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番血腥的洗礼,晋惠公总算把晋国安定下来,可惜了那么多人才。
杀戮,是一种统治的手段,但并非绝对,其造成的恶果,人人自危,多年难以平息。如果能广施仁政,礼贤下士,治理好晋国,不难。就像后来的李世民(也是山西太原人)一样,‘玄武门之变’后,治国有方,反而得到后世肯定。
关键是,晋惠公的人品,实在糟糕透顶,简直烂透了。
回国之前,申生的姐姐秦穆姬,曾派人捎话给他,一者要接纳群公子回国,再者让他善待贾君。这位贾君,恐怕大家早已忘记,因为她是个小人物,在晋国默默无闻。
前文说过,晋献公曾经娶贾国女子为夫人,史书称她贾君,可惜没有生儿子。之后不知何时,晋献公与父亲后娶的齐姜私通,生下了太子申生和秦穆姬。
由于齐姜死得早,贾君一手把申生和秦穆姬拉扯大,就像亲妈一样,对他俩非常好。
接纳群公子,那是不可能的,特别是二哥重耳,恨不得把他铲除;善待贾君,这原本是举手之劳。没想到他回国后,见到贾君还有姿色,竟然起了淫心,把贾君奸污了。
可见夷吾的品质多么恶劣,简直禽兽不如。
公元前650年夏,晋惠公夷吾突然想做件好事,为太子申生改葬,结果尸臭散发的到处都是,百姓议论纷纷。
申生为什么自杀?是为了隐晦父亲晋献公的过错,而夷吾的这种做法,却是在彰显父亲的过错。晋国百姓非常厌恶,认为他是个窃国者,想标榜信义,却没有忠诚;众人想远走他乡,又难舍故土,只能盼着重耳赶快回国。
秋季,老臣狐突在去曲沃的路上,碰见了太子申生的魂魄。狐突是太子的支持者,曾经为他驾车,申生请狐突登车执鞭,并且说道:“夷吾无礼,我已请求上帝,准备把晋国送给秦国,秦国会祭祀我。”
狐突说:“神不会享用别族的祭品,百姓也不会祭祀别族,恐怕你的祭祀会断绝。而且百姓有什么错,请好好考虑一下。”
太子申生说:“好,我将重新请求。七天以后,新城西边会有一个巫人,表达我的建议。”说完,他就不见了。
七天后,狐突去拜见巫人,巫人说:“天帝允许我惩罚有罪的人,他将在韩原大败。”
这段记载,充满神话色彩,显然有许多杜撰的成分,不过《左传》与《史记》,就是这么记载的。后人推测,很可能是有人想迎回重耳,借机编造了这个故事,蛊惑晋国百姓,故而被收入《左传》之中。司马迁没法详查,生搬硬套地写入《史记》。
在晋国内部的政治纷争中,狐突,难以置身事外。
公元前649年,周襄王派遣内史过,赐命晋惠公夷吾,正式任命他为晋候。
得到周天子的赐命,多少诸侯求之不得,本来是一件大喜事,晋惠公却显得顾虑重重心不在焉。内史过看着无精打采的晋惠公,没有询问原因,只是预言:晋候将没有后代。
从大师郭偃到内史过,都预言晋惠公将没有后代,这可不妙。因为,这两位都是其中高手,预言准确率几乎百分百。
日子一天天过去,晋国相对安定下来。但是,老天似乎对晋惠公的窃国之举也不满,要给他添堵。
晋国连年大旱,公元前647年冬季,国家陷入饥荒。
百姓困窘,国家有难,该怎么办?晋惠公召集群臣,商议之后,决定派使者,到秦国请求购买粮食。
真是‘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这种人,无耻至极。当初有求于秦穆公的时候,低三下四,像个哈巴狗一样;等到自己有了资本,立刻背信弃义,许诺的河东五城,推个一干二净;如今有困难,还觍脸去求秦穆公,脸皮厚的,赛城墙。
对于这种忘恩负义恬不知耻的家伙,真拿他没办法。
国君有命,晋国使者只能厚着脸皮到达秦国,表明自己的来意,请秦穆公发发善心。真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几年过去了,秦穆公心中虽然有气,还是召集群臣,商议该如何对待。
他先问公孙枝,给,还是不给?
公孙枝说:“再次给他们恩惠,如果报答我们,君王还有什么苛求的呢?如果不报答我们,他们的百姓必然离心;百姓离心,然后去讨伐,必然能战胜他们。”
秦穆公觉得有理,又问百里奚,百里奚说:“天灾流行,各国都有;救援灾荒,周济邻国,是正道。按正道办事,一定会有福报。”
唯独丕郑的儿子丕豹,一直惦念杀父之仇,对晋惠公非常痛恨。他请求秦穆公发兵,自己愿意做先锋,攻打晋国。
秦穆公长叹一声,说:“虽然讨厌他们的国君,但百姓又什么罪过呢?”
于是,答应把粮食卖给晋国。
由于距离太远,秦国用船运送粟米,从首都雍城(今陕西凤翔县西南),一直到晋国的首都绛邑,船只接连不断。人们把这次运粮,称作‘泛舟之役’,仿佛乘船打了一场大仗。
耗费无数人力物力财力,秦穆公全力帮助晋国抗灾。可以说,无论国家之间还是私人之间,秦穆公对晋惠公真是仁至义尽。
你同情人家,人家同情你吗?忘恩负义的事情,古今都不少。
公元前646年秋季8月初5日,晋国的沙鹿山(今河北省大名县金滩镇)崩塌。今天看来,山崩地裂属于自然灾害,古代则非常忌讳,因为山崩河枯,都象征着国家的灭亡。
晋国的大师郭偃预言:“一年内,晋国将有大灾难,几乎亡国。”
先不管郭大师的预言,风水轮流转,没想到这一年冬天,秦国出现大饥荒。原本的储备粮,都卖给了晋国,秦国百姓面临挨饿受冻的风险。
与此同时,晋国则获得大丰收。
眼看国内处境艰难,秦穆公与众臣商议后,派使者到晋国,请求购买些粮食。毕竟,当初晋国饥荒,秦国可是大力支援,不能转眼就忘恩负义吧?
按理来说,大家都是邻居,还是亲戚,应该互相关照,互相帮助;而且秦国没有强烈索要河外五城,在晋国最困难的时候,还伸出援助之手,支援大批粮食。
秦国对晋国的帮助,可谓恩重如山,现在,轮到晋国伸出援助之手,帮助秦国渡过难关。
俗话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连强盗都明白的道理,但是,晋惠公就不明白。他听从了几个心腹大臣的意见,强烈拒绝卖粮,特别是舅舅虢射,反对声最强烈。
做人,不能这么干,人在做,天在看,会遭到报应的。
大臣庆郑是个明白人,实在看不下去了,站出来对晋惠公说:“背信弃义,就没有亲人;幸灾乐祸,就是不仁;贪图所爱,就是不祥;使邻国愤怒,就是不义。丢弃这四种美德,还怎么保卫国家?”
这是肺腑之言。做人不能太缺德,背弃恩惠,贪婪无信,激怒敌国,可谓天怒人怨,一定会招来祸患。
晋惠公有点犹豫,他的舅舅虢射冒出一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那意思,以前许诺给秦国的五座城池,已经拒绝交割,怨恨已深;现在卖给他们粮食,就好比给毛不给皮,终究不能改善两国的关系,不如不给。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这个成语,却出自一个目光短浅心胸狭隘不讲信义的人口里,可惜!
还好有个明白事理的庆郑,站出来竭力反驳道:“丢弃恩惠,背弃邻国,百姓都会唾弃。亲人还会因此结仇,何况是敌国呢?”
其实,朝堂之上,有许多大臣,对晋惠公的做法很不满。但是,他们更多保持了沉默,不像庆郑那样,敢于坚持正义,敢于驳斥谬论,敢于指出国君的错误。
忠言逆耳,晋惠公坚决不听,反而驳斥道:“这不是你庆郑所能知道的。”
不仅如此,据《史记》记载,虢射甚至还说:“往年上天把晋国赐给秦国,秦国不要;今年上天把秦国赐给晋国,我们难道能逆天行事吗?应该出兵讨伐。”
这种思想,简直卑鄙透顶,有点儿良知的人,想都不该想。
人心若坏,离死不远。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辩论,并没有让晋惠公醒悟,听了虢射的建议,将错就错,一错到底,不仅没有卖粮,还准备联络梁国,真的发兵伐秦。可以想象,秦穆公该多么伤心,多么愤怒?
人心都是肉长的,从古至今,忘恩负义的人多得很,像晋惠公这样,把‘忘恩负义’做尽、做绝、做到极点,很少见,想起来都会深恶痛绝。
国家有这么一个背信弃义的国君,晋国百姓茶余饭后谈起来,都觉得丢人现眼。耻辱啊!
眼看无法阻止,退下以后,庆郑长叹道:“国君一定会后悔的。”
‘泛舟之役’,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却因为晋惠公的贪婪无知,终于让秦穆公忍无可忍,双方在韩原展开一场秦、晋大战。结果,会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