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舌尖上的战争(1 / 1)明月之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舌尖上的战争

说时石汉皆开眼,道破泥人也点头。

红日朝升能夜出,黄河东逝可西流。

——《东周列国志》

看过《舌尖上的中国》吗?那五花八门的美味佳肴,真让人垂涎欲滴。中国的美食,绝对是天下一流。

和平年代,当美食记者——真好。

不过,舌头,不仅仅是用来品尝美味的,那只是最基本、最普通、最简单、最原始的功能。如果舌头只是为了品尝美食,绝对是暴殄天物,是对人体器官功能的最大浪费。

公元前631年夏,晋国在翟泉(今河南孟津县平乐镇)举行会盟,一者重申践土之盟,再者就是谋划伐郑。

这次盟会,颇受诟病,因为周襄王的大臣王子虎参与了盟会。他自己可以与诸侯盟誓,但是,这次他代表的是周天子,周天子高高在上,不能与诸侯结盟,所以,他不该参加盟誓。

其次,会盟由狐偃主持,鲁僖公亲自参加,其余还有宋国公孙固,齐国国归父,陈国那位曾经被申候欺骗的辕涛涂,秦国的小子慭,还有一位蔡国代表。

不知鲁僖公为何要趟这趟浑水?鲁国是公爵,按礼,‘卿不会公(爵)候(爵)’,可以会‘伯子男(爵)’。其实,鲁国派个‘卿’代表就可以,他的亲自到会,是鲁国的耻辱。

这就好比今天的联合国大会,各国都是派个代表,某国总统亲临,坐在圆桌旁,看似鹤立鸡群,实则无比尴尬。

另外,还有一个国家缺席了,就是郑国。

践土之盟和温邑之会,那两次郑文公都亲自参加,与晋文公也算化干戈为玉帛。

但是,郑文公觉得,晋国对曹、卫的复仇,有点过了。

曹共公、卫成公长期被囚禁,这两个国家处于灭亡边缘,晋文公甚至要求周襄王杀掉卫成公。太过分了,郑文公把一切看在眼里,内心恐惧而不满。

毕竟,当初他也对重耳无礼,还差点杀掉他们。谁敢保证,今朝如日中天的晋文公,不会对他实施报复?所以,郑文公暗中与楚国也有些瓜葛,不清不楚。

郑国与楚国,原本就是亲戚,郑文公的夫人,就是楚成王的妹妹,双方不可能一点儿来往都没有。

郑文公脚踏两只船,又不参加翟泉会盟,这激怒了晋文公。新怨旧恨一起涌上心头,他决定伐郑,要彻底打服这个叛来叛去的家伙。

郑国在战火里摸爬滚打惯了,哪那么容易攻打?

公元前630年春,晋国试探性的进攻郑国,取得一定成果,但并不显著。这次出兵,让晋文公认识到,要攻打郑国,并非易事。

伐郑,是必须的,不能纵容倒向楚国的投降派。

晋文公思前想后,并没有再邀请各路诸侯,而是联络秦国,请秦穆公发兵,共同伐郑。

这两位,都堪称一代枭雄,关系不错,惺惺相惜;而且秦穆公还是晋文公的岳父,帮姑爷打仗,也义不容辞。

9月,晋文公与秦穆公,各自率领大军,包围了郑国都城新郑(今河南新郑市)。晋军驻扎在函陵(山名,今河南新郑市铁岭村附近),秦军驻扎在汜南(今河南中牟县南)。

秦、晋两国大军,黑云压城,气势汹汹,大有不灭郑国誓不回军的架势。

一个晋国,就很难对付,如今面对秦、晋两国大军,郑国内部人心惶恐。怎么迫使他们退兵呢?郑文公聚集一群‘肉食者’,讨论来讨论去,茫然一片。

危急时刻,有个叫佚之狐的大臣,给郑文公推荐了一个人,他的名字叫——烛之武。

佚之狐何许人?历史没留下他的个人资料。他认为,烛之武是个人才,长期被埋没;只要派此人去面见秦穆公,凭三寸不烂之舌,定能说退秦军;秦军退走,晋军孤立,必然不能持久,郑国之危自解。

烛之武,郑国人,一般认为,‘烛’是个地名,‘之’是个虚词,武是他的名字。至于原来姓氏,难以考证,现代烛姓很少见,都认烛之武为先祖。

郑国何时冒出这么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不需任何礼物,光凭一张嘴皮子,就能说退秦军?人才啊!可惜没听过没见过,根本没有一点儿惊人的事迹。即使蜻蜓点水也会有点波纹,此人简直一潭死水,碌碌无为到如今,据说头发都白了。

这有点儿像战国时的毛遂,从默默无闻,到一举成名。

佚之狐再三推荐,并且对郑文公说:“国家已经危险了,如果让烛之武拜见秦君,一定能让他们退走。”

郑文公将信将疑,能行吗?面对秦、晋大军压境,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打,打不嬴;降,太丢人;和,不被接纳。于是,在佚之狐的坚持下,不得不亲自去请烛之武,死马当作活马医吧!

一见面,郑文公不禁灰心丧气。烛之武须发洁白,老态龙钟,牙都快掉光了,没有一点儿精明能干的样子,还好吐字清晰,目光炯炯;不过怎么看,也不像个口若悬河能说会道深藏不露的高人。

派这么个无名之辈,去辞退数万秦师?悬。

郑文公看着这个马上要入土为安的人,根本不相信,他能解救郑国的危难。

以貌取人,向来是待人处事的大忌,而郑文公最爱犯这种低级错误。当初重耳流亡时路过郑国,郑文公就满眼瞧不起,连一顿饭也舍不得,哪曾想有今日的困窘?

这次,郑文公吸取教训,耐着性子,很谦虚地向烛之武介绍了国家的危局,请他出面,前去辞退秦军。

烛之武绝对不是什么大领导,甚至还不如柳下惠,柳下惠至少名声在外,烛之武则纯粹一介平民。面对国君的邀请,他不慌不忙推辞道:“我年轻的时候,就不如别人;如今年老多病,更是不堪重任啊!”

郑文公一听,这话里充满怨气,借机抬高身价,显然是责怪自己没有早点重用他。

于是耐着性子赔礼道歉:“我没有早点重用您,现在国家危难了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但是,郑国灭亡,对您也不利啊!为了郑国百姓,请不辞辛苦。”

烛之武早已成竹在胸,听了郑文公的谦辞,也不能太摆架子,于是答应出山,前去退掉秦师。

世界上绝绝大多数的人,就像一颗普通的树,有些长在山里,有些长在平原,一生都是平淡的,碌碌无为的。有些人,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追求进步;等到头发花白,能混个一官半职,也算是烧高香了。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抹尘埃,被淹没在星空之中。

有时候想一想,整个地球,也不过是宇宙的一粒尘埃。

烛之武不同,他一生默默无闻,不求闻达。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垂暮之年,终于迎来了证明自己的绝佳良机,而且,他真的抓住了这次机会。

这类人,就像一颗流星,瞬间闪光,照亮星空。

夜幕降临,郑国士兵用绳子,把烛之武缒到城下,看着他消失在城外茫茫的黑暗之中。

这一刻,他不像个老人,到有点孤胆英雄的气概。敢孤身独闯秦军,就凭这一点,值得敬佩。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准备的说辞,胜过一切超级武器;不怕说不动秦穆公的心,就怕见不到秦穆公这个人。

还好,看他花白胡须老胳膊老腿不容易,也不像个刺客,秦国士兵没有刁难,把他的愿望,报告给秦穆公。

秦穆公一向尊重老人,百里奚、蹇叔,都是他从国外淘来的宝贝。听说有位叫烛之武的老人前来拜见,觉得很奇怪,决定听一听此人的高论。

面对秦穆公,烛之武侃侃而谈,给他分析了秦、晋、郑的形势。

当然,一切要有条理,有目的,有针对性。要想当个成功的、超级的说客,必须把握好自己的舌头,理清大脑思绪;胡说乱说,东拉西扯,那是侃大山,是闲言碎语,这种场合不行。

不张口不知道,一张口就丢人,秦穆公可没那耐心。

首先,必须承认,郑国很弱小,面对两个大国的夹击,面临灭亡风险。但是,郑国灭亡,对秦国有什么好处呢?

秦国和郑国之间,隔着周王室,隔着晋国,隔着戎狄,隔着秦岭黄河,关山路远,期间还有许多小国家;即使郑国灭亡,土地也是归晋侯所有,秦国能得到什么?晋国得到土地,增强实力,秦国却两手空空,成为嫁衣。

只有愚蠢的人,才会干这傻事,秦穆公可不傻。

其次,虽然没有带任何礼物,但是,空手不能空口,必须有所表示。烛之武对秦穆公说,如果能赦免郑国,那么秦国使者往来,所缺少的粮草用度,郑国愿意作为东道主,都免费提供。这对秦国不是挺好吗?

‘东道主’这个词,最早就出自这里。

第三点,当初晋惠公回国前,答应给您河东五城,结果言而无信,早上回国,晚上就派兵加固城墙。晋国贪得无厌,早有前科,现在得到郑国,将来不向西掠夺秦国的土地,还怎么扩张?请好好考虑吧!

这一篇说辞,抓住要点,也抓住了秦穆公的心,听得他连连点头,越想越有理。

打仗是为了什么?肤浅点儿就是为了利益。干什么事情,都要算一算经济账,计较一下得失。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拼死拼活,原来是为他人做嫁衣,这赔本的买卖,不划算。

最关键的一点:秦穆公内心也贪图郑国这块肥肉。

他也有野心,也想称霸诸侯,也想挺进中原,郑国,不可或缺。更关键的是,晋文公先安定王室,又打败楚国,已经成为诸侯盟主,如今还要灭郑,一步步走向人生的巅峰。

秦国呢?秦穆公呢?耗费军马,一无所获。

听了烛之武的说辞,秦穆公顿开茅塞,不顾一切,不管百里奚、蹇叔的建议,直接下令——撤兵。

不仅大军撤走,秦穆公还私下与郑国结成友好同盟,瞬间从敌对变成了友邦。又留下杞子、逢孙、杨孙三员大将,率领几百秦军,帮助郑国守城。

这再一次证明:国与国之间,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

所以说,跟某些猖獗的国家,不要谈互信互惠,更不要高唱‘**两国人民千年的友谊’,纯是自欺欺人,自找没趣,只会更让人瞧不起。大国就要有大国的气势,百姓即使穷点儿苦点儿累点儿,也希望能看到国家领导人的霸气。

说多了,各位,还是保护好自己的舌头吧。那不是单纯的用来品尝酸甜苦辣的味觉器官,而是一柄保家卫国锋如刀剑的利器。

烛之武摇动三寸之舌,退去秦国大军,一说成名,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精彩的一页。

二十年以后,郑国给晋国的一封书信中,还提到烛之武去朝晋,看来他是个老寿星。不过史书并没有记载他的生死日期,也没有关于他的更精彩的故事。

虽然烛之武凭借一张口,辞退秦国数万大军,但是,他还不是春秋第一说客。真正的第一说客,是孔圣人的门徒,复姓端木,名赐,我们一般称他子贡,现在还没出生呢。

无论如何,在春秋的历史中,有烛之武一席之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