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帅(三)
泽国江山入战图,
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曹松
元帅,一个很多人羡慕向往的位置,但并不是谁都能当。
作为元帅,最基本要求:有宽广的胸怀,聪明的大脑,文能决胜千里,武能冲锋陷阵。当然,如果能谱曲填词,威武之中挟带儒雅,那就更加增添几分魅力,岳飞、戚继光,就是最理想的人选。
元帅必须心胸宽广,如果小肚鸡肠,睚眦必报,趁早闪开,否则早晚要被内部人干掉。这一点先轸做的并不到位,所以,注定以悲剧告终。
聪明的大脑,是必须条件。如果只想当个诚实的人、善良的人、无私奉献的人,最好回家种地,否则会误了成千上万战士的性命。刚才介绍的那位荀林父,就有这个缺点,导致将来‘邲之战’的惨败,成全了楚庄王。
元帅的大脑,就是军队的中枢,任何一个决策,都关系到所有战士的性命,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
若说临机应变的能力,这是先轸的优点。谋能决胜千里,勇能冲锋陷阵,文武全才,这是冷兵器时代,作为元帅的基本条件。先轸,优秀!
晋文公流亡的过程中,有几十人跟随,其中有五位,跟着他建功立业,名垂千秋,后人称之‘五士’,但是说法并不相同。
《左传》版?:狐偃、赵衰、魏犨、颠颉、胥臣
《史记》版?: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犨
有些版本还包括介子推、狐毛等人,不一一赘述。虽然‘五士’说法有差异,但他们都是晋文公手下的人才,各有特色。
狐偃、赵衰,知书达理,能够判断天下形势,善于出谋划策;魏犨、颠颉属于武将,勇冠三军;胥臣,善于发现人才,在教育事业方面很有建树,早于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贾佗见多识广,谦恭有礼,深得晋文公器重,以师礼对待;介子推、狐毛都是忠心耿耿之臣。
至于先轸,一般认为,他跟随重耳流亡十九年,‘五士’之一。
但是,他一直默默无闻。史册中,十九年的行程,从来没听说过他任何功劳,一件小事也没有,更没听说他会带兵打仗;若非这次要与楚国开战,根本没有人认识到,他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
‘社会平头哥,人狠话不多’,有些人,平时默默无闻,天生就是干大事的,先轸就属于这一类。
当宋国使者来求援的时候,《左传》中才第一次有了先轸的记录。他说了一句很有魄力的话:“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他要帮助晋文公,报答昔日宋襄公的恩惠,救援宋国的祸患,而且还要威震中原,成就霸业。
这个口号,可是非常响亮。朝堂之上,人才众多,难得首先听到他的发言。真不明白,如此有魄力的一个人才,为何在十九年的旅途中,默默无闻?真的不可思议。
是金子,终究要发光的。现在,机会来了,这个平日里沉默寡言的人,终于露出锋芒,展现出他深藏的锐气。
郤縠病亡后,能够接班的人才很多。从‘六卿’的职位来说,最高的是中军佐郤溱,如果按照正常顺序,他就接任中军帅;即使论资排辈,还有其他爵位更高的,如狐偃、栾枝等,先轸排在最后,根本没有资格竞争。
但是,晋文公慧眼识珠,挑来挑去,毅然选择了先轸。同时,提拔胥臣担任下军佐,理由很简单:重视才德。
晋文公认为,先轸有才有德,能堪大任。当然,估计狐偃、赵衰的推荐,也占有一份功劳。
可以说,经过十九年的流亡生涯,晋文公对先轸的军事才能,还是比较了解的,就差实践了。否则,绝不会轻易把帅位,交给一个无才无德无能之辈。
从下军佐,一跃成为三军统帅,在那个任人唯亲、论资排辈的年代,先轸,一步登天。多少人内心不服?多少人看着眼红?比如魏犨、颠颉之流,流亡路上功勋卓著,没想到最后一无所得,却被先轸踩在脚底下,难免心有怨言。
另外,比他资格老,比他职位高,比他关系近,比他功劳多,比他后台硬的,大有人在。
但是,作为元帅,在那个时代,先轸,就是唯一。
如此越级提拔,后来能与他媲美者,只有刘邦手下‘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韩信孤身一人,没有任何功劳,没有任何靠山,全凭自己胸中韬略,最后登台拜帅,震惊三军,终于辅佐刘邦灭掉项羽。
先轸,后世公认的,第一位战功卓著的元帅,未来的‘城濮之战’、‘崤之战’、‘箕之战’都是他的杰作。至于郤縠,他虽然占据了历史上‘第一位元帅’的交椅,功勋有限,反而不如先轸著名。
而且,从先轸开始,他不安正张出牌,改变了千百年来,一成不变的战争和思维方式。双方不再如宋襄公的‘仁义之师’那样,约定时间,约定地点,列成方阵,面对面刀兵相见。
可以利用天时,可以利用地利,可以利用一切外在条件,无论什么手段,目标只有一个——胜利。
这让战争更加诡谲,更加变化多端,更加精彩纷呈。
历史舞台,永远给有水平的人搭建。楚成王选择了子玉,晋文公选择了先轸,谁是真正的元帅?谁将一战成名?谁将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无愧于‘元帅’这一称号?
城濮之役,一战定输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