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一个叫孔甲的国君,他比较爱好龙。有一次出门打猎,山里忽然刮起大风,结果孔甲迷失了方向。他带着随从们,东绕西绕,无意中走进一个农户家里。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这家的妇人正好生了个孩子。
看到国君到来,赞赏的人说:“今天真是个好日子,竟然迎来国君,你这孩子将来一定大富大贵。”
这种吉利话,当然让人高兴,毕竟是喜事。幻想一下,某家妇人即将生孩子,忽然****光临,是否让人激动?传出去,百年以后,也将是美谈。
另外有不懂事的则说:“国君到来,只怕这孩子担当不起,将来恐怕有灾祸。”
会不会说话?不会说就把嘴闭上,没人把你当哑巴。这无异于一盆冷水,实在让人扫兴,也不怕被主人暴揍一顿。
意外碰到这种喜事,孔甲也很高兴,吉利,大吉大利。等到孩子长大一点,孔甲把孩子带回王宫,并且说:“我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看谁敢祸害他?”
从小在生长在王宫,得到国君保护,也算人生大幸。等到长大成人,忽然有一天发生了地震,挂在墙上的斧钺掉了下来。世间事往往就那么巧,不偏不倚,恰把那孩子的脚砍掉了。
面对如此悲剧,孔甲长叹:“哎,这是命中注定啊!”
因为没有脚,行动不便,于是,任命那个孩子做了守门的官员,史称‘大阍’。
这个故事出自《吕氏春秋》,不知是否可靠。不过,古代很多的被砍掉双脚的人,都成了守门人。
按照《周礼》记载:墨者使守门,劓者使守关,宫者使守内,刖者使守囿,髡者使守积。可见,周朝与夏朝的制度不同,楚国也没有按照周朝礼制,去让墨者守门。
却说楚文王的手下,有一位大臣,名叫鬻拳,为人忠诚正直,敢作敢为。
鬻氏是楚国先祖鬻熊的后代,正宗的楚国贵族,现在一般改为誉姓。
有一次,不知为了何事,楚文王固执己见,坚决不听鬻拳劝告。(《东周列国志》中,认为楚文王要烹杀蔡哀侯,以此震慑中原,鬻拳坚决阻止,正史没查到这种记录。)
自己的意见正确,国君却坚决不听,鬻拳一怒之下,把兵器架到他的脖子上,威胁必须听从,否则就一起死。
鬻拳平日忠心耿耿,也是个贤臣,楚文王没料到会突然采用暴力手段强谏,吓了一跳。他也是人,生命也只有一次,感到害怕,于是,虚心接受鬻拳的正确建议,过后也没有惩罚。
眼看楚文王承认错误,鬻拳扔下兵器,说道:“我以兵器威胁君王,罪大恶极。”
说完,伏地请国君治罪。
楚文王熊赀并非昏庸之辈,知道鬻拳也是一片忠心,当场就原谅了他,没有追究。
以兵器威胁国君,在秦汉以后,是不可想象的。为了防止刺杀或者威胁的情况,大臣上朝,禁止携带武器,特别是‘荆轲刺秦王’之后。
国君宽容,不治罪并不代表自己无罪。如果忠臣都这么干,朝堂岂不乱套?而且别的大臣都看着呢,将来谁背后说几句小话,鬻氏将面临灭族的风险。
于是,鬻拳自己砍断了自己的一只脚(也有说两只脚),以示惩罚。
楚文王感念他的忠诚,命他担任‘大阍’的职务,负责管理城门,称他太伯。
从此,鬻拳的后人世世代代都掌管着楚国的大门。
管理城门,官职虽然不算大,岗位却非常重要。那是首都的门户,关系到国家的安全。每天各类人进进出出,有真有假,有好有坏,一次疏忽,都可能酿成重大惨剧。
楚文王放心任命鬻拳为大阍,虽然他很尽职尽责,却引出一件祸事。
息夫人被楚文王抢走,当了压寨夫人。虽然有美人陪伴,作为一代枭雄,楚文王并没有沉浸在温柔乡中。他是位有理想有抱负的国君,最大的梦想,是能够挺进中原;要挺进中原,必须征服郑国,那是南北要冲,兵家必争,历代楚君,都为此而努力。
机会,很快就来了。
前文说过,公元前680年春,楚国灭掉息国之前,郑国那位逃亡了十七年的郑厉公,杀回郑国,重新夺取政权。
此人可谓是‘奸雄’。公元前679年春,他积极参加了齐桓公组织的‘鄄地会盟’,搞好外交,稳定政权;冬季,他脑袋一热,趁着诸侯攻打郳国(小邾国)的机会,入侵宋国。
公元前678年春,齐、宋、卫联合伐郑。眼看局势危机,郑厉公想借助楚国的威力,对抗诸侯,故而派人拜访楚文王;楚文王是枭雄,岂能甘心被人利用?引兵北上,把郑国痛打一顿。
虽然没有灭掉郑国,却也给了中原一个警告。
说实在的,楚文王带兵打仗,从来不按正张出牌。他狂妄的很,丝毫不把一些小国放在眼里,根本不借道。他往往是直接跃过一些小国,跳跃式进攻更远的国家。
各位还记得权国(湖北当阳市附近)吗?
前文说过,楚武王灭权之后,把权国变为一个县,任命斗缗为那里的地方长官;由于斗缗想自立山头,楚国人又杀掉斗缗,把权地百姓迁到‘那处’,改任阎敖管理。
当时,江汉流域还有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巴国。
巴国的主要位置,就是今天的直辖市重庆。周武王灭商的时候,曾邀请巴国人参战,他们骁勇善战,给予商军极大的打击。武王分封诸侯,封巴君以子爵,在四川重庆一带。
今天发现的‘三星堆’文明,就在商末周初那段时期,巴国文化,已经相当发达了。
春秋时期,巴国的势力范围,逐渐向东延伸,敢与楚国抗衡。
公元前688年,楚文王伐申(今河南南阳)的时候,还邀请了巴国参战。
双方原本感情不错,但是,在伐申的过程中,不知为何,楚军‘与巴人伐申而惊其师’。其详细过程,史书并没有记载,很可能楚文王不讲信用,偷袭巴军,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从此,巴国和楚国成了仇敌。
公元前676年秋,巴军突然袭击‘那处’(今湖北荆门沙洋县)。再说那位阎敖,负责管理‘那处’,根本没料到巴军突然来袭。
‘那处’不过是个小地方,虽然有一定的防御能力,但是面对巴国大军,很快就被攻克。
那位阎敖阎大人,打仗不行,逃跑一流,特别是游泳水平很高。恐怕也是被逼无奈,他没有拼死抵抗,放弃了‘那处’,独自游过涌水,死里逃生,回到郢都。
他前脚逃归,巴军后脚就到了,气焰非常嚣张,竟然攻打郢都的城门。
泱泱楚国,从来没有被人欺负到家门口,这是破天荒头一回。
当初屈瑕失败,尚且自杀谢罪,阎敖一个小小的县官,竟敢私自逃归,楚文王岂能放过他?更加可恨的是,巴军兵临城下,耀武扬威,辱及楚国先君,楚文王非常恼火,直接命人把阎敖砍了,以儆效尤。
按理杀个罪臣阎敖,本不算什么,却惹恼了阎氏的族人,他们暗中联络巴军,愿意在楚国内部发动叛乱。
冬季,巴国大军兵发楚国。
公元前675年春,楚文王亲自率军抵御巴师,双方在津地(今湖北枝江市西)摆开战场。由于阎氏族人突然在内部造反,楚军没有提防,被打个措手不及,大败。
这次失败,损失不小。
据《东周列国志》所说,楚文王眼睛受了箭伤,伤势严重,但《左传》、《史记》、《国语》都没有此类记载。
‘胜败兵家常事’,但作为国君,意义就非同寻常,历代楚君出征,还没有吃过如此大亏的。连一个小小的巴国都打不过,损兵折将,有何脸面在宗庙向列祖列宗汇报?
楚军垂头丧气回国,到达郢都城下。没想到,那位掌管城门的鬻拳,坚决不让楚文王进城,理由是:败军之将,没资格入城。
屈瑕失败,自杀谢罪;阎敖失败,斩首示众;楚武王病逝于伐随途中,他的军队依然让随国臣服。作为楚文王,如今失败而还,怎么向楚国人交代?怎么祭告列祖列宗?有什么脸面进城?
所以,鬻拳坚决不开城门。
他是个很正直,很忠诚的官员,有其优点,必然有其缺点。那个不开窍的脑袋,让楚文王无可奈何。
也是,如果就这样带着败军进城,太丢人,有何脸面去见桃花夫人?如何向楚国百姓交代?
必须取得胜利,必须找回自己的荣耀,必须体面地回到郢都,否则,自己将成为国人的笑柄。想来想去,楚文王把目标锁定在黄国。
黄国是个小国,赢姓,位于今天河南省潢川县,从地图上看,距离楚国非常遥远。从来不服楚国,当初楚武王熊通举行‘沈鹿会盟’的时候,黄国不到会,楚武王也只是派个使者刁难一下,没有派军队进攻。
这次也真够倒霉的,无缘无故迎来这么个煞星。
现在,楚文王抱着必胜的决心,率领军队来到黄国,一言不合,大打出手,在碏陵击败黄军。不过,他并没有趁机灭掉黄国。这个重任留给了他的儿子楚成王熊恽,将来在齐桓公辉煌的时期,把黄国纳入楚国的版图。
当时正值夏季六月,赤日炎炎。楚军打败黄国,回师到达湫地(今湖北省钟祥市北)的时候,楚文王生了重病,6月15日病逝。
虽然战斗胜利,却失去了国君,举国哀悼。
楚文王被安葬在一个叫夕室(不详)的地方。那位忠臣鬻拳,内心很郁闷,由于自己的固执,导致国君病逝国外。愧疚之余,自杀身亡,被安葬在楚文王墓冢前的门阙内,表明死后也要为国君守门。
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鬻拳死了,他的事迹却流传下来,成为各国忠臣的榜样;他的后人,继承了他的职位,继续守门。
鬻拳,作为忠臣的另类代表,在春秋的历史中,有他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