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的强大,最重要的是拥有一位胸怀大志的明君——秦穆公;而秦穆公能把秦国带入一个新的高度,关键是他选贤任能,特别是重用了一位贤相——百里奚。
坎坷的仕途
春秋时期,有一个著名人物,叫做百里奚,字井伯,前面已经多次提起。有人认为他是楚国人,有人认为是虞国人,具体籍贯不详,至少在这两个国家谋生过。
还有专家学者根据历史的点滴分析,井伯与百里奚为两个人,而百里奚与孟明视为同一人,越分析越离谱。
可惜,古籍流失损毁太多,这让许多历史湮没在时光之中。专家与学者的分析,还是让它在学术论文中当主角吧,我们只作参考。这里,还是按照一般的思维,结合《左传》、《史记》等,写一写百里奚与蹇叔、与秦国的故事,让更多人看得懂。
百里奚家境贫寒,纯属自学成才。
与大多数男人一样,他是位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希望凭借自己的才华,谋得一官半职,以养家糊口,顺便为国家做点贡献。
可惜,那个年代非常注重身份地位,没有高贵的血统,光靠才华,是万万不行的,那会四处碰壁,碰的头破血流。秦朝末期的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时候,就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答:有种。
据《通俗演义》(非正史)记载:百里奚家,那穷的,真是揭不开锅,不得不准备外出谋生。他的媳妇知道他志大才高,临行前,杀了家里最后一只鸡,砍碎门闩,把鸡炖了为他送行。
这种窘境,并非他一人如此。如果天下文人共聚一堂,谈起往昔的艰辛生活,各有一段难念的经,都会彼此相对感慨唏嘘一番,甚至滴下几滴热泪。
文人,一般不善于劳作,不屑于经商,不忍于盗抢,却关心天下大事,关心百姓疾苦。这类人,最重要的是有一颗善良正直的心,他们的目标是辅佐帝王建功立业,成就天下大同。
但是,文人,能功成名就的,屈指可数。
百里奚为了理想,为了家,独自出发了。原本希望自己能闯出一片天空,成就一番大业,搏得个封妻荫子,然后衣锦还乡。然而,百里奚此去,竟然数年没有一点儿音信。难道是攀龙附凤喜新厌旧?他并非传说中的陈世美。
可以想象,他走了,夫人独自带个孩子,日子该怎么过?
据说,百里奚走后,他的夫人开始还能维持;后来,实在坚持不下去,带着孩子孟明视(百里视),离开家乡,走上乞讨的道路。
百里奚独在异乡,根本不知道家中的凄凉,还在四处奔波,谋求出仕。可惜生不逢时,怀抱奇才,在外游历多年,没有遇到一个伯乐。而他也不喜欢阿谀奉迎溜须拍马,最后搞得身无分文,到处给人打零工,回家的路费都没有。
公元前686年,百里奚在游历的过程中,到了齐国。
当时,他落魄江湖,实在狼狈的很,又不愿干些偷鸡摸狗的勾当,剩下只有一条道——乞讨。这与后来的晋文公重耳走的道路很相似,英雄穷途,受人冷眼。
一个身体健全的大男人,被逼的四处伸手讨饭,可以说已经屈辱的无法再屈辱了。还能怎样?去偷?去抢?那是强盗干的事,百里奚从小就接受圣人教诲,宁死不为。
正当他走投无路的时候,也许真的是上天故意安排,百里奚碰到一个人,可以说,就是他生命中的贵人——蹇叔。
这位蹇叔,据《东周列国志》说是宋国人,但我并没有在正史中查到。蹇,是他的名字,姓氏则没有记录;后世蹇姓家族,都把蹇叔当做始祖。
蹇叔也是才华横溢,却淡薄名利,隐居一处山野,春耕秋收,‘朝而往暮而归’,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他虽然不是武侠小说中隐藏的绝世高人,却绝对是穷山僻壤之地,隐居的一位大贤。
后世陶弘景有诗云: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当蹇叔见到百里奚的时候,觉得非常奇怪。此人除了脸上充满菜色,其余五官端正目光炯炯,不像个乞丐样。经过谈论,蹇叔发现,百里奚绝对是治国之栋梁,可惜时运不济,流落异国他乡。
蹇叔并非寻常山野村夫,是胸怀天下、高瞻远瞩的世外高人。他友好地接纳了百里奚,俩人结为至交,从此成为一辈子的朋友。
朋友,一辈子,不容易。这才是真正的志同道合,至于酒桌上推杯换盏,称兄道弟,言辞没有分寸,谈吐粗俗不堪,那是纯粹的酒肉朋友,某一天被卖了还在给人家数钱。
当时,管仲与鲍叔牙各自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一个逃难莒国,一个逃难鲁国。‘管鲍之交’,还没有传遍诸侯,齐桓公的霸业,遥遥无期。百里奚与蹇叔,两个异国他乡的小人物,却惺惺相惜,开启了一段新的友谊,我们暂且称之‘蹇奚之交’。
管仲辅佐齐桓公,逐步建立齐国的霸业,走向历史辉煌的时候,百里奚与蹇叔,也正在把秦国,一步步推向新的高度。其过程,也是曲折跌宕,咱们一步步道来。
对于蹇叔的友好,百里奚嘴上不说,内心无比感激,从此把蹇叔,当做知己看待,终生不变。
那时,恰逢齐国内乱,公孙无知杀了荒淫的齐襄公,悬赏招揽四方人才。百里奚听说后,觉得是个机会,他可不想总寄人篱下,天天吃白食。毕竟,蹇叔也有家室,也要照顾老小。
他想凭借才学,去公孙无知那里碰碰运气,谋个一官半职。
但是,朋友蹇叔坚决不放他离开。蹇叔认为,公孙无知这些人,宵小之辈,暂时窃取政权,名不正言不顺,一定不能成功,早晚身首异处,不值得为他们殉葬。
果然,后来公孙无知被雍廪所杀,其余人等,鸟兽解散,百里奚躲过一劫。
公元前675年,百里奚游历到周朝的洛邑,希望能凭借胸中才华,在王城谋得一官半职。
京畿重地,龙蛇混杂,不同于偏远的小地方,即使离皇城近在咫尺,天天在高墙外转悠,想拜见周惠王,谈何容易?百里奚无依无靠,结果没有位列朝堂,很快又陷入身无分文的落魄境地。
正当他进退两难的时候,又出现一位‘贵人’。各位还记得那位爱牛的王子颓吗?周惠王的叔叔,爱牛如命,花重金征集天下养牛人才。
百里奚除了治国,还有一套绝活:善于养牛。如果在今天,当个养牛大腕没问题。
听说王子颓招收养牛人才,百里奚欣然前去应聘。没办法,一身治国材无人问津,只能凭借自己的雕虫小技,挣点糊口钱。不过,能靠近王子颓,也算认识个达官贵人,或许可以趁机接近当朝天子。
原本只想解决温饱问题,没想到王子颓非常看重百里奚,甚至准备任命他官职。
他并不知道,自己这条路,却是不小心上了贼船。
因为王子颓心怀叵测,除了爱牛,还觊觎着周惠王的宝座。这是什么?这是叛逆,要灭族的。时任霸主齐桓公都不敢干的事,王子颓却暗中跃跃欲试。
百里奚只是一个给王子颓养牛的小人物,但是,如果王子颓造反,百里奚也是叛逆的一部分,必然受到牵连。或许,连百里奚自己都找不到自己的家人了,但摊上谋逆大罪,下半辈子就彻底完了。
这时,蹇叔及时出现。他查看了王子颓等人的行为举止,认为他们不务正业,早晚要搞政变,不可接近。他劝百里奚不要跟随王子颓,这群人心术不正,恐怕要出大事,搞不好要把命丢在这里。
百里奚是正人君子,对叛逆之举深恶痛绝,听了蹇叔的劝阻,毅然离开了王子颓,恐怕连工钱都不要了。
不久以后,就发生了王子颓之乱,百里奚又躲过一劫。
可以说,百里奚的人生,真是多彩多姿,酸甜苦辣咸,品尝殆尽。他的这些跌宕经历,比后来的晋文公重耳,有过之而无不及;毕竟,重耳是一群人,有个照应,他是孤身一个,其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
蹇叔两次劝阻,两次拯救了百里奚的性命。感激的话就不用多说了,他对蹇叔的卓识远见,佩服的五体投地,自愧不如。
后来,百里奚去到虞国谋发展。他与虞国大臣宫之奇关系不错,经过推荐,在虞公手下当个大夫。
蹇叔听说百里奚在虞国谋发展,又千里迢迢前去看望。
他此去名义上是做生意,其真正目的,就是关心百里奚的安危。这个朋友怀抱济世之才,可惜穷困潦倒,只怕他慌不择路误入歧途,将来后悔莫及。
经过观察,蹇叔认为,虞君这个人,贪利忘义,不值得依靠。于是亲自劝阻百里奚,赶快离开,不要自误。
但是,百里奚实在太穷,穷怕了,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日子,想起来就恐惧。
此时的百里奚,身负治国之才,就是想谋个职位,得些俸禄,先混口饭吃,把肚子喂饱;而且,岁数都老大不小了,半只脚几乎迈进棺材,他实在不想再漫无目的飘零了。
他也知道,虞君不是最理想的国君,但是,自己至少可以得到一份俸禄,可以糊口,可以安度晚年。
这一次,百里奚婉拒了蹇叔的劝告。因为,身无分文的苦日子太难熬,真是穷疯了,穷怕了,穷的他心力憔悴。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为了那点俸禄。
眼看百里奚固执己见,蹇叔无奈,摇头怏怏而去。
以当时的通讯条件,从齐都(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到洛邑(今河南洛阳),再到虞国(今山西平陆县张店镇),百里奚到哪里,蹇叔千方百计地跟到哪里,真是大海捞针,不辞辛苦。
为什么蹇叔如此关注百里奚?
这是仁者的惺惺相惜,是智者的胸怀天下,是朋友间发自内心的关怀,是一份浓浓的情谊。
蹇叔知道百里奚是治国之才,唯恐他急于求仕,而误入歧途难以自拔,故而时刻关注。蹇叔也确实善于识人,对于公孙无知、王子颓、虞君的预言,全部成为现实。
距离有多远,关心就有多远,这就是朋友,就是知己。蹇叔,真正隐藏的绝世高人,简直就是上天派来拯救百里奚的。
春秋的历史之中,注定有他一席之地。
流浪了大半辈子,百里奚终于在虞国定居下来,至少不愁吃喝,大小也是个官。
然而,现实很残酷,跟错人,是要付出代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