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二)忠臣荡意诸(1 / 1)明月之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宋国接连内乱,乱的不仁不义,乱的乱七八糟,以至于都不知道如何梳理。不过有一个叫荡意诸的人,还是值得书写的。

宋桓公(宋襄公老爸)有个儿子公子荡,担任宋国司城(负责建筑行业),他的后代就以荡为氏。荡意诸,就是他的第三代传人,不过现在似乎很少见到荡姓。

当初,公子荡死后,儿子公孙寿接任。但他感觉宋国内部太乱,担心影响到家族,特意辞掉司城的官职,让儿子荡意诸担任。

古代的官职,往往是家族式的,父亲退休,儿子接任,这是规矩,没人提出反对。现在可不行了,那样就是渎职,是犯罪,必须偷偷摸摸的,保持绝对严密,防止被‘人肉搜索’。

父亲为儿子考虑,人之常情,但是私底下,他却彻底把荡意诸推进了火坑。

公孙寿看出国君不仁道,自己时刻陪伴在侧,如果张口劝阻,那就会得罪国君;如果明哲保身,放任自流,显得不忠不义;如果辞官不做,家族又没了保护伞。

无论如何,自己都会处在危险的境地。

想来想去,把儿子荡意诸推向前台,私下又对别人说:“儿子,就是我的代表,让我晚点死吧!这样,虽然损失了一个儿子,家族却得以保存。”

虎毒不食子,他算计的挺准,真的把自己的儿子送进去。而他本人就跟他的名字‘寿’一样,活的时间挺长。一直到公元前583年,他还被派往鲁国送婚嫁的彩礼。

再说荡意诸,为人忠诚正直,受到好评。

前文说过,公元前619年,由于宋昭公没有善待宋襄夫人,导致后者大怒,依靠戴族的力量,杀死了宋昭公的嫡系,包括司马公子卬。

这次内乱,荡意诸也受到牵连,但是,他并不畏惧。很坦然的把自己的符节(相当于官印)还给府库,然后出走,以表明自己不会带着官职逃亡。

荡意诸率领自己的属下,逃亡到鲁国。

宋国内乱,鲁文公也听说了,对荡意诸的做法很赞许。于是,按照原来的官职接待他,跟着他出逃的人也都恢复原来的待遇。《春秋》只记载荡意诸的官职,没有直呼其名,表示对他的尊敬。

忠臣,到哪里都受到欢迎。

三年以后,即公元前616年秋,东门遂去宋国访问,顺便替荡意诸说情。宋国人也知道他是忠臣,无端受到牵连,故而迎接回国,重新任职。

回国并不等于万事大吉,好处是和家人见面,互诉别来衷肠,可以安慰庆祝一番。但是,在那个权力至上的城墙里,危险时刻存在,站错队,就会丢掉性命。

其实,公子鲍准备造反之前,也知道荡意诸是个贤臣,多次想拉拢他,希望为己所用。但是,荡意诸什么人?忠君思想根深蒂固,让他叛国弑君,宁死不为。

公元前611年,‘美而艳’的公子鲍准备妥当,那位宋襄夫人鼓动宋昭公去孟诸打猎,暗中则准备派人杀死他。

当时,华元为右师,公孙友为左师,这两位掌管军权,是关键人物;华耦为司马,鳞鱼雚(guàn)为司徒,荡意诸为司城,公子朝为司寇。‘六卿’之中,可谓势力错综复杂。

宋昭公也有自己的内线,很快知道了一切阴谋,却没努力组织有效反抗,而是保持了沉默,任人宰割。

冬季11月22日,他真的率领随从去孟诸打猎。离开国都,危机重重,他知道,自己此行,基本有去无回;出发前,命人带上宋国最有价值的宝物。

不想办法解决危机,却携带宝物去打猎,太消极了。

‘钱财乃身外之物’,一般人根本不明白这句话的道理。《三国演义》中,袁绍与曹操都一时俊杰,袁绍甚至更胜一层,统领各路诸侯,讨伐董卓。但是,一次酒宴之上,袁绍拿出一方玺印,在曹操面前炫耀。曹操嗤之以鼻,从此对袁绍不屑一顾,评价他‘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义’。

出城之前,宋襄夫人派人通知荡意诸,让他赶快离开宋昭公,不可跟随陪葬。

他们也舍不得荡意诸,知道是一位贤臣,希望能救他一命。但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荡意诸可不想成为叛臣,成为弑君的罪人,成为历史的耻辱。他说:“做他的臣子,却逃避他的祸难,如何侍奉未来的国君?”

随行众人,知道此去九死一生,走到半路,司城荡意诸对宋昭公说:“何不到诸侯那里呢?”

其实,逃往晋国,让盟主来定夺,也是一条不错的选择。生死之际,宋昭公似乎醒悟了,说:“得不到大夫和祖母以及国人的信任,诸侯谁能接纳我?做了君主,又要去做别人的臣下,还不如死了好!”

与其苟活于世,不如直面死亡。这话,怎么听都不像个昏君说的。

然后,宋昭公把宝物分给随从,让他们各自逃命。

君臣一行人还没到达孟诸,宋襄夫人派遣的大军追杀而来。原本是陪着国君打猎散心的,没想到会面临生死危机,随从们并非敢死队,瞬间散去大半。

宋昭公,成为第二十位被弑的国君。

荡意诸,一代贤臣,跟定宋昭公,以生命诠释‘忠’之真谛,最后殉难。我们不管他是否愚忠,至少,对国君忠,必然也能对亲人忠、对百姓忠、对国家忠。

这种人,值得我们敬佩。

《左传》和《史记》,给宋昭公的定位都是‘无道昏君’。除了最初的谋划公族,别的方面,没有详细记载他的‘无道’事迹,至于打猎游戏,哪个国君没有呢?

有几件事还是值得肯定的。比如厥貉之会,为了宋国百姓,他选择了委曲求全,没有跟楚国硬碰硬;临死的的时候,他也没有选择逃亡国外,而是勇敢地直面死亡。

可见,宋昭公在位近十年,也并非一无是处。

公子鲍早已收买民心,顺势继承君位,就是宋文公。宋国改朝换代,国君被害,周王室的内史叔服的第二个预言,应验了。

虽然继承君位,却名不正言不顺。

公元前609年,宋国武氏族人,领着宋昭公的儿子,侍奉宋文公的同母弟弟司城须作乱。12月,宋文公派戴族(宋戴公后代)、庄族(宋庄公后代)、桓族(宋桓族后代)把他们全杀死,并且在华耦的宾馆攻打武氏,驱逐宋武公、宋穆公的后代,然后让公孙师(庄族)做了司城,乐吕做了司寇(戴族)。

宋武公、宋穆公的后代不甘心,逃到曹国,又反攻宋国。公元前606年秋,也就是楚庄王问鼎中原那一年,宋国军队包围曹国,报复武氏的叛乱。

之后,宋国跟着晋国,消停了约十年。

与许多大名鼎鼎的忠臣相比,荡意诸,微不足道。但是,作为忠臣,那种不怕死的精神,永远让奸臣们汗颜。他并非什么大人物,但他的‘愚忠’,却也让人敬佩,在春秋的历史中,注定有他一席之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