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与中原之间的大片土地上,有许多许多小国,但都不堪一击。由于不断扩张,不断把附近的小国纳入自己的版图,楚国的地盘越来越大,野心,也越来越大。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管理的土地面积广大,但是,楚君的爵位,停留在子爵,原地踏步不前。许多年过去了,楚君不去朝拜,周王也没有给加官进爵的意思。
就跟《亮剑》里面的李云龙一样,拥有师级的军力,挂着独立团的牌子。
时间长了,熊通的心理越来越不平衡。我的地盘那么大,实力那么强,凭什么我的爵位这么低?待遇这么差?时代变了,不能停留在老思想上,必须争取提高爵位,提高待遇。
西周前期,为了控制南方蛮夷,周王室把一些国家分封到南方,比如陈、蔡,就是要遏制楚国;周宣王时期,楚国发展太迅速,于是,他又分封了一批姬姓小国,到江汉流域,组成一个庞大的姬姓集团。
古人以山北为阴,水北为阳,这些小国史称‘汉阳诸姬’。
这一称呼,在晋楚‘城濮之战’前,栾枝曾冒出一句,‘汉阳诸姬,楚实尽之’,后人才大致有了这么个概念。
其中一支,被分封到随地,也就是今天湖北的随州,建立随国,算是比较大的一个姬姓国。后世流传两大宝物,和氏璧与随侯珠。和氏璧产自楚国,随侯珠则产自随国,几千年没有音讯,据说被秦始皇带到陵墓里用于照明了。
平王东迁以后,有心伐楚,无力用兵。但是,随国实力还在,成为抵御楚国的重要力量;许多年以来,随国,延缓了楚国向东扩展的脚步。
不是楚国战斗力不行,随国,有能人。
公元前707年的繻葛之战,郑国人敢射中周桓王肩膀,也没有受到任何惩罚;王室衰弱,无力统帅诸侯,正是楚国雄起的大好良机,必须扩张、扩张、扩张!
要想扩张,首先必须过随国这一关。
公元前706年,楚武王熊通率领楚军,大举伐随。时不我与,他已经没有耐心继续等待下去。
熊通的大军,不断推进,进攻到随国瑕地(地点不详)的时候,驻扎下来。想一举灭随,难,所以,熊通改变策略,派出使者拜访随候,希望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就这样,随国,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史册之中。
当时,随国有个佞臣,人称少师,整天跟在随候身边,没什么真才实学,溜须拍马,一个顶俩。他把随侯捧上天,非常受宠信。这次,还被随候派遣到楚军,主持和谈。
楚国贤臣斗伯比,是若敖熊仪的儿子,深得器重。
他对少师的人品很了解,知道此人草包一个,属于贪婪成性见利忘义欺上瞒下之辈。
所以,斗伯比跟熊通说:“我们在汉水东面不能达到目的,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扩大军队,以武力逼迫别国,他们害怕而联合起来对付我们,因此难于离间。在汉水东边的国家中,随国最大。如果随国自高自大,必然抛弃小国。小国离心,对楚国有利。少师这个人很骄傲,请隐藏军队精锐,展示老弱残兵,以麻痹他,引诱随国来进攻。”
当时,楚国另一位大臣熊率且比提出反对,他认为,随国的贤臣季梁还在,这样做没用。
有佞臣必然有贤臣,这位季梁,不仅是随国一流的贤臣,春秋时期,在诸侯的贤臣之中,也是数一数二的。
熊率且比的话有道理,斗伯比也明白,不过他认为,即使不成功,也没关系,主要是为将来打算。因为少师受到国君宠信,今天不受骗,将来一定会上当。
楚武王熊通接受了斗伯比的建议,故意让军队老弱病残齐上阵,而且懒懒散散,没有规矩,以此来麻痹少师。
这一‘示弱’的战术,被中国古代的战争大师应用几千年,屡试不爽。战国时期,著名的大师级别人物吴起,刚出道的时候,就是用这招,率领弱势的鲁军打败强大的齐军;秦、赵的长平之战,虽然输在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手里,最初也是示弱引诱他上当。
但是,楚国这次示弱,并没有成功,因为贤臣季梁的坚决反对,把楚国的阴谋搞砸了。
少师原本内心就看不起楚国,认为他们是蛮夷,茹毛饮血,没有开化。现在参观了楚军阵容,更加不屑一顾,他内心狂喜,再也不把楚国放在心上,认为楚军徒有虚名,不堪一击。
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看到的一切,只是楚国人故意做出的假象,是个天大的陷阱。所以说,眼睛看到的,未必就真实,这个世界,假象太多了。
楚国人看着少师得意洋洋远去的背影,笑了。
这个陷阱,将通过少师的嘴,传达给随候。如果能立竿见影,必让随军有来无回;如果不成功,权当埋下一颗种子,早晚有一天,随国会听从少师的建议,会上当受骗,会损兵折将低头屈服。
回去后,少师果然把所见所闻告诉了随候,认为楚军不堪一击,竭力鼓动攻击楚军,必然大胜。
随侯被忽悠的动了心,认为机不可失,准备出兵。
如果随国大举进攻,必将掉进楚国的陷阱,全军覆没。危机时刻,贤臣季梁站了出来,严厉地戳穿了楚国的示弱把戏,并且讲了一大堆道理,坚决反对出兵。
季梁说:“上天正在帮助楚国,他们的军队散漫,那是在引诱我们。君王何必着急呢?我听说,小国之所以能够抵御大国,是因为小国有道。所谓道,就是忠于百姓,取信神明。对百姓有利,就是忠;祝史虔诚祈祷,就是信。”
随侯狡辩道:“我祭祀的牲口都没有杂色,还十分肥大,谷物也都很完备,怎么不取信于神明?”
古人非常敬重神,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在那个科技落后的年代,他们认为,神,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无事不知;所以说话都小心翼翼,生怕无意中把神得罪了,招来灾祸。
面对随侯的‘敬神论’,季梁反驳道:“百姓,才是神明的主人。”
公元前706年春季的某一天,季梁说出这句震铄古今的话,有史以来,可谓破天荒第一人。就凭此一句,在春秋的历史之中,必须有他一席之地。
在那个‘君权至上’的年代,‘民贵神轻’或者‘民贵君轻’的观念,想都不该想,有一丝念头都是罪过。对于百姓来说,高高在上的君王,就是‘天之骄子’,他们的权力、地位、财物,决不允许动摇。
面对随候,季梁竟然直接挑战‘君权神授’的理念,胆子也忒大了。
过了几百年,到了战国时期,‘亚圣’孟子(孟轲),才正式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一下子,就把国君推到了第三位,排在百姓和神明之后。这里的社稷,原本指土地神和谷神,现在一般代指国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后历朝历代的明君,都以‘民贵君轻’为准则,把百姓看做衣食父母。
季梁解释道:“圣王都是先团结百姓,再致力于神明。奉献牺牲的时候祝告说:‘牲口又大又肥。’这是说百姓的财力富足;奉献谷物的时候祷告说:‘洁净的粮食盛得满满的。’这是说春、夏、秋三季没有天灾,百姓和睦且收成好;奉献甜酒的时候祝告说:‘又甜又清的美酒。’这是说上下都有美德而没有坏心眼。以此祭献神明,百姓便和睦,神灵也降福,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现在百姓各有各的想法,鬼神没有依靠,君王一个人祭祀丰富,又能求得什么福气呢?”
几句话听得随候心惊胆战,满头大汗,原来如此啊!以前怎么没人告诉我呢?废话,谁敢告诉啊!
这位随候并非昏庸透顶之辈,立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最后,为了解决随国的困境,季梁还提出一个重要的外交策略:亲兄弟之国。
对于附近的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一定要亲近,不能蔑视,要搞好关系,把它们团结在自己身边;那么,对任何强大的野心勃勃的国家而言,都可战而胜之。
这一策略,千百年来,被广泛应用。现在,中国周围有很多小国,打仗,中国不怕,只是尽量把它们团结在周围,以和为贵。当然,其目的,也是为了共同发展,共同对抗某些居心叵测的大国,比如美利坚。
季梁一通大道理讲完,随候感到恐惧,不敢再进攻楚军。躲过这一劫后,他修明政治,爱护百姓,取信国人,楚国许多年不敢攻打随国。
百姓,才是神明的主人。这话,永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