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三大战役(1 / 1)明月之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楚国国力强大的同时,也加快了挺进中原的步伐。期间主要进行了‘三大战役’,差点称雄诸侯。

可惜,楚成王很不走运,简直倒霉透顶。因为在这个时期,中原杀出两位重量级人物——齐桓公和晋文公,他们联手,扼杀了楚成王的霸主梦。

首先是‘召陵之盟’,前文已经介绍过。

由于楚成王年幼,令尹子元无道,楚国沉寂了大约十年。齐桓公趁机崛起,在管仲的辅佐下,恩威并施,聚拢诸侯,得到周王室认可,也得到中原诸侯赞誉,最先扛起霸旗。

先是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北伐山戎,战果辉煌;接着安定鲁国内乱;公元前658年,齐桓公先后‘城邢封卫’,抵御北狄,虽然没有大的战果,所作所为,深得诸侯拥戴。

此时的齐桓公,如日中天,但是,楚成王也开始崛起,两大强国,不得不面对面强强碰撞,决出雌雄。

公元前664年,灭掉令尹子元之后,楚成王任用子文,富国强兵,经济、军事力量都逐渐强大;但是在政治方面,由于缺乏周王的支持,依然被划入蛮夷之列,被称为‘南蛮’。

实力越强,野心越大,就绝不甘心偏居一隅。

楚成王已经不再是毛孩,他要证明自己的实力,要继承先辈的遗志,要告诉中原诸侯,楚国,回来了!他要争锋中原,要开启霸业,要挑战齐桓公的权威。

首当其冲的,就是郑国。作为中原门户,南北咽喉,兵家必争之地,当初若非上演‘空城计’,差点被子元灭掉。

公元前662年春,为了报复楚国令尹子元伐郑之举,齐桓公邀请诸侯共同谋划;只因北狄猖獗,忙于‘城邢封卫’,最终无暇顾及南方;而楚成王即位不久,相对安宁,给了齐桓公喘息之机。

公元前659年秋,即位五年多的楚成王,终于感到羽翼丰满,率领大军,杀奔郑国。这次气势汹汹而来,就是警告郑国:臣服,或者灭亡。

作为盟主的齐桓公,不能袖手旁观。决不能失去郑国,其地理位置的战略重要性,不可替代。很快,他就召集诸侯,组织了‘柽地会盟’,也称‘荦地之盟’,‘九合诸侯’的第五位,地点在今天河南省淮阳县西南。

此时正是北狄猖獗之时,他们攻邢灭卫,扰乱中原。关键时刻,楚成王也毫不手软。公元前658年冬,公元前657年冬,楚国连续三年伐郑,争霸之心,昭然若揭。

北狄南蛮,共同夹击,给齐桓公的霸业,带来巨大威胁。

齐桓公决不退缩,公元前558年秋,在‘贯地会盟’,接纳了远方的江国和黄国,寺人刁泄露军机;公元前557年秋,组织了‘阳谷会盟’,谋划伐楚,打击它的嚣张气焰。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终于腾出手来,在管仲的谋划下,率领七国诸侯,八个国家组成联军,兵进召陵,联合伐楚,杂谈上习惯称之‘八国联军’。

这是南北首次大碰撞,双方都人才济济,兵强马壮。如果真刀真枪的打起来,绝对要血流漂橹,两败俱伤。结果如何?不好说。

不过,结局我们前面已经介绍过了,最后作为东道主,楚国派遣屈完,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几句话就阻止了联军的步伐,双方和平剧终,签订‘召陵之盟’。

楚国对诸侯盛情款待一番,以向天子进贡一车苞茅的代价,化解了这次危机。

齐桓公则打着周王的旗号,继续当他的霸主。楚国名义上输了,向周王进贡,但是,政治上得到周王一句圣旨,‘振尔南方,勿侵中原’。从此,楚国名正言顺地称雄一方。

第一次的战火,在谈笑间灰飞烟灭。

这次伐楚,雷声大雨点小,谁也没打败谁,彼此都没有什么实际损失,大家算是平手。面对齐桓公的强大,楚成王也知道无法争锋,暂时消停。

此时,北有‘戎狄’,南有‘楚蛮’,如果没有齐桓公称霸,中原将战火连天,惨不忍睹。当然,这一切管仲居功至伟。后来的孔夫子就说:没有管仲,我们这些人,都将变成夷狄了。

第二次战役,就是宋楚‘泓之战’,前文也介绍过。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去世,儿子们争权夺位,从此霸业不再。此时中原无主,秦穆公有心挺进中原,终究被秦岭阻隔,路途遥远,无法成行;另外一个人勇敢地站了出来,就是那位过客匆匆的宋襄公。

宋国是商朝后裔,也是一方大国,天生的贵族血统。

受齐桓公之托,宋襄公帮助齐国太子昭夺得齐国政权。但是,齐国人才凋零,已经没有了昔日的辉煌;几个小国(比如陈国),因为感激齐桓公的恩惠,对齐国仍然客客气气,毕恭毕敬。

宋襄公是个有德之人,很想把诸侯再团结起来,但是,文与武,相辅相成,没那个军事实力,岂能让别国信服?于是,在‘鹿上之盟’想借助楚国的力量,请楚成王参加会盟。

楚成王什么人,窥视中原,野心勃勃,岂能听从宋襄公的指挥。他表面应承,暗中使坏,在宋襄公积极张罗的‘盂地之会’中,派兵捉住宋襄公,羞辱一番,然后自己执了牛耳(当上盟主),发号施令,目中无人。

宋襄公对楚国背信弃义的做法满腔怒火,忍无可忍,后来终于兵戎相见。

公元前638年,楚、宋双方,在泓水(今河南省柘城县东北30里黄河故道)边摆开阵势,大战一场。这次战役,史称‘泓之战’,经过和结果,前文都已经说过,这里就不再废话。

经过这次战役,宋襄公成全了楚成王,楚国实力和人气都暴涨,中原其它的诸侯国,不得不臣服于楚成王的脚下。

眼看就可以称霸诸侯,但是,楚国‘威’够了,‘德’很欠缺,这是历代楚王的致命弱点。诸侯为了自保,真正的口服心不服,中原实际处于无主阶段。而且,楚成王似乎并不知晓如何称霸,即没有组织大型会盟,也没有得到周天子的恩准,马马虎虎当个领袖。

第二年,他热情迎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重耳,就是未来的晋文公。当时,重耳非常落魄,四处流亡,乞丐一般,楚成王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自己被这位座上宾,彻底搅了霸主梦。

齐桓公去世,由于内部争权夺利,齐国损失霸业;宋襄公打着‘仁义’旗号,虚有其表,被楚成王打残;眼看一切顺利,称霸只在朝夕,没想到,突然冒出了晋文公。

楚成王,开启了人生第三次大战役,就是史册著名的‘城濮之战’。

由于宋襄公的死,宋国名义上臣服楚国,心底下一直痛恨至极,总想找机会脱离楚国的魔掌。随着晋文公的崛起,宋国权衡利弊,转身投入晋国的怀抱。

宋国的背叛,是无法容忍的,楚成王必须出招。

公元前632年,为了宋国,晋、楚大军终于面对面,在战场相遇了。

说实在的,当时楚国实力强劲,稳定许多年,陈、蔡、郑、卫、曹等小国早已纳入麾下,综合实力远远超出晋国。

但是,内部也有一大隐患,就是令尹子文退休,成得臣继任。他年轻气盛,激情有余,稳重不足,没有在战场遇到过强大的对手,这成为‘城濮之战’的败因。

晋国呢,毕竟晋文公回国刚刚五年,外有戎狄(西北面),内有隐忧,突然要跟楚国来一场大仗,输不起。即使开战前,晋文公还做噩梦,单挑楚成王,结果被压在地上,像僵尸一样吸食他的脑髓。

但是,这次大战,元帅先轸横空出世,彻底改变了历史。在他的谋划下,晋国大获全胜,还导致楚国主将成得臣自杀谢罪。

这一战,奠定晋文公的霸业,也彻底毁了楚成王的梦想。

一生面对三大战役,实属不易。有时候,不一定爱拼就能赢,‘七分靠打拼,三分天注定’,作为一代雄主,楚成王的运气,实在糟糕至极。

然而,更不幸的,还在后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