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除了令尹子元,经过一番重新洗牌,楚国终于得以安宁,新令尹子文正式上任。
子文,原名斗谷於菟,他的父亲,就是著名的贤臣斗伯比,曾经预测趾高气扬的屈暇必败。
斗伯比很小的时候,父亲若敖就去世了。他的母亲是郧国人,就跟着母亲去郧国生活。各位还记得郧国吗?当初的‘蒲骚之战’,屈暇打败了郧国,迫使随、绞、州、蓼四国离散。
郧国国君有个女儿,与斗伯比一起长大。俩人从小青梅竹马,难免日久生情;年轻人,定力差,结果一不小心,就导致女孩有了身孕。
郧国君夫人的观念比较正统,觉得女儿未婚先孕,传出去挺丢人,伤风败俗。于是,悄悄派人把孩子扔到云梦泽(水沼地),希望这事到此为止,家丑不可外扬。
再说郧国国君,这天恰好去云梦泽打猎,结果看到让他吃惊的一幕:一只老虎,在给一个哇哇哭的小孩子喂奶。
按照地理位置来看,给孩子喂奶的,是一只雌性‘华南虎’。可惜,这么善良的老虎,如今在野外已经绝迹,实在是中华大地的一大损失。人们试图野化华南虎,似乎没有成功。
太神奇了,凶猛的老虎不吃人,却主动给孩子喂奶,实在太感人。这种传说中的神话场面,竟然真的展现在自己眼前,郧君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不知是吉是凶,感到挺害怕,再也没心情打猎,急匆匆就回去了。回到宫廷,他很快就把自己的所见,当做一件奇闻,添油加醋地告诉了夫人。
实在太神奇,太不可思议了,简直要怀疑人生!
郧国夫人一听,就知道那是自己的外孙,心都要跳出来了。还好,那只老虎不吃人,还知道给孩子喂奶,简直就是上天派来拯救斗子文的。
于是,她就不再隐瞒,把事情的前前后后,左左右右,曲曲弯弯,星星点点,一字不落的告诉了郧君。
闹了半天,原来是自己女儿的骨肉,虎毒不食子,岂能把自己的外孙抛弃荒野!郧国国君挺开明,立刻派人,把孩子找回来收养。
这个孩子,就是斗子文。
楚国人习惯把奶叫做‘谷’,把老虎叫做‘於(wū)菟’,加上他的奇异经历,所以,就给他起名叫斗谷於菟,意思是‘老虎喂奶’;文,意思就是老虎身上的斑纹。
生米已经煮熟饭,再阻止只怕有个三长两短,反而容易酿成悲剧;而且斗伯比是楚君若敖的儿子,楚国贵族,身份不低。所以,郧君顺势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斗伯比,也算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过了一段时间,斗伯比被召回楚国,辅佐楚武王开疆扩土,功勋卓著,被分封在斗地。他的后人就以斗为姓氏,斗伯比就是斗姓先祖。
再说斗伯比的儿子斗子文,作为嫡长子,后来跟随父亲回到楚国。原本基因就好,加上从小接受良好教育,长大后颇有贤名,这次被推举为令尹,可谓水到渠成。
上任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头把自己的家产,几乎全部捐献给国家,以缓和楚国的内部危机。
成语‘毁家纾难’,就来自这位贤相斗子文,让人敬佩。
当时的楚国,楚成王年纪轻轻,缺少实权。若敖氏一族家大业大,至少在楚庄王之前,就有八位令尹,出自若敖氏,可见这个家族多么强大。
朝堂许多重要的位置,也被若敖氏占据。特别是斗氏,除了自身的武装,拥有一定兵权,这次铲除前任令尹子元,斗氏为绝对主力,难免有功高震主之嫌。
另外,令尹子元在位的时候,恐怕也是铺张浪费,挥霍无度,导致国库空虚,人才外流。
子文上任,首先做个表率,把财产捐献给国家,赢得人心,缓解国库空虚,提高了楚成王的地位。最重要的是,这一明智的做法,减轻了楚成王对斗氏的猜忌,从此对子文百分百信任。
当然,其余若敖氏,估计也会献出不少财产。
各位注意,国君与臣子之间,最关键的,就是‘信任’二字,其余都是次要的。国君要想成就大业,臣子的才华固然重要,君臣的绝对信任,才是最关键的。比如齐桓公与管仲,吴王阖闾与伍子胥,刘备与诸葛亮等。
据《说苑》记载,子文有个族人犯法后,被捕入狱。外面的族人,想方设法挖门盗洞威胁恫吓,要把犯人救出去。执法者听说拘捕的是令尹子文的族人,大惊失色,立刻把他放了。
典型的目无王法,因私废公。
子文听说后,立刻把那位执法者叫到面前,严厉批评一顿,然后说:“正直的人执行法令,要柔而不挠,刚而不折。你抛弃国法,违背君命,擅自放掉犯人,就是执法不正,心存不公。我的族人犯法,你却因为我的缘故而释放,这是让天下人看到我有私心。我执掌楚国政权,活着没有道义,还不如死了。”
几句话掷地有声,让楚国官员百姓都看看,依法治国,法不容情。
于是,子文招来他的族人,亲手交给法官,说道:“如果不秉公执法,我就真的死给你看。”
法官一看,吓懵了,没有惩罚罪犯,却先把令尹逼死,自己下半辈子就彻底完了。所以,立刻按照法令,判了那人的罪。
楚成王听说了这件事,非常感动,有这样的臣子,何愁国家不强盛?于是光着脚,急匆匆跑到子文那里,说道:“我年纪小不懂事,安排法官定错了人,让您受到委屈。”
后来的曹操活学活用,光脚迎接谋士许攸,一举击败袁绍。
然后,楚成王罢免了法官,抬高子文的地位,让他管理内政。楚国百姓听说后,非常高兴,彼此说道:“令尹这么公正,我们还有什么担忧的呢?”
另据《国语》记载,百年以后,斗且谈起令尹子文,赞不绝口。
令尹子文每天天没亮就准备上朝,太阳落山才回家,起早贪黑处理国家政务,家中没有超过一天的余粮。这种为国为民的敬业精神,让人敬佩。
楚成王听说他吃了早饭就没有晚饭,每天早出晚归,处理国家政务,如此勤勉,让人感动。所以每次早朝,都准备一束肉干、一筐粮食,送给子文。后来,这成为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历代令尹跟着沾光。
这就相当于今天的工作餐,忙到半夜凌晨,需要加餐以补充营养。
楚成王知道子文家中很贫困,于是要给他增加俸禄,但是子文坚决不接受。每次给他多发俸禄,他都推辞逃避,据说甚至为此三次辞去令尹的职务。
无奈,楚成王只好取消了这种做法。
身为楚国堂堂宰相,却家徒四壁,甚至达到了吃上顿没下顿的地步,听去让人唏嘘不已。事实就是这样,他给后世许多贤相,做了很好的榜样,比如后来楚国的孙叔敖,死后家中也是一贫如洗。
有人觉得奇怪,问子文:“人活着都是为了追求富贵,您为什么逃避?”
这个问题问得好,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不同人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答案,也可以反映出不同的修养。子文再三推辞赏赐俸禄,甚至躲避,到底为了什么?为国家?为虚名?
子文很直接地回答:“从政者,庇民也。”
这话,简洁而高尚。当官从政,一辈子记住斗子文这六个字就够了。关键要落到实处,很简单,就是为民,为了保护百姓,让百姓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正如那句戏词: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紧接着,子文又说:“百姓贫困,我却富贵,这是劳累百姓以谋取私利,离灭亡的日子就不远了。作为楚国令尹,我并非是逃避富贵,我是逃避死亡啊!”
不论逃避什么,一句话,道出了斗子文为国为民的一片赤诚忠心。当官不在高低,无论你是七品芝麻官还是当朝一品相,只要存在一颗为国为民的心,就不虚此生。
‘从政者,庇民也’,这简单的六个字,成为后世许多贤臣名将的座右铭。
子文廉洁,不贪那些补助,别人就不管那一套了,对于楚国那些贪得无厌的令尹,一切照单全收。最著名的就是后来的令尹子常(囊瓦),张口闭口就是一个‘钱’字,跟客人说话,还询问怎么发财,最后把楚国的郢都都搭进去了。
从公元前664年开始,子文担任令尹,为楚国兢兢业业,使国家更加强大。
《论语》中,子张曾经问孔子:“楚国子文三次出任令尹,面无喜色;三次免职,面无忧色。旧的制度,必然告诉新的令尹,他这个人怎么样?”
孔夫子回答的很简单:忠啊!
无论如何,楚成王这次是选对人了。
子文确实是个好宰相,历代楚王对他评价极高。后来楚庄王灭掉强大的若敖氏,子文的儿子斗克黄出使回来,主动请求治罪。楚庄王感念子文治楚的功劳,叹息道:“如果子文没有后代,还怎么劝善后人?”
虽然若敖氏被灭,子文的后代却保存下来,一直在郧地为官。再后来吴王阖闾伐楚,斗氏还曾救了楚昭王,那都是后话。
‘从政者,庇民也’,仁人啊!就凭此一句,春秋的历史之中,注定有斗子文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