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讲究多子多福,郑文公也不例外,他妻妾成群,儿子也有一大群。
据《史记》记载,郑文公有三位夫人,五位嫡子;另外嬴妾和庶子,记录则比较少。他年轻的时候,奸淫了叔父的妃子陈妫(陈国女子),生下太子华和子臧。
子华虽然被立为太子,但是并不受宠。而且郑文公性格怪癖,从他多次叛齐背晋的做法,就可以看出,此人缺乏做人的基本原则——诚信。
齐、晋强大,就倒向齐、晋;楚国强大,就倒向楚国。这种反复无常的性格,给郑国后来的国君影响很大。
前文说过,公元前653年,由于郑文公反复无常,齐桓公举行宁母之会,谋划伐郑。郑文公杀了小人申侯,推卸掉所有的责任,讨好齐桓公,同时,派太子华参加会盟。
作为郑国太子,姬华本应孝敬父母,关心国事,然后等着接班就行了。
但是,为了得到霸主的支持,巩固自己的地位,他竟然诬陷郑国的泄氏、孔氏、子人氏违抗盟主之命;然后鼓动齐桓公,灭掉这三族,将来自己即位,愿意死心塌地的臣服于齐国。
这三个家族,被称为‘郑国三良’,真不知道,他们哪里得罪了太子华,被如此出卖。有些时候,好人无意中得罪了坏人,得到的是疯狂的报复。正义,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此话有理。
子华为了一己之私,竟然谋害贤臣,出卖国家。这种人,敢信吗?
在管仲的劝阻下,齐桓公打消了支持太子华的计划。不久,消息泄露,太子华被软禁。
公元前644年,太子华怨恨在心,决定谋反自立。郑文公很愤怒,干脆杀了他,并因此对另外几个儿子也产生怀疑。眼看大哥被杀,太子华的同母弟弟子臧,感到恐惧。
公元前636年,子臧逃亡到宋国。
既然逃亡,就低调点儿,不要惹是生非。但是,子臧却喜欢收集鹬鸟的羽毛,做成‘鹬冠’,戴在头上炫耀。
鹬鸟,就是鹬蚌相争里的那只鸟,天要下雨,这种鸟就鸣叫。古代掌管天文的官吏,戴这种‘鹬冠’,预测天下大事,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子臧戴‘鹬冠’,意义就不一样了。据推测,他见到兄长被杀,故而结交知晓天文的人,戴着这种帽子,暗中谋划回国即位。
郑文公听说后,对这个儿子深恶痛绝。逃亡,也让人不省心,想干什么?这一年八月,郑文公派人假装强盗,把他诱骗到郊外,杀死在陈、宋之间。
父与子,充满不信,注定是悲剧。
郑文公还曾娶了一位江国夫人,生了公子士。
江国是小国,嬴姓,后来(公元前623年)被楚国灭掉。有一次,公子士出使楚国,说话办事不谨慎,不知如何得罪楚国人,结果被灌了毒酒,途中死于叶地。
再后来,郑文公又娶了苏国的女子,生了子瑕和子俞弥。子俞弥死得早,大臣泄驾讨厌子瑕,郑文公也不喜欢他,所以没有被立为太子。
自从子华之后,太子的位置,一直空缺。
几个嫡子都不争气,郑文公很失望,很伤心,一怒之下走了极端,把剩下的庶子,都驱逐了,不让他们在郑国居住。真是有儿子不孝顺,还不如没有。
其中有个庶子,名叫姬兰。
他的母亲地位低下,南燕人,姞姓,上古八大姓之一,史书称她燕姞。她偶尔做了一个梦,梦见南燕先祖伯鯈(tiáo)送给她一朵兰花,并且告诉她:“这朵兰花,就是你的儿子。兰花的香味天下第一,佩戴着,别人就会像爱它一样爱你。”
郑文公听说了这件事,真就送给她一朵兰花,让她侍寝。燕姞说:“我的地位低下,侥幸生了孩子,只怕别人不相信,请以兰花作为信物。”
郑文公同意,后来果然生了个儿子,就取名为兰。
由于郑文公驱逐群公子,公子兰害怕获罪,逃亡在晋国。他对晋文公毕恭毕敬,很有礼节,深得赏识。
这次伐郑,姬兰也随同前来,但快到地方的时候,他请求不要让自己参加包围郑国都城的战争。为什么?因为这是他的祖国,他的故乡,都城内是他的亲人。
晋文公认为他知礼,让他在东部边境等候。
烛之武退了秦师之后,虽然士气有损,晋军依然坚持不退。郑国派人求和的时候,晋文公提出了两个必须条件:一是交出叔詹,二是立公子兰为郑国太子。
交出叔詹,前文已经介绍过,至于太子兰,能被立为储君吗?
自从杀死太子华后,许多年来,郑文公一直没立太子。眼看年纪越来越大,这也成为一块心病。
听了晋国的条件,大臣石癸说:“我听说姬姓和姞姓适合成为配偶,他们的子孙必定繁衍。姞,就是吉人的意思,是后稷(周朝始祖)的嫡妻。现在,公子兰是姞氏的外甥,上天或许要使他光大,可以接纳他为国君。”
于是,经过郑文公同意,大臣石癸和孔将鉏、侯宣多去晋军迎接公子兰。回国后在太宫里盟誓,立公子兰为太子,以此与晋国讲和。
没有了秦穆公的帮助,对叔詹的恨也消了,郑国又同意让公子兰为太子,还要求什么呢?
毕竟战争不是儿戏,双方都会有死伤,而且在那个冷兵器时代,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如果继续攻打,郑国坚决防守,即使取胜,于霸业无增,于将士有损,得不偿失。
综合考虑,权衡再三,晋文公终于撤兵。
一场战争,就这样喜剧性结束。晋国没有攻打郑国,反而给郑国送去一位储君,双方成为友邦,这让秦穆公先前的努力,都竹篮打水。
两年后(公元前628年),郑文公病逝,公子兰顺利即位,就是郑穆公。到了公元前606年冬,郑穆公生病卧床。他看着身边枯萎的兰花,长叹道:“兰花死了,或许我也要死了吧!我是靠着它出生的。”
说完,割掉兰花,然后死去,谥号为穆。
他在郑国的影响力,快赶上郑庄公了。因为他有七个儿子,在郑国建立了七个家族,把持了郑国的朝政大权,史书称之‘七穆’,与鲁国的‘三桓’,宋国的‘桓戴’并列。
郑国,将围绕‘七穆’,演绎出一段新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