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莫敖的悲剧 (一)城下之盟(1 / 1)明月之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却说楚武王有个儿子,名瑕,因封地在屈(今湖北秭归县),称屈瑕,他就是后来屈姓先祖。

屈姓人才很多,最著名的当属战国时期的大诗人屈原,名垂后世;另外,在‘召陵之盟’中,面对齐桓公的‘八国联军’,临危不惧的屈完,也是个让人尊敬的人物。

楚武王封屈瑕为莫敖,当时在楚国是最大的官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后来不知何时,令尹成为最大官职,莫敖职能被弱化,不及左司马。

公元前701年,楚武王派屈瑕率军去和贰(今湖北省广水市南)、轸(湖北应城市西)这两个小国结盟,实际就是战略拉拢、分化、瓦解,然后各个击破。

这引起周边一些国家的不满,特别是郧国(一般认为在湖北省安陆市),分明跑到我们这里搞阴谋。于是,郧国军队驻扎在蒲骚(今湖北应城西北30里),并且联络随、绞(湖北郧县西北)、州(湖北监利县东)、蓼(己姓,今河南省唐河县胡阳镇)四国,准备一起进攻楚军。

说实在的,斗伯比就在郧国长大,而且还与郧国国君的女儿有了私情,回头再谈。

对付楚国这种庞然大物,小国唯一的生存之道,就是联合。联军人多势众,气势吓人,屈瑕为此犹豫不决,是战?是撤?还是请求援军?

其实,这几个国家,各怀鬼胎,内心都害怕楚国。他们口头响应联合,军队却不敢与郧军会和。

看到这种情况,斗廉对莫敖屈瑕说:“郧国的军队驻扎在郊区,天天盼望着四国的救援,一定缺乏警戒。您率军在郊郢抵御联军,我们率领一支精锐,夜里偷袭郧国。郧国盼望四国军队的援助,又依仗城垣的坚固,一定没有准备;打败郧国军队,其余四国自然就离散了。”

这是一条妙计,有风险,屈瑕心底没有把握,想先请求增援。

斗廉说:“军队能够获胜,在于内部团结,不在于人多。商朝败给周朝,这是您所知道的,既然整顿队伍出征,还要什么增援?”

屈瑕还是不放心,又提出先算一卦,看看神的意思。

斗廉再次反对,认为占卜是为了解决疑惑,没有疑惑,何必占卜?

于是,斗廉率领精兵,夜袭郧国,一举击溃郧军主力。另外四国听到消息,不敢战斗,很快就鸟兽散了。

最终,楚国和贰、轸结盟而还。

这次战役,屈瑕显得缺少统帅的霸气和决断,不过,他能听取斗廉的正确意见,也算合格。

战斗的胜利,掩盖了屈瑕的缺点,为将来的悲剧埋下隐患。

公元前700年,由于绞国配合郧国,楚武王亲率大军,对绞国兴师问罪。

绞国是个芝麻大点儿的小国,位于今天湖北省郧县西北。对付绞国,楚武王竟然兴师动众亲自出马,大军士气旺盛,雄赳赳,气昂昂,抱着必胜的决心。

楚军驻扎在绞国南门,虽然奋力进攻,没有实际成效。此时,屈瑕提出一套新颖的策略:绞国是个小国,比较轻浮;派人上山去砍柴,不设护卫,以此引诱他们出城。

古代行军跟今天差不多,有专门负责后勤的。军队要吃饭,吃饭要生火,生火需要木柴;无论军队走到哪里,都有专门负责砍柴的,而且需求量庞大,这些砍柴人,必须有军队保护。

楚武王听从了屈瑕的建议,派人进山砍柴,没有设置任何保护措施。

第一天,楚国派往山上砍柴的,就被俘虏了三十多人,绞国收获颇丰。

眼看楚国的砍柴人没有防护,绞军更加大胆。第二天,争着出城,把楚国的砍柴人赶到山里,想再大捞一笔。也不动动脑筋,连续犯同样的错误,楚国人能那么傻吗?

结果,楚军在山里预先设下埋伏,把绞军打的大败。

偷鸡不成蚀把米,绞国士气衰落,无奈,被迫在城下签订盟约,成语‘城下之盟’,最早就出自这里。这种盟约非常耻辱,诸侯一般宁死不为。后来楚庄王伐宋,宋国内部宁可易子而食,也要让楚军退后三十里,才肯签订盟约。

打败绞国,固然可喜,不过屈瑕犯了兵家大忌:得意忘形。

带兵打仗,就是在刀口上跳舞,危机重重。第一次胜利,第二次胜利,第三次胜利,不等于每次都能胜利。而一次的失败,就可能前功尽弃,万劫不复。

当开始得意忘形的时候,就是要阴沟翻船的时候,这是永恒的真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