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鹿之盟’,随候没有到会,连一个代表也没派,楚武王为此很生气。
这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要想一举灭掉随国,难!但是,不能就此放弃,正好借机再次出兵,给随国点教训,否则这个王当的太没威信。
公元前704年夏,楚武王率军杀奔随国,在汉水和淮水间摆开阵势。
面对来势汹汹的楚国大军,贤臣季梁建议:“先派人去向楚国求和,如果被拒绝,他们理亏。我军被激怒,士气高涨,楚军士气懈怠,必定能打败他们。”
这是个很好的建议,打仗跟打架类似,不管人多人少,必须占理,理直,气才壮。这成为后世战争最重要最基本的准则——正义。
最可恨的是那些理不直气还壮的国家,跟他们没道理可谈,必须打服为止,打不过也要打。
此时,那位少师依然受到宠信。他一直认为,楚军不堪一击,上次放过楚军,大大失策;今日楚军远来疲敝,必须速战速决,否则的话,就失去战胜楚军的良机。
作为佞臣,少师背后没少嚼舌,甚至随侯也有些后悔。这次,随侯被少师蛊惑,拒绝听从季梁的建议,亲自率军迎击楚军。
战场上,季梁遥望楚军,对随候说:“楚国人以左侧为尊,那是他们的精锐,国君一定在左军之中;不要和楚王正面作战,攻击他的右军;右军没有好的指挥官,必然失败,右军一败,全军就溃散了。”
这一战术,就是后来战争中讲究的‘避实击虚’,成为实战中重要的战术。
本来,季梁的建议非常正确。但是,那位少师又站了出来,言辞凿凿地说:“如果不跟楚王正面作战,就表明我们的国君与楚王不对等,这是自我贬低。”
作为佞臣代表之一,少师坚决跟贤臣季梁对着干。他们属于两个对立的集团,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要针锋相对。
这是战场,关系到国家存亡,还讲究尊卑秩序,愚昧。
人要是不懂,就不要瞎指挥,别人或许还认为你深藏不露,高深莫测。最可恨就是少师这一类,参与国家大事,不懂装懂,纯粹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随侯被那个白痴少师蛊惑的信心膨胀,没有听从季梁的建议,与楚军在速杞(今湖北省广水市西)硬碰硬大战一场。
楚国人不怕作战,就怕对手龟缩不出。
随军面对楚军,几乎不堪一击,所以,速杞之战,随军惨败,随候的战车,也成了楚国的战利品。虽然失败了,随国却也得到一个极好的消息——少师被楚军俘虏,而且被就地处决。
这种人,留在随国,就是随国的祸害;留在楚国,就是楚国的噩梦。以楚武王的英明,不会让他多活。《东周列国志》则给了他一个烈士荣誉——光荣战死,便宜他了。
以这种方式铲除一个国家毒瘤,代价实在太大了,多少战士枉送性命,甚至冒着灭国的风险。
当年秋天,随国请求讲和。
楚武王本来不想同意,但斗伯比建议讲和,他说:“上天铲除了他们最大的毒瘤少师,楚国也不敢保证,一定能灭掉随国。”
最后,两国订立和平条约,随国算是服了楚国。
不过,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随侯还要夹在楚王与周王之间,遭受另类的折磨。
这让楚国对随国一直无可奈何,往往订立盟约就撤退了,却无法占据。可以说,由于随国的存在,减缓了楚国北进的步伐。到了春秋末期,伍子胥灭楚,还是随国救了楚昭王;否则,楚国真可能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