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原,一般认为,就是今天陕西韩城境内。但是,由于《左传》记载:涉河,候车败。认为秦军渡过黄河,到达‘河东’,进入山西境内,故而晋惠公惊叹:寇深矣!
其实,韩城距离黄河很近,渡过黄河很正常。当年上学的时候,放假还曾去韩城同学家游玩,在黄河中坐船,差点去壶口瀑布。这里,本人还是采用《春秋列国地理图志》的说法,韩原,位于今山西河津市东北方向。
开战之前,晋惠公派遣大臣韩简,前去视察军队。
韩简,是韩万的孙子,韩氏家族的这一代掌门。当年韩万为曲沃武公驾驭战车,灭掉韩国,就把韩地赐给韩万。现在大战临近,恰在韩氏封地,作为地主,韩简义不容辞。
说句实在话,对于晋惠公背信弃义的做法,韩简心中一点儿都不赞同,甚至鄙视,但不像庆郑那么直接,他比较含蓄,一句劝阻的话都没有多说。
这点,可以说是韩氏家族的传统。二百多年后,韩氏能够完整保存,并且在‘三家分晋’的过程中占据一席之地,这种为人处世之道,很重要。
韩简去视察秦军,回来复命:“秦国的军队比我们少,但他们士气高涨,作战的勇气远远超过我们。”
晋惠公当时就问了一个傻傻的问题:为什么呢?
不少史料认为,晋惠公比较贤能,但在关键问题上就像个白痴,还贪得无厌,没有廉耻,真没看出贤明在哪里。
韩简回答:“君王逃离晋国,依靠过秦国;回国即位,得到秦君帮助;有了饥荒,吃的是他们的粮食。秦国三次给予恩惠,我们都没有报答,所以来侵伐。您现在率军抵抗,秦军个个愤怒,晋军个个沮丧,斗志相差何止一倍?”
连自己的战士都觉得丢人,怎么作战?
这下晋惠公终于冒出一句人话:“是啊!不过一个匹夫尚且不能轻易被羞辱,何况一个国家呢?”
如果他此时悔过反省,派人斡旋,尚有回旋余地,然而,他却派韩简去秦军下战书,大致意思是:您的恩惠我没有遗忘。我手下将士众多,能集合他们作战,却不能让他们离散;君王如果不退回去,我们也无法逃避命令。
秦穆公一听,不怒而笑,小家伙口气很强硬啊!
他派公孙枝回答使者:“晋君没有回国,我为他担忧;回国后没有安定,我还为他担忧;如今君位已定,我难道敢不接受作战的命令吗?”
这几句话振振有词、掷地有声,韩简无言以对,退出后叹息:“我如果能被俘虏囚禁,就算是幸运了!”
秦军虽然士气高涨,但是兵力处于劣势。
使者回去后,公孙枝对秦穆公说道:“过去您不愿意接纳有德的重耳,立了顺服的晋惠公。立了他却不能如意,如果作战失败,岂不让天下人耻笑?何不撤退等待他自己败亡呢?”
是啊,当初为一己之私,支持了夷吾,反而给自己招来无尽麻烦,现在还要兵戎相见,不论胜败,都让人看了笑话。
秦穆公虽然后悔,但箭在弦上,撤退,绝对不可能。当年重耳自己不愿意当国君,又能如何?夷吾无道,背信弃义,如果真有天道,一定能战胜晋国,否则天道何在?
一场大战,势在必行。
公元前645年9月14日,秦、晋大军,决战于韩原,双方蓄势待发。也不知晋惠公是真勇敢,还是犯傻,或者是他的战马受到惊吓,竟然勇敢地向秦国大军冲去。
国君勇猛冲锋,至少鼓舞士气,但也要分时候。
结果,作战过程中,晋惠公的战车陷入烂泥之中,盘旋不出。他的四匹郑国小马,根本不听话,用尽力气,无论郤步扬如何挥舞鞭子,车子只在烂泥里打转,就是出不来。
晋军的护卫战车,也不知跑到哪里。眼看晋惠公危急,恰巧庆郑的战车路过,或许,真是上天派他来挽救晋惠公的,仿佛看到救星,急忙挥舞长袖,高声呼喊求助。
庆郑似乎就是来看热闹的。让你信守承诺,拒绝;占卜我当戎右,不满;建议你用本国战马,又不听。现在求我,晚了。庆郑根本没管那一套,丢下一句:“当初不听劝谏,违背占卜,不选我做车右,何必要搭我的战车?我不值得您来避难。”
说完,头也不回就催促战车离开了。
好容易盼来个救星,却把自己数落一顿,落井下石,可恨。这种做法,是对?是错?晋惠公背信弃义,不听忠言,这是他的错误;庆郑作为臣子,关键时刻却见死不救,导致国君遇险,国家受辱,也很过分。
怨谁呢?根源还在于晋惠公自己。
庆郑一闪即逝,希望从有到无,真是雪上加霜,可把晋惠公坑苦了。战车盘旋不出,秦国大军瞬间围裹上来,把他包了饺子。
再说另一边,秦穆公也不好过。晋国的梁由靡为韩简驾驭战车,虢射作为车右,恰好迎上秦穆公的战车。双方大战一场,眼看秦穆公危机,就要被活捉。
他满腔悲愤,挥鞭怒吼苍天:“如果让我成为俘虏,天道何在?”
据《史记》记载,秦穆公正在怒问苍天之时,让他吃惊的事情发生了:不远处突然冒出一群人,穿的形形色色破破烂烂,挥舞着各式武器,不顾性命的,拼死冲杀前来护卫。
哪里来的援军?这也不像天兵天将啊!
原来,当初秦穆公在岐山打猎,不小心丢失了几匹良马。在那个年代,一匹良马,比现在的一辆宝马车还有价值,至少不用加油,随处都能吃草喝水,绝对奢侈品。
结果,后来经过调查发现,那几匹马被三百多个‘野人’抓去,吃了烧烤。
秦国地处戎人聚居区,四周民风彪悍,根本不管什么天王老子、法令制度。眼看那几匹良马的无主,饥饿之下,抓来果腹。就跟后来的朱元璋杀牛一样,先吃饱再说。
这还了得,国君的马都敢偷吃,真是‘戎’性不改,无法无天。当地的官吏,立刻报告秦穆公,要把这群人抓来问斩。
作为一代明君,眼看马被吃,也很心疼,怎么挽救呢?
面对这既成事实,他显示出国君的气度,没有追究,反而说道:“君子不能因为牲畜的缘故而伤害人。我听说,吃了良马肉,如果不喝酒,会对身体有害。”
不仅赦免这群人的一切罪过,还派人赐给他们上等美酒,好像有功一样加以安慰。
对于秦穆公来说,只不过做了一件正确的事;对于这群‘野人’来说,意义却不一般。
这是恩,大恩。如果换做别的国君,他们早就被抓起来,集体砍头示众了。现在,不仅饶恕他们的性命,还赐给甘甜美酒,上哪儿找这样的好国君啊!
滴酒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人就应该明白这个道理。这件事,就在他们的心底扎了根,而且四处宣扬秦穆公的美德,他们时刻准备着——报恩。
比较一下,晋惠公真是枉为人君。
后来,这群野人听说晋惠公的忘恩负义之举,非常鄙视;再后来,听说秦穆公发兵伐晋,将与晋惠公在韩原决战,这三百多人积极参与,加入秦国大军。
现在看来,三百人不算多,那是因为现在的人太多了,多如牛毛。春秋时期的三百人,可不是个小数目,那时候人口少,各地都没完全开发,城市之间大多是荒郊野地,胆小鬼都不敢白天独行。
作战的时候,那三百多人发现秦穆公被包围,立刻高举兵器,像一群混世魔王,大呼小叫地冲了上去,不要命的死战。那真是以一当十,以十当百,绝对赶得上三千人的战斗力。他们如此拼命,目的只有一个——报答当年盗吃马肉,无罪被赦免的恩德。
几匹马,几坛酒,换来的是三百人舍命相报。不要看不起‘野人’,他们也有一颗感恩的心。如果说是他们挽救了秦穆公,不如说是秦穆公自己挽救了自己。
说句实在话,几匹马微不足道,但人品差距就大了。看看晋惠公的做法,身为国君,以实际行动把‘忘恩负义’四个字,诠释的淋漓尽致,人品连‘野人’都不如。
‘天道’何在?就在为政者的心坎里。只要施仁政,行大义,除暴虐,苍天会给你一个公道。
秦军奋力抵抗的时候,庆郑也及时出现,对韩简、梁由靡、虢射大喊了一句:“国君危险,快去救援。”
对于秦穆公来说,这句话真是救命稻草。韩简仨人一听,大吃一惊。如果国君被俘,再战下去将毫无意义。就好比下象棋,虽然车马炮齐全,将、帅死了,一盘棋就戛然而止。
仨人急忙驾驭战车,带着兵卒,前去救援晋惠公。
秦穆公转危为安,晋惠公可就没那么幸运了。庆郑刚走,秦国大军就围裹来,晋惠公身边的人奋力抵抗,无奈秦军太凶猛,他们恨透了晋惠公,就像一群西北恶狼,不要命的冲杀。
惊慌失措之下,晋惠公乖乖地当了俘虏。
韩简、梁由靡、虢射率人到达的时候,眼睁睁看着晋惠公被秦军簇拥着,成为阶下囚,押入秦军大营。
如果能抓住秦君,至少双方扯平,还能互换战俘。这下可好,既放过了秦穆公,又没能解救自己的晋惠公,两手空空,众人当时都懵了。
国君被擒,还有必要再打下去吗?没意义。晋国的大臣欲哭无泪,经过一番商议,纷纷放下武器,拔起营帐,披头散发的,主动投降秦军,陪着晋惠公当了俘虏。
一场大型战役,就这样突然结束。
晋惠公结局如何?请看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