‘割股啖君’的故事。这个平日里默默无闻的人,关键时刻,不顾生死,让重耳吃上一口肉羹。从那以后,所有人才意识到他的存在,对他敬重三分。
史册中,介子推从来没有出谋划策,他不像狐偃、赵衰那么才华横溢,也不像魏犫、颠颉那么勇猛善战,却绝对忠心。然而,就是这么一个赤胆忠心之人,回国后论功行赏,晋文公竟然忘的一干二净。
这是一次重大失误,不可原谅。
现代人讲究感恩,一曲《感恩的心》唱遍大江南北,哭肿了许多人的眼睛。
但是重耳忘了,这一忘,让他成为‘忘恩’的典型;这一忘,被记载了两千多年,影响非常恶劣;这一忘,完全违背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他将为自己这一次的健忘,后悔终生。
但是,这个故事,在《左传》、《国语》、《史记》等史册中,都没有记载。为什么呢?古人难道不知道宣传正能量吗难道?为晋文公避讳?没必要。
我还是相信《韩诗外传》的记载,因为以介子推执着的忠君思想,完全能做出这种‘傻事’。希望在未来的考古工作中,能发掘到更多的更有价值相关史料。
公元前636年春,重耳即将渡过黄河回国,狐偃担心自己的过错,决定离开。直到重耳把碧玉抛入黄河,立下誓言,狐偃才改变决定,跟随回国。
狐偃辞别的时候,介子推正在船上,听得一清二楚,笑道:“上天在支持公子,子犯(狐偃)却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并趁机向国君索取,耻辱啊!我羞于和这类人为伍。”
当初跟随重耳逃亡的人才很多,虽然大家没有立下‘苟富贵,勿相忘’的誓言,但也有攀龙附凤之心。如今到了收获的季节,嘴上念叨退隐的,最终放弃了退隐;嘴上没念叨退隐的,如介子推,已经有了去意。
回国后,介子推没有再鞍前马后的跟随晋文公,而是回到自己的家,回到了老母亲身边,以尽孝道。
晋文公即位之后,地位瞬间改变,杂七杂八的事,一起袭来,差点被烧死。等到赏赐功臣,却把‘割股啖君’的介子推,遗忘在偏僻的角落。可以想象,连鞍前马后的壶叔都等的不耐烦,何况是默默无闻的介子推呢?
介子推可不像壶叔那样,主动邀功请赏。《左传》记载: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晋文公开脱责任,认为当时王室发生甘叔带之乱,周襄王逃离王城,居住在郑国的栎邑(今河南禹州市)。晋文公想要勤王,又担心国内不稳,所以忽略了介子推。
这,不是理由。
或许,在晋文公的潜意识里,介子推没有让人信服的仁义道德,没有能够扭转乾坤的绝妙好计,属于‘三赏之后’的人员。
这是轻蔑,是对介子推人格的侮辱。
他可以穷死,可以饿死,可以粉身碎骨,但不能被侮辱,这比杀了他还难受。
历史,总是被这种人点缀的更加璀璨。
对于狐偃、壶叔的做法,介子推从心底瞧不起,认为他们‘贪天之功以为己力’。
过了很长时间,晋文公从来没有召见介子推,看来真的把他忘了,忘得彻彻底底。
有人劝他去面见国君,必有赏赐,介子推淡淡地说:“献公有九个儿子,现在只剩下公子。惠公、怀公没有亲近的,所以国人抛弃他们,主持晋国祭祀的,不是公子还有谁呢?这是上天的意思,而这几个人却以为是自己的力量,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财务,尚且称为盗,何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下面的人,把立君贪功的罪过当成合理;上面的人,以立君之功对欺骗加以赏赐。上下相互欺骗,岂能和他们相处?”
成语‘贪天之功’,最早就出自这里。
几句话直击本质。谋朝篡位,杀死姬圉,‘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这不是正人君子所为。
介子推的母亲看着儿子,心疼地说:“为什么不去求赏呢?这样死了,又有什么好处呢?”
介子推回答说:“明知错误而去效仿,罪过就更大了。而且我口出怨言,绝不吃他的俸禄。”
他母亲说:“也让他知道一下,怎么样?”
介子推回答:“语言,是身体的文饰。身体将要隐藏,哪里用得着文饰?这只不过是去求显贵罢了。”
他母亲说:“我儿志向高洁,你能够这样,我就和你一起隐居起来,成全你的志向。”(《左传》)
这段对话,基本引用了《左传》的原文翻译。
可见,介子推确实有功于重耳,虽然《左传》没有记载什么功劳,但是,‘割股啖君’并非空穴来风。而回国之后,晋文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性格耿直,宁可不食君禄,绝不低头乞求。
有贤能的儿子,也有贤惠的母亲。于是,介子推带着母亲,隐居到绵山。
绵山,位于山西省介休市境内,由于介子推的缘故,也称介山。如今已经成为国家5A级景区,风景秀丽,游人络绎,每年四季,都吸引成千上万的人来此。
据《史记》记载:介子推离去之后,他的侍从为他鸣不平(也有说是邻居解张),夜里,在宫门口挂了一张牌子,写了一首诗:
龙欲上天,五蛇为辅;
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
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
看到这首诗,晋文公猛然想起了介子推,说道:“我正要为王室谋划,没来得及赏赐他的功劳。”于是立刻派人去寻找,但介子推已经搬家,隐居绵山深处,无法寻觅。
介子推的结局,传说很多,《左传》、《史记》记载:
晋文公听说介子推进了绵山,亲自去也没找到。于是,他下令,把整座绵山封给介子推,作为他的封地,称之介推田,绵山则被称为介山。且自我忏悔:以此来记住我的罪过,表彰善人。
后来,关于介子推的民间传说越来越多,最流行的是:
晋文公寻找不到介子推,心中愧疚,一时着急,听了小人的馊主意,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母子逼出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也没出来,等到大队人马搜山,在一棵大柳树下,发现了他们母子的尸体。
晋文公悲痛万分,把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去,做了一双木屐穿在脚上,常常看着木屐叹息:“悲哉足下!”于是,后人以‘足下’,表示对对方的尊称。
更有神奇的传说,三十年后,有人在东海边见到介子推卖扇子。
介子推的故事,深得百姓同情。据说,晋文公悲痛之余,下令在介子推蒙难的那个月,全国上下家家禁烟火、吃冷食,逐渐形成了‘寒食节’;再后来,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较近,人们逐渐淡化了‘寒食节’,把‘清明节’作为主要的节日,以纪念介子推。
如今,‘清明节’已经成为法定假日,每年的清明,人们都会想起忠贞的介子推;至于狐偃、赵衰等功臣,早已逐渐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很少有人知道。
介子推割股啖君,不食君禄,其品行让后人尊敬。毫无疑问,春秋的历史之中,有他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